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理论教程)
5186700000030

第30章 养生保健(3)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不断学习心理健康的科学观念和知识。(3)针对中国人在心理健康上的文化特点,研究自我保健的理论和方法。(4)提倡心理健康能力教育,以应付心理健康的时代性问题。(5)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6)注重情绪、情感的深度、广度和稳定性的培养。(7)遇事能冷静地客观分析问题,正确理智地进行推理和判断,不固执任性,不主观片面,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少有依赖性;勇于和善于克服困难,妥善地解决矛盾。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注意防止和克服消极心理的发生,有意识地培养和增强积极的心理,不断发展思维推理方式和行为习惯,经常及时调节自己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

5.生殖保健。

生殖的意义在于生命的延续,而生殖过程中的先天遗传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生殖过程对遗传病防治是主要的:

在遗传病中有的是显性遗传,有的是隐性遗传,更多的则由多种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被称为多基因遗传病。由于遗传病种类多,病因复杂,要预防其发生,提供遗传咨询十分关键。通过咨询和必要的检查诊断,医生可以把这些病因、遗传方式及诊断、治疗和防治知识传授给母亲,同时对其子女亲属中患有这些遗传病的风险率进行推算,使其在决定生育等问题时参考。

同时避免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也是避免遗传病的主要方式。

6.校园环境保健。

校园是学生在户外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整齐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布局规范、色彩协调、富有生机的校园,会使学生情绪安定、大脑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加生活情趣,从而能够促进学生机体发育,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同时学校周围环境的良好也影响校园的环境。如果学校周围环境条件良好,可以保证校园卫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育,反之就会污染校园,影响学生各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协调发展,影响他们的心理发育。因此,学校校址的选择,应考虑包括大自然在内的周围环境,以及周围人们的劳动和社会活动与学校的关系,应保证学校处于利于学生身心发展,适应实施教育的环境之中,不与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源以及干扰精神的建筑物相邻。

所以必须做到净化校园使学校干净明亮整齐;绿化校园让学校绿树成荫、百花争艳、香气四溢、果实累累;美化校园使学校的建筑具有艺术性,同时必须注意教室、图书馆、宿舍及实验室的卫生。

传统养生保健

一、概述

何谓"养生"?据《说文解字》解释:“养"供养也,后引伸为调养,休养,生息,休息等,因此"养生"的含意,就是延年益寿,养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即为"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远古时的龙马负图,伏羲现象画卦,经过我们祖先不断的实践,总结,逐渐形成一整套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宝贵经验,成为行之有效的养生延寿的学科。

二、传统养生方法

传统养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一大瑰宝,它的产生与发展与祖国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一致的,按照其养生原理,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修身养性的养生保健方法

古人云:人之耳目,如何能长时间的劳累而不休息?人的精神又怎能长时间驰骋而不被用完?要知道,血气是人之华,五脏是人之精,血气能集中五脏而不外散,胸腹就会充实,嗜好欲望就会减少,从而耳聪目明。五脏能从属于心,悸乱的神志就会消失,人的行为也就不会邪僻,从而使精神旺盛,血气也不会丧失。这样在做事时处事公允,通达,而不让忧患侵入,受到邪气的侵袭。耳目等是精神的门户,气志则又影响着五脏。如果耳目沉溺于声色之中,五脏受到刺激,就会处于摇荡不安的状态,而影响到血气运行加速,不能休息。精神专注于外界而难以内守,就可能招灾惹祸;如果人的耳目聪明通达,不受外界干扰,气志就宁静愉快,五脏就充实而不外泄,精神内守而不外散。

养生以不损害身体为长寿之术,不损害身体而又对身体有补,这就是养生之径。人在安静之时,考虑到将来会遇到的危险,这就是预防为主,不要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善小而不为。要做到忍耐愤怒以保全阴气,克制喜悦以蓄养阳气。淡泊无欲,清静无为,身处寂寞之境地,自然会得到清静之乐趣,这样做即使在青少年时曾使元气受伤影响了身体健康,到了中老年也会使元气恢复,并自然绰绰有余。元气有余了,精神自然就饱满了,这样就可以长寿。

精是神的根本,气是形的主宰,形体是气的住宅。因此,神用过度就会枯竭,气劳之过分就会用绝。人之能生存在于神,而形体是受气托养的。如果气衰了,则神即耗损了,这样是不可能长生的。形是神的宅所,倘苦不保护好形体,也就是神的宅院不保护好,不给生命一个安好的场所。不注意修身养神,那就可致气散,而气散了形体也就不再存在了。这如同蜡烛燃烧一样,一旦蜡烛烧完,火苗就不能再存在,身体超负荷劳累,神即受损,气太劳累就影响身体健康。如果形体疲劳,神就导致死亡,精气是万物生命的体现。如果注意调养精、气、神就能延长寿命。

(二)食饵补益的养生保健方法

中华民族在饮食养生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从而找到了无数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食物,以及可以有预防、治疗病症的功效,具有特殊功能的食物。

《黄帝内经》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遥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遥气于脉。"说明食物进入人体后,具有滋养脏腑、气血、经脉、四肢、肌肉乃至骨骼、脾气、九窍等的作用。

精是后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质,为身体各种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一切生理功能的动力,它由水谷之精气与吸入的自然界大气合并而成,神则是指人体的精神活动,为生命的主宰,可见精、气、神是人之三宝。养生就是要养精、气、神。"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这句话强调了饮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而只有营养充盛,才能精气充足,神志健旺。

(三)运动强身的养生方法

人体的动静关系着精、气、神的衰旺存之,我国自古以来在养生方面就有静派和动派两种观点。道家主静,认为安静自然,可以加强修内气运行,有助于健身;而《吕氏春秋》却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告诉人们,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经常适量运动,把人的精神、形体、气息三者能动地结合起来,对机体施加整体性的影响,改善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传统养生是耗能较小的健身运动,它减慢人体新陈代谢,提倡养生不是开源,而是节流。人体不同器官的组织细胞新陈代谢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过之,细胞功能必然低下或减退,反之,如果尽可能延缓代谢过程,减慢运动过程,使更多的细胞保持巨大的潜力,就可以达到真正含义的健康。生命在于运动,但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类的健康,那种盲目从事高难度项目或运动中一味追求大运动量的观点是极不科学的。它最终只能加重对人体器官的磨损、组织功能的丧失而缩短人们的寿命。

有利于健康长寿的传统运动养生方法很多,包括导引、气功、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这里主要介绍中国传统的养生气功和印度的瑜珈:

1.气功。

气功在中国产生发展已有5000年的历史,它以多种名称而存在,如导引、吐纳、坐禅、炼丹、行气等,并以多种方式流传,如宗教、医学、武术、艺术等。但其中心都是以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目的,气功的含义必须从三个层次去认识,理解——形、气、理。

气功做为一种练习方法,是在一定的要领与准则指导下的人体运动,给人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形。形包括三个方面,一为肢体动作,这是气功最基本的形态,为达到各自练习目的而产生各种身体运动姿势,这些姿势有直接导引内气的,也有表达一定意象体现一定思维规范的,对于身心有多种辅助作用;二是内脏运动,即通过外在的肢体运动而带动身体内的各个器官产生运动,从而锻炼内脏功能;三是呼吸,即在气功锻炼中的各种呼吸方法,呼吸是气功锻炼的一个重要方面,呼吸与动作、意念的有机配合是一个优秀功法的必要条件。"气"也有几种含义,最基本的指人体呼吸之气,即通过呼吸把体内废气排除,吸入氧气,通过气功方法,能使这种交换更加充分、深刻,同时它代表一种联系,因为人体为一整体,各器官、组织、表里、上下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种联系与作用的发生其介质为气,故日"人生则气聚,人死则气散",即气是活体各部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越和谐,则明朗程度愈好,所以气功练习也是在加强这种联系。气还代表一种与皮、骨、血等不同的抽象物质,这种物质越多,人的生命力越旺盛,这种物质耗竭,人逐步走向死亡。气功锻炼正是不断补充和增加这种物质来抵抗衰老,以期延年益寿,形是气功的具体概念,气属于气功的意象范畴,而理是气功的抽象层次,中国古典哲学所追求的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气功则是达到这种和谐的途径之一。理表现为两方面,即德与道,德是练功的基础,又是练功的成果,道是贯穿于各种传统艺术中的共同规律,是人体科学的精髓,是人与自然相感应的内在关系。

2.瑜珈。

从英国人第一次踏上印度土地上到现在,关于那种可以控制练功者身体达到一种空前境界的瑜珈功(Yo西s)的报道一直不断。在差不多半个世纪之后,西方科学家观察了这些神秘的印度"神人"。他们用科学方法观察检测的结果会让我们改变关于思想和肉体互相影响的看法。

举例来说,曾经有一个轰动的报道说右鲁(印度教的老师)能够减慢心率。他们在昏睡状态下被埋入地下仍可以存活很多天。还有其他报道说,瑜珈术能控制血液在体内的流动,所以他们能够承受恶劣的天气。

在这些瑜珈功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对于现代生活有用的东西呢?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来看一下瑜珈的冥想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学习超自然人静(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简称‘I"M)。这是一种已经在西方的文化中得到广泛承认的入静方法。另外,我还将描述一下赫伯特?本森的世俗入静方法。

要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必须研究西方人是如何把人静放在现代科学的显微镜下看待的。这种实验室研究的结果之一是生物反馈,它曾被宣传为可以替代多年宗教实践的一种高科技手段。

瑜珈功是一个著名的入静体系,它按字面上解释就是"大同"。第一部系统介绍瑜珈生活方式的纪录是《瑜珈箴言》——一部在公元前200年由帕塔迦利(Pataniali)写的指南。《瑜珈箴言》是修身的哲学和关于操行的严谨的伦理道德法典,它规定了一种苦行僧的生活方式,也教授了一套严厉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练习。

瑜珈练习一共有8个步骤,开始教授伦理:(1)要抑制自己的扰乱社会的自私的行为;(2)确保积极的行为;(3)然后瑜珈弟子开始学习姿势;(4)控制呼吸;(5)忘掉感觉。身体上的姿势和艰辛的练习与瑜珈是相联的。呼吸练习包括在控制下如何吸气,如何屏气,如何呼气。通过这些练习,人们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进而控制自己的思想。(6)冥想;(7)沉思;(8)隔离的内容。瑜珈术的目的就在于使头脑放松,恢复到活力十足的状态,使人们从繁琐的无意识的冲动和束缚中解脱出来。

温格和拜格奇的研究小组在1957年初对印度进行了5个月的旅行。他们此次旅行的目的是"研究各种由主动功能控制的自主行为,及(记录)他们在人静时发生的生理变化"。他们观察了45个瑜珈弟子的体温控制;由意志控制肌肉的复原;心脏控制;加快心脏收缩及血压;降低皮肤节奏的控制是通过肌肉收缩和控制呼吸实现的,而不是其他的直接控制。

温格和拜格奇还测量了瑜珈功的初学者和高程度者在紧张状态下的交感神经系统的唤醒。教授瑜珈功法的人已经声明了.几个世纪来他们的功法不仅会作用于训练者的思想,而且也会作用于其肉体。如果这种宣扬是正确的,那么它应该和降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有关系。温格和拜格奇把瑜珈功的生理记录和一个美国控制小组做比较,结果令人吃惊。在总共11项的7项检测中,瑜珈小组在入静时交感神经活动比美国控制小组更强。

在TM的训练中,思想的集中是靠轻声重复默念一个神圣的词语来实现的。许多其他的方法同样可以集中精神。如曼陀罗,可能就是对于一些特别的事物的选择来集中精力的。而东方关于统一的信念,也许刚好满足这一需求,另外一种古老的训练是让精神集中在肚脐、前额或眼皮下边。

总之,我们回顾一些常见的处理精神紧张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方式,包括瑜珈人静,西方瑜珈即超自然人静(TM)和赫尔伯特.本森对TM的修改,即世俗入静。我们从历史的科学角度考察了关于入静的效能。入静可能会产生某些所希望的心理和身体上的变化。然而这些变化并不是只有依靠入静才能产生。其他方法,例如深度肌肉放松和自发产生能产生同样积极的结果。

(刘克俭张胜林姚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