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理论教程)
5186700000023

第23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2)

威廉?葛雷斯顿(Willian Gladstone)把心理健康的行为特征分成7大项:紧张行为(Tension Behavior);情绪行为(Mood Behavior):思维行为(Thought Behavior);活动行为(Aclivity Behavior);自我管理行为(Organization Control Behavior);人际行为(Interpersonal Behav-ior);身体行为(Physical Behavior)。并根据这7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把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划分为5个阶段:常态适应行为阶段;紧急应变行为阶段;不良因应行为阶段;精神神经病行为阶段;精神病行为阶段。

二、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原则

界定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一个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的差异。

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即人的心理活动中认识、情感、意志三个过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协调一致。

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外部环境没有重大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相对稳定,行为表现出一贯性。

具体界定心理健康标准时,一般可以从环境适应能力、挫折耐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意识水平等方面提出明确的标准。

三、心理健康的评判依据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心理学界主要有这样一些评判依据:

1.统计学的常态分布。简单地说,就是把那些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成绩或表现异于平均值的人,看做心理不健康者。这一标准主要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它是以统计中的人数频率的常态分布为依据,居中间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者为异常。确定一个人的行为异常与否就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这里,异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程度是根据其与全体的平均偏离程度来确定的。这个标准比较机械,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适用的,有些行为的分配不一定是常态曲线;有些数量虽是常态分布,但仅有一端是变态,另一端则是优秀状态,如智力水平,一端是低能,另一端则是超常。

2.社会规范。即把社会通行的行为规范当做标准,凡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者,就是心理健康的,否则,即为心理不健康。这一标准是根据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人的适应程度为出发点。研究者主要考察当事人对人、对己的态度,在群体中的表现,与他人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是否恰当,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和反应是否适合社会的要求。社会规范标准为较多的临床心理学家采用。但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是受时间、地区、习俗、文化等条件影响的,因此,这一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

3.心理疾病的症状。出现心理疾病的症状为心理不健康,否则为心理健康。有些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在常人身上是不存在的,若在临床诊断中发现某人身上有这些病因或症状,就可以被认定为"异常",如神经症或精神病症状的人,是心理异常者。这一标准为医学界人士所支持,比较客观,也比较准确,但运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因为疾病的病因与症状的出现也远远不是单一的,心理异常现象是多种因素导致的障碍。

4.个人心理体验。自我感觉良好,没有心理不适,即为健康,否则,为心理不健康。

5.心理成熟水平。心理健康的个体,其心理发展水平与年龄、社会角色地位一致。否则,如18岁的青年,行为表现像8岁的儿童或80岁的老人,都是心理不正常的表现。

6.社会适应。能够积极适应社会者,为心理健康,否则为心理不健康。

7.文化的标准。心理健康判断有文化标准。比如,同性恋在某些文化中被认为是正常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上述这些心理健康标准都有自己的优势解释领域,但仅凭某一项作为评判依据,也未必客观。有些学者把上述标准作为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划分标准,这种划分标准的作用,主要是从正常人群中检测心理异常的样例,它是为防治性目标服务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以这种划分标准来制定面向大部分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因为心理健康标准应着眼于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是如何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的一种标准,可以说是一种人人争取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四、我国当代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是复杂的,心理健康的界定也应当是多维的,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要看个体心理的客观表现,也要注意个体心理的主观感受,即应该用主观与客观标准相结合的原则来判断。同时,应该指出,任何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地区、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都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不例外,它随时代变迁而变化,随文化背景区别而有异,随性别、年龄、情境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现。

就我国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的标准大体有以下几条:

1.身心感觉良好。身心是一个整体,自感精力旺盛,神清气爽,身心愉悦,自我健康的心理需要基本上能得到满足,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当今,"烦死了"、"真累"、"难受"、"讨厌"等成了不少青少年的口头禅!很难想象,一个自我感觉极差、百般难受的人会是心理健康的。自我感觉是否良好,是判断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基本要件之一。

2.智力表现正常。通常人们把聪明与否作为判断一个人智力水平的依据。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智力的高低当做聪明或愚笨程度的同义语。智力反映出一个人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不是个别能力,是一种以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偏重于认识方面的潜在能力,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还包括人的记忆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等等。大学生的智力结构包括六大要素: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正常是个体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般情况下,能考上大学的青年人,智力都在常规水平之上。

有两句人们很熟悉的话,一是"天才在于勤奋",另一句是"成功要靠拼搏",说明要想学有所成,事业辉煌,只靠智力是不够的,智力只是一种潜在的能力,一些非智力因素会决定智力开发的程度和方向。因而,智力正常,不是心理健康的全部,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

3.情绪积极稳定协调。对于周围的客观事物,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以及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抱有一定的态度,发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出现一定的情绪反应。无论是在一生中还是在一天中,每个人都可能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情绪,如喜、怒、哀、乐、惧、爱、恶等七情。他的心境可能是乐观的,也可能是忧郁的;他可能出现狂喜,也可能发生暴怒等激情表现;他也可能有惊吓无措、瞠目结舌或急中生智等应激反应。人类正因为有多种的情感体验和多彩的情绪表现,社会生活才有丰富的内容。

心理健康的人,对客体有正确的认知和合理的态度,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产生正常适度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情绪相对稳定,不会动辄失去平衡,反复无常。如果有着过强(小刺激大反应)、过弱(大刺激小反应)、不适当或歪曲的情感反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若达到一定程度和持续一定时间,就成为心理疾病的症状,如无名焦虑、情绪与境遇不相称的忽高忽低等等。

4.价值观和人生观与社会主导基本一致。这是基本的要求。无论什么人,都对生活、人生意义有自己的看法和追求。一个消极、悲观或仇视社会、反社会的人很少会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生观是符合社会公认道德取向的价值观,并以社会道德取向,形成自己的人生准则,以达观、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以热诚、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乐于扶危济困,敢于扬善惩恶。

5.自我意识健康。能正确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机体状态、认知水平、行为表现,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能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学业和成就,有切合自己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悦纳自己、关心自己、尊重自己,大胆地恰当地表现自己;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至于狂妄自大,自满自足,对自己的弱点、缺点、缺陷不回避,泰然处之,不过于自责、自暴自弃。

6.人格和谐健全。在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情感反应等方面表现出积极、协调,凡事能从积极乐观的方面去考虑。具体来说,表现为:理智而不冷漠;多情而不滥情;活泼而不轻浮;豪放而不粗鲁;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稳重而不寡断;谨慎而不胆怯;忠厚而不愚蠢;老练而不世故;自信而不自负;自谦而不自卑;自尊而不自骄;自爱而不自恋。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具备面对失败的不屈性,面对厄运的刚毅性,面对困难的勇敢性。

7.人际关系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对待人际关系问题上,大学生应乐于与人交往,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不卑不亢,保持独立完整的人格,能客观地评价别人,悦纳别人,取人之长;交往动机端正;对他人尊重、诚挚、热情,富于同情心和友爱心;在群体中,一方面,具有合作与竞争的协调意识,既不强迫别人的意志,又能向他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既不随意附和他人,又能适当地听取他人的意见;与异性同学能保持热情而又理智的交往。

8.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心理健康的人,也应该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是因为人的生理、心理,精神这三个层面整合地构成完善的人格,心理健康与精神高尚密不可分。我国学者提出了心理健康的道德伦理标准,"能将其精力转化为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能力"、"有较长远而稳定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哲学、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高度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自我实现,尽己所能贡献社会、创造人生"等。可以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进步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责任感、奉献精神和正义感。一个人若缺少这些道德价值精神,很难说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