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理论教程)
5186700000018

第18章 身体素质(2)

四、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发展规律与特点

一个人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的好坏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年龄、生活环境、营养和体育锻炼有密切的关系。在素质增长的动态变化中,可以按照人体形态、机能发育的特点划分为"快速期——缓慢期——稳定期"(男)和"快速期——停滞期——缓增期——稳定期"(女)。如果根据这一特点,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就会不断提高健康水平。

各项素质发展规律与特点主要表现在:

1.力量素质:影响力量的因素有不同的年龄变化规律、性别差异、肌肉体积的大小、杠杆作用等。

男子12岁~15岁,女子ll岁~12岁力量增长最快;男子18岁~25岁,女子16岁~20岁增长速度缓慢;男子25岁左右,女子20岁左右达到最高水平,如果坚持体育锻炼的话,男、女均在35岁左右可保持较高水平。

男女之间的力量素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12岁以前,男女肌力的差异性比较小,女子约为男子的80%~90%左右。青春期开始,男子力量增大很快,而女子增长速度减慢,男女间差距逐渐加大,成年女子的力量约为男子的2/3左右。所以,在力量素质方面女子明显低于男子;女性应加强力量,尤其是上肢及腰腹肌力量练习。

2.速度素质:研究表明,男子7岁一9岁、12岁一15岁,女子7岁~1l岁速度素质发展最快,20岁左右男女均达到最好。男女不同的是,女子13岁达到最高水平,此后至20岁左右,处于停滞状态,20岁后呈逐渐下降状态。而男子的最高水平仍可保持到25岁左右。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12岁前男女之间速度水平接近,女子水平约为男子的90%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两者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成年女子的速度水平只有成年男子的80%左右。

3.耐力素质:人体耐力素质,男子16岁前,女子12岁前增长较快。男子20岁、女子13岁左右达到最好水平。女子14岁~18岁阶段增长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可能出现下降。19岁后又有些回升,20岁左右又出现一个高水平的时期,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水平缓慢下降。如果20岁后仍能继续坚持耐力性的体育锻炼,其高水平仍可保持3年一5年左右,甚至可以更长一些。

青春发育期前,男、女耐力素质差异很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差距逐渐加大,12岁前女子耐力水平约为男子的95%左右。16岁后女子约为男子的80%左右。

4.灵敏性素质:大量测试及研究表明,灵敏性素质在儿童时期发展较快,特别是7岁~9岁阶段发展最快。男女均在19岁左右达到最高水平,以后有缓慢下降的趋势。

12岁以前男女灵敏性差异很小,几乎没什么区别。到成年时,女子灵敏性约为男子的85%左右。同时,身体高大、瘦长、肥胖者灵敏性素质则比较差。

5.柔韧性素质:儿童时期骨骼的弹性好,可塑性大,关节韧带的伸展度大。因此,儿童时期柔韧性最好。如果从这一时期重视柔韧性的练习,对提高柔韧性素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到11岁左右,进入人体快速发育阶段,身高、体型等生理方面变化很大,此时柔韧性素质发展速度减慢,直至青春发育后期18岁~20岁左右趋于停止。以后柔韧性素质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女子柔韧性则好于男子柔韧性。

心理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心理素质是指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的心理水平。对心理素质的测量,是高级形式的测量方法,不仅具备心理测量所有的属性,而且具备特定的含义。通过对心理素质的测量,可以揭示体质与心理的内在关系,并评价出人体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上的差异。目前,对心理因素的测量与评价虽取得一些进展,但总体来看,还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系列化测量指标和方法。

心理测量的方法目前主要是:通过观察评价、作业量表、自陈量表等经过分析研究来得出结论。现将目前常采用的几种测量方法介绍如下:

一、反应能力测量与评价:

目的:测视、听觉简单反应的时值。

方法:计被试者对仪器呈现的光、声信号刺激所作出的快速反应的时间。反应时值越小,则反应能力越佳。

二、肌肉用力感测量与评价:

目的:测验肌肉用力(握力)感觉的准确性。

方法:被测者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用优势手持握力器,复制自己最大握力的50%的力量(取三次误差平均值)。误差值越小,则肌肉感知能力越强。

三、记忆力的测试与评价:

目的:通过对图型符号特征的理解,进行记忆转换测验,反映记忆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方法:要求被试者在20秒的时间内,默记10个徒手操简图所代表的数字,然后在测验答卷图上,按统一的口令认图填数,将数字填写在相对应图型的空格内。测验时间可定为20秒~35秒,按下列公式(以35秒测验时间为例)计算T值:

计价时,T值越小,则记忆心理品质越佳;反之则劣。

四、运动意志、焦虑情绪和体育活动态度的测量与评价

1.运动意志的测量与评价。

A.让被试者在运动中完成一系列的完整练习和补充性练习,依靠加强各种动机去完成。通过两次练习动作的速度、力量、频率的指标对比来评价意志品质。

B.是通过自陈量表法,对运动意志进行心理测验。

2.情绪焦虑的测量与评价。

主要通过问卷题的形式,测试个体在平时各种活动情境中,一般的情绪紧张,焦虑不安的倾向水平,从而评价出人的焦虑情绪程度。

3.体育活动态度的测量与评价。

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身心健康,社交、刺激、审美、精神解脱、自我磨炼。评价时,依据美国心理学家Kenyon编制的《体育活动态度调查表》(简称ATPA),从以上六个方面来评分,从而考察每个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

五、其它:包括个性、人格、性格、神经类型、精神状态等方面。均是通过制定不同的调查表,经过综合分析来评价心理健康的状况

澳大利亚的格罗夫(Grove)等人于1992年在麦克奈尔的POMS基础上修订出了可用于运动情境的简式POMS,它包括40个形容词,共7个分量表,即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精力、以及与自尊相关联的情绪。我国已有学者用此修订过的量表研究了体育锻炼与心理素质关系等方面的课题。

体能与体力

在运动生理学和体质研究中,体能较多的是指身体功能、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有氧和无氧能力都属于体能的范围。体质研究中的体能更多是指身体素质和身体适应能力。

体力,即身体的力量,它是体能的基础,也是展现其它各个要素(即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的先决条件。

体能是生命的一种能量,它具有耗散、增强和成本等特征。如果不重视开发体能,人的发展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衡,人的体能将会衰退。因此,开发人的体能将是一个关系到人类出路的大事。人的自然属性早已告诉我们,人的体能关系到人类的前途。科学发达的步伐可以减慢,但绝不能以牺牲人的体能为成本。

智力的进化往往是以体能的退化为代价的。智力的进步能否不支付体力下降的成本?其根本途径和方法是接受体育教育,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学会节能。

体力指的是身体运动的功能,或者说为进行运动或劳动所需要的身体能力。因此,它既可以包含运动能力,也可以包含劳动能力和其他形式的身体运动能力。它同体能基本上是同义语,但习惯上体能只被用来表达运动能力,很少有用以表达劳动能力的。因此,"体力"这个词用来泛指身体运动的功能水平较为合适。这里值得提及的是,日本学者对体力和体质不加区分,通称为体力。

(一)体力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