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殇魏殇
5186300000028

第28章

夏侯和与朱抚的话,犹如两块巨石投进涟漪泛泛的池水中,顿时激起层层波涛。魏军诸将七嘴八舌,吵吵嚷嚷。朝堂内声音大作,好像一个热闹的街市。

“肃静!”钟会气得满脸通红,怒冲冲地说,“众所周知,夏侯和与朱抚乃司马昭之走卒,一贯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欺压百姓,鱼肉大众,洛阳之民对此二人深恶痛绝。今他二人又违抗诏命,大放厥词,妖言惑众,乱我军心。左右,速将此二人拿下,押入朝房之中,待后处置!”

早已有所准备的钟邕,带领着十余名兵士,应声冲入朝堂,不由分说,把夏侯和与朱抚扭住,推了出去。

钟会的这一举动,把大多数魏军将领给震住了,惊诧地望着钟会。只有胡烈和羊琇并不服气,紧握起双拳,怒视着钟会。

钟会见“杀鸡给猴看”已经起到了作用,再次逼迫着魏军诸将:“诸位对此檄文若无异议,请速在其上署具姓名!”

“钟司徒请听末将一言。”羊琇毅然决然地说,“且不言郭太后之遗诏是否有诈,仅就司徒所撰之檄文,便与事实极不相合。相国一门自执掌朝政以来,父子兄弟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任贤使能,轻徭薄赋,体恤百姓,使国力日强,国内安定,朝臣敬仰,民心归一。此皆人所共知,有口皆碑。司徒乃相国之智囊,追随相国已久,对此岂能不知?古人云:玩火者必自焚。司徒欲步王凌(王凌:三国时魏国太尉,镇守淮南?因见魏帝曹芳暗弱,受制于司马懿,欲废掉曹芳,另立楚王曹彪为帝。谋泄以后,司马懿亲率大军征讨王凌。王凌自知势穷,乃出迎司马懿,被囚送京师;自料必死,遂自杀。司马懿穷究其事,相连者夷三族,又赐死曹彪,并幽禁曹魏诸王公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故要做此等不明智之事?望司徒能悬崖勒马,切莫执迷不悟,自取其祸。”)、_吁丘俭与诸葛诞之后尘,其结果也只能是重蹈他们之覆辙!司徒乃明智之人,何羊琇这一番刚柔并重的话,在魏军诸将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的点头称是,有的低声附和,而胡烈则高声说道:“羊参军所言极是!钟司徒休要玩火自焚!”

钟会见此情形,大为恼火,气急败坏地大声喊道:“尔等竟敢违抗郭太后遗诏,背叛国家!左右,速将其全部拿下,关入朝房!待其悔悟之后,再行处置!”

随着钟会一声令下,钟邕带着一大批手持刀剑的兵士拥入朝堂,把那些赤手空拳的魏军将领一概捉住,分别关押在数十间朝房之中……

钟会下令把羊琇、胡烈等魏军诸将尽皆关进朝房,又把姜维等一班蜀国旧官打发出朝堂,这才扭过脸去盯着身边的卫瓘,余怒未消地说:“卫军司为何沉默不语?莫非对郭太后之遗诏亦有所怀疑乎?”

卫瓘从进入朝堂至今,确实一言未发,这使钟会深感纳闷。

其实,钟会哪里知道,在来此之前,卫瓘已经有所戒备。今日一早,卫瓘遣师纂带领兵马把邓艾父子押出成都后,便又派人秘密地把夏侯和与朱抚请入府中,详细地打听了朝中的近况。当他得知司马昭已奉天子率大军奔赴长安时,心中就感到大事不妙,更觉得钟会突然领兵入城值得怀疑……当他知道钟会要在蜀国朝堂为郭太后发丧时,心中又有些不安起来,但拘于礼仪,也只好违心而来……尤其是他看到了郭太后的“遗诏”时,心里就一下子全明白了:事情果不出司马昭所料,钟会真要拥兵自重,据蜀而叛了!

卫瓘乃当朝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从小就临摹过历朝历代的各种碑帖,对书法的造诣非常深厚,最善于辨别各种笔迹,无论何人的笔迹,他都能够过目不忘。而郭太后的笔迹,他又曾见过许多次,可以说是已经十分熟悉了。所以,尽管钟会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把郭太后的笔迹摹仿得十分相似,这或许可以瞒得过别人,但却绝对瞒不过对书法造诣很深的他。他只扫了几眼,就已看出了其中的破绽,认出此遗诏肯定是由钟会伪造出来的,绝不会出自郭太后之手!

真相大白以后,卫瓘便认真地思索起应付这一突变的办法。现在,他已经清楚地意识到:钟会既然敢如此胆大妄为,事先必定是作了周密的部署,他如果以硬对硬,只能是自投罗网!因此,他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先以柔克刚,佯装出并未识破其中的奥秘,以麻痹钟会;待到脱离了险境以后,他再设法调集兵马,与钟会相抗衡。

卫瓘的这一招果然见效了,使他避免了像胡烈、羊琇等将领一样身陷囹圄。如今,他见钟会又在进行试探,就小心翼翼地回答:“郭太后之遗诏岂容怀疑!只是此事过于重大,应该从长计议,妥为处置,切不可操之过急,轻率从事,以免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钟会本来对卫瓘并不感兴趣,真想把其与胡烈、羊绣等人一样囚禁起来。可是,他转念一想,又觉得那样做是弊多利少。无论如何,卫瓘名义上是朝廷任命的军司,持有天子授与的符节,是代表天子来监督伐蜀诸军的行动,他如果把持节的军司也关押起来,便是目无天子,其反叛之心就昭然若揭了。再者,卫瓘今日并没有对他提出过任何异议,与胡烈和羊琇等人大为不同,他又有何理由也把其关押起来!思之再三,他决定先把卫瓘留下来,待探明其真实态度以后,再作计较。卫瓘那种不置可否、似是而非的回答,又让钟会产生了一些幻想:不管卫瓘心里如何去想,但只要其不公开站出来进行反对,这本身就是一种默认,可以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又是任何人所无法代替的……正因为有着这么复杂的原因,钟会又决定先不要去惊动卫瓘,而是要利用卫瓘的特殊身份,为他的行为作掩护,待到事成以后,再把卫瓘杀掉!怀着这种心态和目的,钟会改变了原先的神情和口吻,苦笑了一下,故作亲近地说:“卫军司所言颇有道理。让我等细细商议一番,寻求一个稳妥之策。”

卫瓘也苦笑了一下,仍旧保持着军司的身份与矜持,与钟会相对而坐,沉静地思忖起来……

成都的春天本来就多雨少晴,特别是在夜间,天气更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明月当空,一会儿工夫,便又下起雨来。潇潇的春雨接连不断地飘洒到朝堂外的那些白幡、白幛之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在这更深人静的夜晚,显得特别清脆,像是在一遍遍地告诉着钟会:夜深了……下雨了

那些看守魏军诸将的兵士,在雨中不停地来回走动,拖泥带水的脚步声变得异常沉重,仿佛在一次次地警告着卫瓘:知趣点……当心点……

钟会与卫瓘各怀鬼胎,默默无语地对坐了约有一个更次,谁也不说话,都在等待着对方先开口。最后,还是钟会等不下去了,气恼地说:“胡烈与羊琇实在可憎,竟敢违抗郭太后之遗诏。以卫军司之见,该如何处置此二人为好?”

卫瓘慢慢地抬起头来,轻声地反问着钟会:“钟司徒意欲如何处置胡烈与羊琇?”

钟会瞅了卫瓘一眼,没有用话回答,而是在地面上写了两个字:杀之。

卫瓘瞟了一眼钟会,也没有说话,亦在地面上写了两个字:不妥。

钟会有点不悦地打量着卫瓘,烦恼地说:“羊琇与胡烈抗诏不遵,带头发难,煽动众将,扰乱军心,若不严加惩处,只怕要后患无穷!”

卫瓘双目平视,不动声色地说:“此二人一个多谋,一个骁勇,乃司徒之膀臂,若杀之,岂不成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只怕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这……”不知是钟会没有能识破卫瓘的真正意图与用心,还是他仍对胡烈和羊琇抱有一些幻想,欲利用此二人之智勇为他效力,竟然有些犹豫不决了,低头沉思起来。

朝堂之外,淅淅沥沥的夜雨依然下个不停,拖泥带水的脚步声仍旧响个不断。朝堂之内,钟会与卫瓘还是相对而坐,各想各的心事。时间随着落地的雨水在悄悄地流逝,不知不觉中,东方已经露出了几缕曙光。

卫瓘瞧了瞧外面,好似自言自语,又像是在提醒着钟会,喃喃地说:“各部将领来此为郭太后发丧,一夜未归,不知各部兵马又会如何?”

卫瓘这句有意无意的话,引起了钟会的忧虑:是啊,各部将领均已被囚禁了起来,各部兵马已是群龙无首,轻则会出现骚乱,重则会发生兵变……思念到此,钟会不禁有些暗自着急起来。他紧皱起眉头,思考了片刻,不安地说:“卫军司所虑甚是!为防不测,应立即宣谕全军,就说各部将领在此为郭太后守灵,让各部副将暂代其职,各部兵马要各守其营,一律不得外出!”

卫瓘等的就是这话,盼的就是如此。但是,他却故意做出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稳稳当当地坐在原处,紧处加楔地说:“钟司徒言之有理。如今当务之急就是先设法稳住全军兵马,以免发生混乱。否则,十几万兵马一旦闹起事来,则如江河决堤、洪水泛滥,无以遏制也!”

卫瓘这么一说,钟会更有些坐不住了,忽地站起身来,在朝堂内转了两圈,病笃乱投医地说:“他人若出去宣谕全军,只怕众人不信。故而,只好有劳卫军司亲自去走一遭。”

钟会此言,正中卫瓘下怀。他恨不得马上就离开这个危险之地,但又怕因此而引起钟会的猜疑,便装出一种无动于衷的样子,一动不动地坐着,欲擒故纵地说:“钟司徒乃全军之主,一言九鼎,还是亲自去宣谕全军为宜。”

卫瓘越是对此事表示冷淡、退缩,钟会的意志似乎越是坚决,半恳请半强制地说:“卿乃持节军司,宣谕全军乃分内之事,请勿再推诿!”

“这……”卫瓘假做出一种很不情愿的样子,缓缓地站起身来,勉为其难地说,“既然如此,瓘只好从命。”

钟会自以为得计,边送着卫瓘边假惺惺地说:“卫军司先行一步,会处理罢紧要之事随后亦去。”

卫瓘刚出朝堂,就接连打了几个喷嚏,又突然打了一个趔趄,猛地扑倒在雨地里。

钟会吃了一惊,连忙上前扶起卫瓘,诧异地问:“卫军司何故如此?”

“无妨,无妨。或许是夜间染上了风寒,有些头晕目眩。”卫瓘瞧了瞧满身的泥水,尴尬地说,“待瓘回府更衣,然后便去宣谕全军,司徒勿忧。”说罢,摇摇晃晃地走出了蜀国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