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5185400000042

第42章 保安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1)

在相对落后的西北民族地区,人口因素往往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除人口数量因素外,从长远看,人口的文化素质因素是决定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甘肃保安族人口的发展,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合理的人口发展原则,提高人口素质,这是保安族民族振兴、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口变迁与分布

一、人口变迁

保安族最早居住在青海同仁地区,清代咸丰、同治时期举族东迁,最后定居于大河家地区。在同仁居住时期,保安族形成了尕撒日、保安、下庄等聚居村庄,“到清雍正年间,保安堡已有‘番’、‘回’商贾一百余家,保安四屯居民共约千户以上”(《保安族简史》23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虽然人口规模不大,但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后由于民族纠纷,加上统治者的歧视与挑拨,终于造成同仁地区民族关系紧张,发生了大规模的民族械斗,部分保安人遭到杀害,最后迫使保安人举族东迁。在东迁过程中,保安人先迁到循化地区,在撒拉族人民的帮助下,于三年后继续东迁,来到大河家地区定居。可以断定,在保安族东迁的过程中,由于械斗减员,再加上扶老携幼、居无定所、生活无保障,保安族人口数量的减少是必然的。

保安族定居大河家以后,由于受到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保安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呈现出一派十分贫困落后的社会景象。从保安族迁至大河家(清同治元年,1862年~1863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保安族在大河家虽定居近90年,但人口发展缓慢,1949年时人口仅4356人。

新中国成立后,保安族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人口得到迅速发展。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统计,积石山县共有保安族2759户,14116人,比1949年增加3.2倍。

注:因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还未正式公布,故本章所引用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仅供参考。

保安族人口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949年至1959年,是保安族人口增长较快的阶段,这与人民生活相对稳定有关。1959年至1964年,保安族人口增长开始回落,1964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其余阶段人口均保持增长状态。

近十年来积石县保安族人口呈稳定增长趋势,除1993年人口净增1561人外,其余各年份人口增长相对稳定。1993年人口净增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一些过去报自己为回族的保安人恢复了保安族族称,加上部分外流人口返回,使这一年保安族人口大幅度增加。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比2000年统计数净增866人,增幅也较大,除人口自然增长因素外,说明历年人口统计有遗漏和误差。

和全省其他民族相比,保安族人口发展速度较高,但与东乡族、裕固族人口发展速度基本一致,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少少民族”在计划生育方面实行特殊政策,即可以生2胎,最多可以生3胎的政策,加上保安族传统观念中“多子多福”的观念影响,造成保安族人口增多,出生率增加。

从总体上看,保安族人口规模仍较小,在甘肃省人口中所占比重长时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其人口发展趋势与全省基本一致。保安族总人口14116人,处于甘肃各少数民族中的第六位,在甘肃三个独有民族中处于第三位,保安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0.05%。由于人口规模小,所以其相对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省影响不大。

保安族相对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人口只有1.4万余人的民族来讲,增加一定的人口数量,对提高婚配质量、扩大婚配范围、提高人口身体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讲,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的制约,人口过快增长会影响保安民族的长远发展,适度控制人口增长,是保安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人口分布

从全国范围来讲,保安族集中分布于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其中甘肃省保安族人口占全国保安族人口的绝对多数。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还未发布),甘肃省保安族人口占全国保安族人口总数的90.34%;青海省保安族人口占全国保安族人口的5.15%;新疆保安族人口占全国保安族人口的4.12%。

从全省范围来看,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积石山县保安族人口占全省保安族总人口的98%以上,其余分布在兰州市、临夏市、甘南藏族自治州、武威地区,总数仅占全省保安族总人口的1%多一些。

从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来看,保安族主要集中在大河家镇、刘集乡两地,这两个乡镇保安族人口共9799人,占全县保安族总人口的69.4%;其余分布于四堡子乡、吹麻滩镇、柳沟乡、关川乡、乩藏乡等乡镇,这些地区的保安族占全县保安族总人口的30.6%。

从第四、第五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来看,几个保安族人口集中的乡镇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其中大河家镇增加1214人,增长率25.6%,刘集乡增加624人,增长率19.4%,四堡子乡增加676人,增长率132%,吹麻滩增加589人,增长率115.5%。可以看出,占保安族人口多数的大河家、刘集乡两地人口增长比较稳定,人口增长率在适度合理的范围之内,而四堡子、吹麻滩两地保安族人口在10年间增加幅度很大,这主要是人口流动所造成的,四堡子乡毗邻大河家镇,经济比较发达,近几年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一批保安人在此地办厂、就业,使该地保安族人口迅速上升。而吹麻滩作为县政府所在地,保安族人及家属在县城工作、居住,是保安族人口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在保安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刘集乡,除高李村外,其余大多数村庄均有保安族人居住。

从保安族人口分布的总体情况来看,保安族人口分布呈现几个明显特点。

(一)人口分布集中。

全国的保安族主要分布于积石山县,而又集中于大河家镇和刘集乡两个乡镇。在这两个乡镇中,保安族人口又分别集中于甘河滩、梅坡、大墩、高李、团结等村。形成这种集中聚居的原因,有历史、宗教、经济、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

(二)分布地区稳定。

自保安族东迁定居于大河家、刘集等地以后,就形成了长期稳定的聚居格局,新形成的聚居点不多,除四堡子、吹麻滩近十年保安族人口增加较多外,其余地区保安族散居人口数量一直不大。

(三)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城镇人口增长较慢。

这反映出保安族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比例不合理。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人口有了一定的增加,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比例不合理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大保安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实现农业产业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化。

保安族人口素质与结构

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反映的是人口的身体状况、文化水平等,而人口结构反映的是人口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个体及群体本身的结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口素质的反映。

一、保安族人口素质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至目前的50余年发展来看,保安族人口身体素质比较好,婴儿死亡率下降,儿童青少年成长发育水平正常,人口的患病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这一方面说明保安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等条件逐步改善;另一方面也说明保安人自身身体素质较好,加上保安人长期以来养成的卫生、清洁的良好习惯与稳定合理的饮食习惯,使保安族人口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保安族人口文化素质比较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有很大比例。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各种学历人口总数仅占总人口的24.48%。

近十年保安族人口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幅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