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充分发挥学生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引导作用
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调动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性当然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学生会作为学生自己的组织。在校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会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好组织、教育和引导作用:(1)要坚持使活动与经济建设要求、与学生成长进步、与学校教育改革这三者相结合,并坚持贯彻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三者相统一的方针。坚持“三结合”、“三统一”,是社会实践向正确方向发展、获得生命力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学生会组织要发挥好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的带头和示范作用;选好各实践团队的队长、副队长,对制定和完善实践团队的策划书、实施方案有直接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干部是整个实践活动的实施者,干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效果。实践活动结束后,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交流也离不开学生干部的组织和参与。因此,学生会组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要根据本地、本校的特点,根据一定时期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创造性地设计主题性活动或者确定一、两个主导性项目,组建建设营或小分队,以动员和吸引尽可能多的同学们踊跃参加。在组织报名和选拔实践队员过程中,学生会组织承担着具体的工作任务。要强调报名参加实践活动的同学,根据本专业的优势,参加各种相关的服务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实践队员的特长。(3)要协助学校党政和团组织,积极与地方组织相协调,在“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好一批实践基地或长期联系点,推动形成政策措施有保障、各方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4)要积极争取学校党政和教学行政部门及教师的重视和支持,经常向他们汇报、反映活动的情况和经验;特别要协助学校加强对活动成果的消化,搞好对活动的总结,注意表彰和奖励,进一步扩大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能缺少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鼓励更多的教师参加到社会实践中来,是搞好社会实践的重要条件之一。发挥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要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社会实践对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提高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2)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特长及政策水平比较高的优势,发挥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提高能力和知识水平。(3)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要改变教师只参加课堂教学的陈旧观念。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实际上要付出很多精力,因此要把教师指导和参加社会实践计人工作量,采取倾斜政策。(4)把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取得同指导教师的考核挂起钩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取得的成果,首先应该认为是教师指导的正确,应将其认作考核教师的成绩之一。(5)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要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计划。既要鼓励教师自觉地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又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教师必须参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
首先要形成科学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运行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科学化的管理运行体系。根据“起点前移”的思路,在每年3月份就应该启动“社会实践动员课件”的开发、实践主题与课题的设计,4月初开始社会实践宣传、动员、组团工作,5月份开展“组团沙龙”,6月初在完成组团、立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培训,7月初举行启动仪式。按照“重心下移”的思路,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在制订相关文件、确定主题和课题、制作动员与培训课件、办好社会实践网站之外,还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基层。其次要完善团队化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以项目为载体的团队实践是促进三者结合和实现育人效益的最有效形式。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推进以团队为主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团队实践,形成以宿舍、班级、社团、党团支部、课题组为单位以及围绕项目开展的专业交叉、年级交叉组团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团队,而团队化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了最全面的锻炼。
一、社会实践规范化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国高校逐步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计划之中。不断扩大社会实践的领域和规模,建立必要的制度,注意形成规范,并把一部分重要的社会实践内容直接纳入教学计划中,在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等有关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的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形成了多内容、多渠道、多形式的社会实践网络。
列入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内容一般包括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专业实习,一些高校还安排了工艺实习、生产劳动、操作技术等实践环节,并将其全部列为必修课。其他已列入教育计划。尚未列入教学计划的社会实践也提高了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成为有组织、有要求、有考核、有奖励的社会实践。如兰州商学院,一年级进校后进行人学教育和军事训练(三周),二年级“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3周),三年级安排公益劳动(1周),四年级专业实习(4周);对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也作了具体规定,指导学生在兰州市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每天核计工作量1,5学时,指导学生在兰州市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每天核计工作量2学时。
二、社会实践制度化管理
高校社会实践经过多年探索,相继制定和完善了有关政策和措施,逐步走向制度化,成为社会实践的有力杠杆和制约机制。
(一)统一部署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每年下发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关文件精神,各高校党委统一领导,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团学组织的负责同志组成。党委制定关于开展社会实践的指导意见,确立活动主题,划拨专项经费,提出指导性意见。团委、学生会组织制定社会实践实施方案,联系社会实践基地,确定社会实践团队,安排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组织实践队员的报名和审核,签订社会实践活动目标责任书,举行全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为重点实践团队授旗。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全体成员提出具体要求。学校党政领导的统一领导和高度重视,各部门齐抓共管,使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二)检查考核
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全部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由教务部门和团组织共同负责安排,社会实践的经费、实践地点、带队教师要落实,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明确,学生规模稳定,计划性强,管理严格,考核成绩及学分,缺课要补。列为教育计划的课外社会实践,也逐步加强了管理,制定和完善了检查和考核制度。如兰州商学院在每年的《关于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意见》中规定:“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要利用课外时间至少参加两次社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4周:研究生至少参加一次,时间不少于2周。”并规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应填写《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接收单位和学生家长有鉴定意见,学生写出书面报告,学校根据上述情况进行考核评优,并将《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归入学生个人档案。”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学校分管领导带领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成员,对各个实践点进行检查指导,看望实践队员,对他们在工作上进行指导,在生活上进行关心,在精神上进行鼓励,对队员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帮助解决。
(三)总结交流
各高校十分重视社会实践的总结交流,将其作为深化社会实践内容,扩大社会实践成果的重要措施。如,要求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写出个人心得体会,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实践论文;实践团队撰写团队总结、班级进行总结交流或团支部过组织生活;校、院两级分别召开交流会、汇报会、演讲会等:举办社会实践论文、调查报告、优秀图片展,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出版社会实践论文集等等。通过这些环节,使参加统一组队实践队员的收获“粒粒归仓”,使没有参加统一组队的同学也能从中受益。
(四)表彰奖励
各高校普遍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综合考评,考核成绩与评定奖学金、三好学生、推荐研究生、毕业就业推荐等挂钩。社会实践还作为评选先进班集体、红旗团总支的重要依据。定期表彰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个人已逐步形成了制度。十多年来。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等单位每年表彰一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对高校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范文:
兰州商学院社会实践管理办法
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为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目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近年来我校大力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区校联建、志愿服务、科技扶贫和勤工助学活动等社会实践。对青年大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社会实践的组织、领导、管理和考核,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兰州商学院学生规章制度汇编》中有关文件精神,特修订《兰州商学院社会实践暂行条例》。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增进学生工农感情,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四条社会实践坚持课程与活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日常与假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志愿服务与勤工助学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社会实践的原则是“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第六条社会实践要增加科技含量,课程化设计、活动化促进、基地化建设、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
第七条社会实践要形成校院两级为主体,各有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氛围。
第八条社会实践一般分为校、院、班、社团、个人五个层次进行。
第九条社会实践实行“兰州商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登记制度”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认证制度”,登记表由校团委统_印制,素质拓展计划手册的填写采取班级团支部填写、学院团总支审核、校团委认证的办法。
第十条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作为必修课,占相应学分。
组织机构和职责范围
第十一条全校学生社会实践由“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领导组长由校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担任,成员由各学院党总支书记似及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教务处、财务处、资产处、后勤集团、电教中心、校学生会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办公室主任由校团委书记兼任,办公室工作人员由专职团干部和学生辅导员组成。各二级学院成立相应领导小组。
第十二条社会实践经费由团委统一预算,提交院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学校统一组队的实践经费由学校专项经费列支,各二级学院统一组队实践经费从本学院学生活动经费列支。
第十三条各二级学院应做好本学院组队的社会实践的安排、考核与活动的动员、部署、组织、总结和考核等工作。负责对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论证、鉴定和评选,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对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论文)或主题征文进行评比推荐。
第十四条教务处负责把社会实践作为课程化设计,列入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之中,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鼓励、监督、检查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成绩列为教书育人考核的内容之一。
第十五条学校办公室根据社会实践整体方案,安排好“三下乡”实践团队的用车,协调学校领导对各实践团队活动的检查。
第十六条学工部(处)根据各二级学院对学生的记录、考评,负责学生社会实践考评结果的记载及档案材料载入学生档案。
第十七条后勤集团和资产处负责做好学生社会实践的后勤服务工作,并主动做好为学生提供校内劳动等实践的机会,凡有这方面的工作,应首先保证学生参加。
第十八条宣传部和电教中心要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摄像、图片搜集工作,加强宣传报道。
第十九条校团委作为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各二级学院、各部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做好全校社会实践的安排、动员、组织、管理、总结、交流、评比、表彰工作。
第二十条校学生会要配合校团委具体实施实践活动。
实践内容
第二十一条增加科技含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立足专业和学科优势,把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出新项目,为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提高科技素质。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机会。
第二十二条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两个课堂(学校和社会)、两类教员(教师和工农群众)、两种教材(书本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社会实践直接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改革的轨道,使其制度化、规范化。
第二十三条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实践课程,要从课程设计、师资队伍、课程内容、基地建设、实施体系、科学研究等全方位着手,形成“点面结合、以面为主,以点促面、共受教育”的社会实践教学氛围。
第二十四条社会实践要加强基地化建设。以基地为依托,以科研成果为后盾,推动实践活动向规范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第二十五条社会实践基地主要建立两大类型:一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基地”。是指导规模相对较大、功能综合、促进产学研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实践基地。二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基地”,指就某一课题或某项实用技术为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地方建立的活动基地。
第二十六条充分发挥利用社会资源,在人力、知识等方面获取支持。社会实践可以在开展活动所在地邀请当地政府领导及有关专家为大学生上课,社会实践基地可聘任当地和学校的专家教授担任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