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甘肃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5184700000047

第47章 关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庆阳市委党校贺丽丽

建设和谐新农村,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提供物质基础,健全的民主提供政治保障,还应该有丰富的文化提供精神支撑。通过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创造出文明的乡风,整洁的村容。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出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将促进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共同思想根基,能否把农村的文化建设搞好,使农民过上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一、欠发达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

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适应,农村的大部分农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对文化投入不够,最基础的文化设施缺乏,使农村文化生活极为单调、贫乏,在农村中,还有相当比例的群众,依然是守着一台电视机,但频道相对较少,节目难于符合农民审美口味,或者是方方正正的麻将桌,以打发多余的时间;各种文化服务团体为农民提供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较少、质量也不高;反映农村题材电影、戏曲、科教图书等相对较少,且质量良莠不齐,富裕了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更加迫切,农民在农闲时,找不到有效的休闲方式,精神感到空虚,不健康活动方式由此产生。

(二)农村不良文化有所抬头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不良文化风气盛行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求神问卜、预测凶吉、算命、看手相、跳大神等封建迷信有较大发展空间;在一些村民家中,又重新摆上了神像牌位,烧香化纸,虔诚祭奉;邪教组织在农村加大了传播和渗透,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一些农村,凡遇红白喜事,不顾有无经济能力,一味讲究排场,大操大办,给当事人造成沉重经济负担;男尊女卑封建观念在生育、就学、婚嫁等问题上仍表现突出。由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失衡,缺乏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致使一部分人尽管楼房高了,饭菜好了,精神依托却没有了,造成农民文化生活匮乏。

(三)农村文化资源设施相对匮乏

农村的文化、体育设施和活动地点很少,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中,有很多建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几乎形同虚设,图书馆、阅览室书刊数量少更新也很少,村办的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无图书、无器材的情况更是普遍,有的甚至连场所也没有,只有一块牌子,不少农民一年到头没看过一张报纸;许多文化站只有一个位子(一个工作人员)、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间房子,有的连单独的房子都没有,文化活动的器材更是少得可怜;许多乡镇电影院或电影放映队都已停用或改为他用,一些电影放映队也已解散,这些情况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文化需求量差距很大。农民在农闲时往往有大量时间得不到充实安排,在家打牌现象非常普遍。各种不良风气如赌博黄毒等等也随之出现,污染了农村的文化空间。

(四)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弱化,服务质量不高

由于对农村文化认识的偏差和经费投入的不足,农村文化队伍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人力流失与弱化的现象,后继力量严重匮乏。农村文化专业干部文化工作技能不强,工资待遇低,愿意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少。现有农村文化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陈旧、专业水平偏低的状况,他们进修学习机会少,业务能力不强,有时想干却不会干,或者干起来还是老一套,缺少新意和吸引力。农村原有的文艺宣传队、剧团等文艺团体,早己纷纷解散。

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努力培养农民向上的社会风尚,不断推进农村文化的繁荣,以保证建设出一个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拓宽渠道,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结合“十一五”规划,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费用上,应以政府为主导,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切实加大投入,通过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二)重视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在文化阵地的建设上,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农村图书、农民健身、民间艺术发掘利用这六大工程,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应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电视台科技频道的作用,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农村文化科技知识;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设,使成千上万的文献、地方戏等通过互联网、卫星传输、光盘进入农村,以缓解“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通过文化阵地的不断加强,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贴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要求,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广泛开展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等活动。

(三)理顺文化机制,培养农村文化人才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不断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首先,应不断健全农村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要对农村的不良文化传播进行打击,加强对农村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只要是积极健康、富有活力、能够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都应当鼓励和支持,以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其次,要不断培养造就一支素质较好的农村文化队伍。通过发现和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加强对农民文化骨干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要拓宽农村文化人才渠道,广泛动员和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特别是熟悉农村生活、有一定文艺专长的青年学生投身农村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坚持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向实践学习、向农民学习,在为农民群众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对农民群众的感情,不断提高服务农民群众的本领。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基层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些政府和基层党组织不能正确理解“以经济为中心”,缺乏全面统筹、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唯经济论”,导致基层政权、基层党组织忽视文化建设,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由于文化建设的成效显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对干部业绩考核中,也往往把经济指标作为“硬指标”,把文化建设的各项指标作为“软指标”,这就造成了基层干部在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具有较快效应的经济指标而忽视了具有较慢效应的文化指标。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靠农民的积极参与,靠农民自身的努力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总之,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虽然农村文化建设还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在中央各种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村文化必将繁荣,新农村建设将会不断开拓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唐金培,蔡万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实事求是》2006年2期.

[3]张振德:《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领导科学》,2007年7期.

[4]艾龙:《新农村呼唤文化建设》,《乡镇经济》,2007年3期.[5]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