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战国记
5169500000064

第64章 初试锋芒(56)

孙武预料的没有错,徐国与钟吾国的国君并没有将掩余和烛庸交给吴国使者,他们偷偷的将掩余和烛庸护送到了楚国,将他们交给了楚昭王。

吴国是楚国的威胁。敌人的敌人就是已方的朋友。因此,楚昭王隆重接待了掩余和烛庸,并且,他还将楚国的一座大城‘舒城’,让他们在那里招兵买马,训练士兵,来时让他们攻打吴国。

得到消息后的阖闾大为震怒。可是如此,他也有了攻打楚国的决心与借口。

接着,阖闾拜孙武为大将,命他率领一支精兵猛将灭了徐国,与钟吾国,并攻打楚国。

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他们的搭档是当时最强大的组合体。智勇超群,谋略过人,他们更有一支军纪严明的强悍大军。

这样的军队可谓势不可挡,所向披靡。很快,徐国就被他们灭掉;接着,钟吾国也被他们快速铲除;接着,他们又突然调转锋芒,进入楚国,并迅速的席卷了舒城。长剑落下,掩余和烛庸毫无还手之力,他们在舒城当场就被伍子胥他们斩首了。

隐如九地之下,动如九天之上,乘风破浪,势如破竹。孙武他们如此迅速利落的接连铲除两个国家,一座大城,这让吴王阖闾大为震撼惊讶,这让楚国方面惊恐万分。

顿时,吴王阖闾下令,命孙武他们率领大军直驱长入,进而攻打楚国都城。楚国方面却是非常紧张,楚昭王迅速召集大军守护楚国王城,并令全国大军阻击孙武他们的进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武与伍子胥并没有听从阖闾的命令,他们在放出消息准备猛烈进攻楚国都城时,却悄悄的秘密撤退,回到吴国边境了。

孙武给阖闾回复的解释是:“将士一路已奔波劳累,不可继续猛用。”

知难而退,避其锋芒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当时的楚国是一个兵多将广的大国,在楚国境内早已布置了层层防线,假如孙武他们冒险前进,肯定会深陷其中,渐渐被蚕食鲸吞的风险。因此,他们在洒下了一个骗局后,悄悄的回到吴国境内了。

但是,在一个骗局之后,却又出现了一个诡计!虽说看起来好像不相连,但是它却是一环套一环。

孙武向阖闾回复了撤退的解释。同时,伍子胥也向阖闾回复了另一层解释:“凡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军队,一定要适当的作战与休整。当年晋悼公大败楚军,就是善于以逸待劳。现在楚国的官僚都是一些贪婪昏庸之辈,并没有多大的谋略。但是楚国地大物博,兵多将广,还有众多的盟友与附属国。肯请大王将军队分为三个师,轮流去袭扰他们。我军出动一个师,楚军必然全军迎战;楚军一出动,我军就退回来;楚军一回去,我军又派出一个师前去袭扰。如此,虚虚实实,待楚军麻木与疲惫不堪时,我们将全军突袭楚国……如此,大王的军队必将大胜!”

阖闾在王宫首先得到孙武的回复后,他顿时有些气愤。可是接着当他得到了伍子胥的回复后,顿时他又转为了高兴。

每个人都会这样的心思,当他接连获得几个胜利后,他的野心很快就会变得膨胀,接下来他就希望得到更多更大的胜利。阖闾其实也知道,让孙武他们攻打楚国都城是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希望。毕竟,论国家之间的整体实力与影响力,吴国还是要比楚国弱很多。虽然战争会出现许多的偶然与奇迹。

阖闾同意了伍子胥向他提出的建议,他也认为这是最佳的一个攻防方案。

有些战争需要速战速决,但是有些战争却是在沉闷的对峙中,一点一点的消耗对方的实力,一虚一实中扰乱敌方的谋略。

接下来的战斗,仿佛一直主导在孙武他们的手中。他们把军队分为了三个师,不停的轮番袭扰楚国边境,让楚国军队疲惫不堪,甚是苦恼。

可是,当楚国军队又愤怒又麻木的时候,吴国军队突然却是发动了真正猛烈的大进攻。

吴国大军千军万马突然杀入,杀气腾腾。可是楚国边境的军队却根本不当它是一回事,有一些楚国将士也懒得去抵抗,有些士兵们还在笑呵呵的数着吴国士兵靠近的步数……

兵不厌诈,战争是很残酷无情的。早已习惯‘狼来了’的楚国士兵们,在他们笑呵呵之后,他们的脑袋却突然已远离了他们的脖子,他们的那个‘啊’字也消失在了急速前进的马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