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当下的修行:要学会淡定
5128700000032

第32章 淡泊宁静,欲望面前要淡定(2)

小鱼们听了都绞尽脑汁,都想既能吃到美食又不至于丢掉性命。到底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小鱼A说:“我会咬住蚯蚓的一端,使劲猛扯一下,把蚯蚓从钓钩上撕扯下来。”

小鱼B摆着尾巴,得意扬扬地说:“我会小心地躲开钩,慢慢吞食蚯蚓。”

小鱼C说:“我会猛地吞掉钓钩上的美食,然后快速将钩吐出来。”

鱼爸爸听完赶忙摇头,将它们的答案全部否定了。它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们,不要和诱惑较劲啊,不要总想怎样吃掉美食,而应该离它越远越好。”

与此故事所阐述的道理相同,某大公司准备高新聘请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只剩下3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

主考官问他们:“如果悬崖边上有块金子,你们开车去拿,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两米。”第一位应聘者说。

“半米。”第二位应聘者自信十足地说。

第三位应聘者说:“我会尽量远离悬崖,越远越好。”

结果第三位应聘者被公司录用了。

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诱惑,很多人为了满足欲望,经不住诱惑而以身试法,以至于落得失去自由或丢掉性命的下场。比如,有些高官因贪污而纷纷落马,有些会计人员为了得到好处,公然给公司做假账,企图偷税漏税。还有些道德败坏的人,为了金钱,偷窃、抢劫,扰乱社会秩序,最终葬送自己的人生。

一位拥有许多金银珠宝的香港居士,为了安全起见,他一直把珠宝放在银行保险柜里。净空法师到香港讲经时,这位居士拉着法师到银行,去见识见识那些珠宝。到了银行,经过重重的检验,再由守卫护送到保险库,这才能打开保险箱取出金银珠宝。

这时法师突然说道:“这是你的?就这么一点点?”

居士听了,心里很不痛快。

法师又问道:“这些珠宝放在这里干什么?”

居士说道:“不敢拿回家,怕被人偷;不敢戴在手上,怕被人抢。只有放在银行保险柜最安全,一个星期我来这里打开看一下。”

法师毫不客气地说道:“如果这样算是自己的,那香港所有银楼都是我的。”

居士不解地问道:“为什么?”

“我到那里去,叫人把珠宝拿出来给我看看、摸摸,然后告诉店员收起来,让他们保管好。这和你有什么两样?这些珠宝你不敢戴,也不敢放在家里,怎能算是你自己的?”禅师以问作答。

喜欢丰富的存款,喜欢闪耀的珠宝,喜欢名贵的物品,既然拥有它了,那就让这些发挥出本身的作用,支配好它,而不是像个守财奴般,放不下又舍不得。整日背着财富的重担,眉头紧锁,身心疲惫,所能品尝的也只是背篓中几颗干枯的果子。

贫穷的时候,我们只能充当生存的奴隶,辛苦努力以换来温饱生活;但当我们逐渐富有了,又转而成为财富的奴隶,被财富压迫着。如今,不少人对财富的追求已被欲望的惯性驱使,早已突破了温饱的界限,却还停不下匆忙的脚步,仍然执迷于数量的积累,最终导致了价值的丧失。

一个人去沙漠中寻找宝藏,可是宝藏还没找到,所带的食物和水就已经没有了。没有食物,也没有水,身上更没有一丝力气,他只能静静躺在那里等待死亡。

在临死之时,他向神做了最后的祈祷:“神啊,请帮助我这个可怜的人吧!”

神真的出现了,问道:“你想要什么呢?”

他急忙回答说:“我想要食物和水,哪怕是很少的一份也行。”

神于是满足了他的要求。他在吃饱喝足以后,又向神要了一只带路犬,以帮助自己找到宝藏,神也满足了他的要求。

这个人在带路犬的带领下,继续向沙漠深处走去,很幸运,他找到了宝藏,那些宝藏在那里散发着夺目的光彩,他贪婪地将宝藏装满了身上所有的口袋。

但是他已经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来支撑他走完剩下的路。他带着宝藏往回走,由于体力不断下降,他实在走不动了。这时,他看着同样疲倦的带路犬,想着既然找到了宝藏,留着它也没用,就把它吃了,支撑着自己走出了沙漠。

拥有宝藏后的他紧闭家门,喜笑颜开地在家数金子。但就在那天夜里,他的房子“轰”地倒塌了,他的财富梦刚开始就被中断了,因为他受到了上天的惩罚。

有欲望并非完一种坏事,因为欲望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一种动力。如果人类没有欲望,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了。但是,欲望如火,可以取暖,亦可以毁人。所以,把握好火候是关键,不能被欲望吞噬。

莫贪名利,身外之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自古以来,有多少人能够逃得出这两方面的局限?“名”是精神领域的代表,“利”是物质领域的代表,人们生活无非为追求这两个方面而已,所以,“千古以来,未有不好名者。”

有名有利是件好事,但最关键的是不能利欲熏心;如果满心都是名和利,那么结果只能落入名利的泥淖,毁了自己。想想,古时候有多少人为考取功名苦读一生,又有多少人为保住功名钻营一生。和珅,乾隆身边的宠臣,为了功名一生都在算计别人,最后把自己算计进了大牢,落了个贪官的臭名。

孟子认为利是不能谈的,见利就会忘义,天下就会乱了。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千里迢迢跑到敝国来,可能有什么计划使敝国获利吧?”孟子就一本正经地回答说:“大王何必讲‘利’,如果大王现在说怎样使自己的国家获利,你的官吏就要说怎样使自己的家族获利,你的老百姓更要说怎样使自己获利,上上下下都争起利来,国家就危险了。”

“明祸福之道,离是非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为人臣子所应懂得的道理。在这方面,战国时期的范蠡可谓是最有心得的人。

灭吴之后,越王勾践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当此之时,越军横行于江、淮,诸侯毕贺,号称霸王,成为春秋战国之交争雄于天下的佼佼者。范蠡也因谋划,官封上将军。

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识大端。他想:越王勾践为争国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偿,便不想归功臣下。常言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安。现已与越王深谋二十余年,既然功成事遂,不如趁此急流勇退。想到这里,他毅然向勾践告辞,请求隐退。

勾践面对此请,不由得浮想联翩,迟迟说道:“先生若留在我身边,我将与您共分越国,倘若不遵我言,则将身败名裂,妻子为戮!”政治头脑十分清醒的范蠡,对于世态炎凉品味得格外透彻,明知“共分越国”纯系虚语,不敢对此心存奢望。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

事后,范蠡不辞而别,带领家属与家奴,驾扁舟,泛东海,来到齐国。范蠡只身逃出了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见书,如梦方醒,便假托有病,不复上朝理政。不料,樊笼业已备下,再不容他展翅起飞。不久,有人乘机诬告文种图谋作乱。勾践不问青红皂白,赐与文种一剑,说道:“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已灭吴,其四深藏先生胸中。先生请去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

要他去向埋人荒冢的先王试法,分明就是赐死。再看越王所赐之剑,就是当年吴王命伍子胥自杀的“属镂”剑。文种至此,一腔孤愤难以言表,无可奈何,只得引剑自刎。

《越绝书》卷六评曰:“(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又云“始有灾变,蠡专其明,可谓贤焉,能屈能伸”。观文种、范蠡二人不同结局,可知此言不诬。

范蠡的智慧不仅在从政方面,也表现在对时局大势的判断方面。在他看来,从政和务农、经商,事虽殊途,其理却有相通之处。范蠡的聪明才智在于他能把握其中的奥秘,使其同归于一,从而能左右逢源,立于经久不败之地。

范蠡早年曾师事计然(一作计倪),研习理财之道。他认为:由于供求上的有余和不足,促使物价有贵、贱变化,因此应随时掌握社会余缺及需求。譬如,旱则备车乘,涝则备舟楫。农、工、商三业,均有各自重要的地位,又相互联系。比如米谷价格,谷贱则挫伤农夫的生产兴趣,谷贵则损害工商的切身利益。损害工商则财源不出,挫伤农夫则田野得不到垦辟。米谷价平,则农工商俱利。平粜齐物,则关市不乏。这就是治国理财的大道。

远在春秋时期,范蠡竟具有如此完备的经济思想和商业理论,无疑是十分难得的。正是由于此,他到齐国之后,便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改业务农。他想:越国用计然之策既能称霸强国,我用此术也必能齐家致富。于是,他举家同心协力,躬耕于海畔。不久,家产累计数十万。

齐人见范蠡贤明,欲委以大任。范蠡却喟然长叹:“居官至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久受尊名,终为不祥。”于是,他散其家财,分与亲友乡邻,然后怀带重宝,悄然出走。范蠡辗转来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再次变易姓名,自称为朱公。他认为陶居天下中心,四通八达,便于交易,遂以经商为业,每日买贱卖贵,与时逐利,十九年间,三致千金。时人凡论天下豪富,无不首推陶朱公。

综观范蠡一生,真可谓大智大慧之人,虽有超人之才,却从不以此争名夺利。他深知政治斗争的险恶,更知晓事君左右的危险,于是善于审时度势的他总是将自己的锋芒隐匿起来,低调行事,经营于民间。即便后来在财满物丰之时也从不炫耀,而是散财于民,重新投入市井,平淡经营,以求平安。范蠡如此低调做人,淡泊明志,可谓生存的大智慧。

名利之心自古有之,很多人没有把持好,落得身败名裂,也有很多人很好地控制了自己,于是一生便简单而顺利了很多。

名利历来是人们所极力追逐的对象,有的人孜孜以求,结果一败涂地,有的人坦然淡泊,反而一生顺利。面对这纷繁的人世,面对这人心难测的社会,如何保持一颗淡泊之心,于我们的人生非常重要。

名利只是身外之物,懂得了这点,就能做到淡泊名利,就能不为名利所累,就能坦然走完一生。

淡泊就是要深刻认识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看淡功名利禄,不计成败得失,去除私心杂念,摒弃非分之想。在千变万化的社会里,始终保持一种宁静,一份淡雅,一份超然于物欲之外的洒脱,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以淡泊的心境去善待生活,珍爱人生。

追逐贪婪,丢失幸福

作家毕淑敏曾说过:“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觉,是不可以通过指标数据去量化的。”我们开心的程度,跟钱财的多少是不成比例的。有的人家财万贯,但每天还是忧心忡忡;有的人并不富裕,但对生活却充满了乐观自信。戒掉贪婪之心,就能拥有幸福。

贪婪是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而人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往往表现出贪婪的本性,这样只会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追求,他的人生就会在庸庸碌碌中一点一点地变得苍白。生命也将在世俗的洪流中一点一点地耗尽。人生的追求过程,就是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成功向来只垂青于那些执著追求、不断进取的人。

如果不是积极进取,就不会有世界华人第一富翁李嘉诚;如果不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鲁迅就没有那么多的好文章传世。可是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如果刻意地追求某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会引发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会导致恶性循环,于是有的人在不断的追求中形成了贪得无厌的心理定势。所谓“欲壑难填”,就是一种病态心理,一般谓之“贪婪心理”。

一位富翁在散步时不小心把狗弄丢了,于是他急匆匆地在电视台发布了一则启事:有狗丢失,归还者,付酬金1万元,同时还附带了几张小狗的彩色照片。

此后,送狗者络绎不绝,但都不是富翁家的那只。富翁的太太说,肯定是真正捡到狗的人嫌给的钱太少,那可是一只纯正的爱尔兰名犬。于是富翁把酬金改为2万元。

其实,富翁的那只狗,被一个在公园躺椅上打盹的乞丐捡到了。乞丐看到广告后,第二天一大早抱着狗就准备去领赏金。当他经过一家百货商场的墙体电视屏幕时,又看到了那则启事,不过赏金已变成了3万元。

乞丐又折回他的破屋,把狗重新拴起来——他要等赏金再涨高一些。第四天,乞丐再到百货商场时,发现悬赏的金额涨到了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