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当下的修行:要学会淡定
5128700000002

第2章 修心养性,浮躁面前要淡定(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当然也跨不出宇宙。任何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必须依靠自己的点点努力,最终积累而成,这样的成功,才是最可靠的。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心态。切记:浮躁是人性的天敌,任何的急功近利只会把人推向痛苦的深渊,只有淡定,才能活出生命的质量,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优雅和精彩。

快乐,由心而生

有人说过,快乐是自己选的,烦恼是自己找的,只要我们愿意选择快乐,那么就一定是快乐的。世间万物不可能都是完美无缺的,也不可能时时处处都是阳光灿烂,花好月圆。所以,我们要掌握自己的情绪,让快乐常伴我们左右。

获得快乐,应该善于发现快乐,构建快乐的环境,欣赏快乐的风光。很多时候,一个人并不是没有快乐的环境、缺少快乐的风光,而是没有寻找到使自己快乐的方法和技巧。

在一座漂亮的两层小楼里,一个8岁的小女孩正趴在窗口流泪,原来,她看见别人在小花园的角落里,正埋葬自己心爱的宠物小狗。因此,她泪流满面,悲痛不已。他的祖父看见这种情况,马上走过来把小女孩领到另一个窗口。从这个窗口往花园里看,一朵朵玫瑰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小女孩心中的愁云很快被一扫而光,逐渐明朗起来,明亮的眼睛、恬静的笑靥,透露出无尽的快乐。祖父说:“宝贝儿,你刚才开错了窗!现在不是很好吗?”

人生在世,既不要夸大自己的幸运,也不要夸大自己的厄运。因为生命有痛苦是正常的,有快乐也是正常的,如果你紧紧抓住痛苦而不放,快乐就永远不会出现。所以,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远离痛苦,选择快乐。

一天清晨,一个小和尚打扫庭院,突然发现古榕树下落叶满地,他不禁望树兴叹,忧从心来。忧至极处,便丢下笤帚来到师父的堂前,叩门求见。

师父闻声开门,看见徒弟愁容满面,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询问:“徒儿,大清早为何如此忧愁?”

小和尚满脸困惑地说:“师父,您日夜教导我们要勤于修身悟道,但是,即使学得再好,也难免有死亡的一天。那时候,所谓的我,所谓的道,不都如这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枯枝,随着一抷黄土,一堆青冢掩埋了吗?”

老和尚听后,带着小和尚来到榕树下,指着古榕树对小和尚说:“徒儿,不必为此忧虑。其实,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风刮得最急的时候,在冬雪落得最密的时候,都悄悄地爬回了树上,孕育成春天的花和夏天的叶。”

“那我怎么没有看见呢?”

“那是因为你心中无景,所以看不到花开。”

万事万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的命运也不是永远注定卑微的,关键是我们的心境如何。如果我们在事物变化的同时让自己的心境也随之而变,那么,有谁能说我们的命运是注定如此呢?

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幸,诸如亲人死亡、朋友分手、婚姻破裂……你一定要知道,这一切对于你都不会构成致命的创伤。最致命的创伤来自我们自己的心灵深处,是我们的心境导致我们绝望。只要我们放弃绝望的思想,朝着一个美好的方向思考的话,那么一切都会豁然开朗。

一个小村子里,也许是因为流年不利,经常发生天灾人祸,村民们因此浮躁不安,终日闷闷不乐……一天,村长召唤来一个精壮的小伙子,吩咐道:“听说终南山一带长有一种快乐藤,凡得此藤的人都会喜形于色,不知烦恼。你快去采些回来吧。”备足干粮,配齐鞍辔,小伙子策马扬鞭,朝终南山飞驰而去。小伙子日夜兼程,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苦,终于到了终南山麓。那儿果真水沛草美,但小伙子顾不上欣赏美景,因为他知道全村人都在眼巴巴地等着他带回快乐藤。他找啊找,终于发现了一处藤萝缠绕的小屋,里面有位老师傅,他身穿布衣,脸上却没有丝毫怨言,野菜果腹而无悔,仍面挂喜色,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小伙子很恭敬地上前问:“师傅,这些藤能够让您感到快乐吗?”

“是的。”

“能不能送给我呢?”

“行。不过,获得快乐,不能只凭几株藤萝的根,最重要的是具备快乐的根。”

“是埋在泥土中的根吗?”

“是种在自己心中的根。世间苦乐,皆由心生……”

小伙子似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一个人是否快乐,关键在于自己内心是否感到了快乐,与其他事物无关。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是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却可以改变心境。只要你的内心是快乐的,其他的一切都无法剥夺它。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有一个好朋友名叫佛印,是一位禅师。一天,二人在杭州游览,苏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这是什么山呢?”

佛印如实回答:“这是飞来峰。”

苏东坡反问:“既然飞来了,为何不飞回去?”

佛印很机灵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刨根问底:“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马上说:“既来之,则安之。”

后来,二人又来到了天竺寺,见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苏东坡问佛印:“观音菩萨既然也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呢?”

佛印说:“观音拿念珠也是为了念佛号嘛。”

东坡追问:“念什么佛号?”

佛印说:“念‘观世音菩萨’。”

东坡又问:“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还念自己的佛号呢?”

佛印回答:“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苏东坡听完大笑,似乎感悟到了很多东西。

苏东坡一生几起几落,有荣耀,也有坎坷,可是依然很快乐,是不是与佛印所讲的有关呢?观音菩萨念“观音”——求人不如求自己。快乐也是这样,只有从自己的身上寻找,才能最终发现并获得快乐,否则必然是缘木求鱼,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快乐像心灵的一片沃土,为人类所有的美德提供丰富的养分,使人们健康地成长,使你的心灵更加纯净,意志更加坚定。它就像最好的朋友一样陪伴着你,像尽职尽责的护士一样呵护着,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你。它是道德和精神最好的滋补剂。马歇尔·霍尔医生曾对自己的病人说过:“乐观的态度,是你最好的药。”所罗门也曾说过:“乐观的心态,就是最强劲的兴奋剂。”

有个大臣因智慧超群而深受国王宠幸。

智慧大臣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特点:对待任何事情,他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正是由于这种态度,他为国王解决了不少难题,因而深受国王的器重。

国王喜欢打猎。在一次围捕猎物的时候,不慎弄断了一截手指。国王疼痛之余,马上叫来了智慧大臣,征询他对意外断指的看法。智慧大臣却轻松自在地对国王说,这是一件好事,并劝国王不要为此事而烦恼。

国王听了很生气,认为智慧大臣是在取笑他,即命侍卫将他关到监狱。

待断指伤口愈合之后,国王又兴致勃勃地忙着四处打猎。不幸的事又发生了,他带队误闯邻国国境,被埋伏在丛林中的野人活捉了。

按照野人的惯例,必须将活捉的这队人马的首领敬献给他们的神,于是便将国王押上祭坛。祭奠仪式开始之时,主持的巫师突然惊叫起来。原来巫师发现国王断了一截手指,而按照他们部族的律例,献祭不完整的祭品给天神,是要遭天谴的。野人赶忙将国王押下祭坛,把他驱逐出去,另外抓了一位大臣献祭。国王狼狈地逃回国,庆幸大难不死。他忽然想起智慧大臣所说断指也许是一件好事,便马上将智慧大臣从牢中释放出来,并当面向他道歉。

智慧大臣和往常一样,仍然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笑着原谅了国王,并说这一切都是好事。

“说我断指是好事,现在我已经能接受;但因为我误会你,而把你关在牢中,让你受苦,你认为这是好事吗?”国王疑惑地问。

“臣在牢狱中,当然是好事。陛下不妨想想,今天我若不在牢中,陪陛下出猎的大臣会是谁呢?”智慧大臣笑着回答。

一位哲学家说过:“决定自己心情的,不在于周围的环境,而在于自己的心境。”快乐与否,不是由别人决定的,而是自己的一种选择。只要我们愿意选择快乐,我们就会快乐,人生就是这么简单。

摆脱烦恼的枷锁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烦恼忧愁是伤人的病菌。它会吞噬你的优势,而留下一个像废品一样的垃圾。”一个把大量精力耗费在无谓的烦恼上的人,他是不能尽量发挥自己固有能力的。世界上能够摧残人的活力、阻碍人的志向、减低人的能力的东西,莫过于烦恼这一毒素。

每天我们都有可能遇到一些烦心的事,这是生活的常态。现代都市沉重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多的追求和欲望更让人心变得异常躁动,而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往往是烦恼之源。只是,那些困扰我们的事情,到底有多少会真的发生呢?一个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人们常常忧虑的“烦恼”,做了下面这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心理学家要求实验者在一个周日的晚上,把自己未来7天内所有忧虑的“烦恼”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指定的“烦恼箱”里。

3周之后,心理学家打开了这个“烦恼箱”,让所有实验者逐一核对自己写下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其中90%的“烦恼”并未真正发生。然后,心理学家要求实验者将记录了自己真正“烦恼”的字条,重新投入了“烦恼箱”。

又过了3周,心理学家打开了这个“烦恼箱”,让所有实验者再次逐一核对自己写下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绝大多数曾经的“烦恼”此时已经不再是“烦恼”了。这让实验者切身地感受到了“烦恼”这东西原来是预想的很多,发生的却很少。

心理学家从对“烦恼”的深入研究中得出了这样的统计数据和结论:一般人所忧虑的“烦恼”,有40%是属于过去的,有50%是属于未来的,只有10%是属于现在的。其中92%的“烦恼”没有发生过,剩下的8%则多是可以轻易应付的。因此,烦恼大多是自找的。这就是所谓的烦恼不寻人,人自寻烦恼。

的确,那40%属于过去的烦恼,是我们用过去的失败体验给自己搭建起来的藩篱,使我们故步自封,疑虑重重;而50%属于未来的烦恼则完全是我们杞人忧天的结果;此外,10%的烦恼多是那些不应该困扰你的琐事。比如,在候车的时候,你等的公交车依旧踪影全无;在超市结款柜台前的长龙里排了半天才挪了一小步,这边的速度比蜗牛还慢,而另一边的队伍似乎移动得快多了……这样的烦恼的确让人郁闷透顶。可是,却很少有人能真正明白:不管你如何不耐烦,事情往往是客观存在的,其结果不会因为你的心情而有丝毫的改变。你与其在这个不可改变的过程中唉声叹气、看表跺脚、咬牙切齿,不如悠然惬意一些,听听音乐,看看随身带的书,静静等待,这个过程就不至于让你烦恼不堪了。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人生旅途是曲曲折折的,我们难免会有许多烦恼,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与肉体的高度紧张。特别是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紧张与烦恼更是如影相随,让我们不知所措。事实上,只有摆脱烦恼,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有一个叫乔治·布朗的人,虽然他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商人了,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收入,但是,他却常常情绪不稳,因为他心里总是提防着周围的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家人和助手,于是心里就会产生许多莫名其妙的烦恼忧愁,导致他十分痛苦。

有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真诚地对他说:“乔治,相信一个人比怀疑一个人更让人心绪安宁。”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乔治,他这样做了,从相信这位朋友开始,结果他发现自己的忧愁每天都在减少。

没有人能估计得清楚烦恼忧愁到底给人类造成了灾祸损失。它使天才变得平庸,它使一个人归于失败,它破灭人的希望,在这方面它比任何因素都要厉害。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有非理性的一面。每个人生来都具备以理性信念对抗非理性信念的能力,但又常常被非理性信念所干扰。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合理信念,只不过有心理障碍的人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更多、更复杂而已。然而,就是这种不合理的思维造成了心态上的不平衡。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只是整个世界的一小部分,由这一小部分所得出的观念往往是不正确的,但人们又总是把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当做生活真理,结果使自己陷入了不必要的苦恼之中。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比尔·利特尔经过研究认为:一个人若有以下心理或做法,必定会促使你自寻烦恼、无事生非。

(1)盯着消极面。牢牢记住你受到过多少次不公正的待遇,或者记着有多少次别人对你说话的态度不友善。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好的、吃亏的事情上,你就会运用这种消极的思想方法来给自己制造烦恼。

(2)做不可能实现的梦。最可怜的人是那些惯于抱有幻想的人。如果你想让自己灰心丧气,就把目标制定得高不可攀吧!

(3)蠢人的黄金律:把其他人甚至自己看得一钱不值。运用这条定律的关键是首先嫌弃自己,一旦贬低了自己的价值,接下来就会觉得其他人也同样浅薄,于是对他们不屑一顾,自己变得众叛亲离。

(4)制造隔阂。绝不去赞扬别人,确实做到不使用任何鼓励之词;喋喋不休地批评、挑刺、埋怨,小题大作。这是制造隔阂、自寻烦恼的妙法。

(5)以殉难者自居。母亲们过度地承担家务劳动,然后对自己说:“没有一个人真正心疼我,对我们家来说,我不过是个仆人而已。”父亲们采取同样的方法:“我的骨架都累散了,谁也不把我当回事,大家都在利用我。”经常这样想,必定会使你烦恼异常,而且会使周围的人产生反感,令你的感觉变得更糟。

(6)“我早就知道会如此”综合征。如果你预料到有什么坏事即将发生,它们多半是会兑现的。

(7)滚雪球式地扩大事态。当问题第一次出现时就正视它,它就很容易化为乌有。反之,如果让问题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扩大,最后滚雪球的人总是遵照一条简单的规则行事:“如果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索性再往后拖拖。”这样,只会使问题变得更糟,必定会导致你的愤怒或苦恼埋在心底几个月甚至几年。

(8)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如果你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而自怨自艾,把某些人不喜欢你的责任也统统归因于自己,那么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忧郁成疾。

针对现代人总爱自寻烦恼,美国心理学家曾得出四个论断。

(1)自寻烦恼是人的本性。人并不完全是理性的动物,人常为情绪所困扰,而困扰的原因多半来源于自己,很少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

(2)人有思考能力,但在考虑自身问题时,则多表现出心态上不平衡的倾向。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往往作过多的无谓的思考,这是困扰自己的根源。

(3)没有事实根据,单凭想象就可形成自以为是的信念,这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如果这种无中生有的想象力过于丰富,就会使人陷入无尽的烦恼中。

(4)人有自毁倾向,同时也有自救能力,合理的情绪疗法可以通过转化前者来帮助发展后者。

似乎从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与烦恼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诸多烦恼,生活才显得多姿多彩。但是,如果烦恼过多,就会成为致命的毒药,所以你一定要学会放下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