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他辅导一位女生,由于学生的求学心切和范老师的教学热情,师生俩沉浸在一种忘我的状态,不知时间的流逝。这时教室的门被猛烈的敲击。范老师开门,女生的家长气势汹汹地站在教室门口,质问老师为啥把学生扣得那么晚,而且还关门关窗的。双方争执了一番,女学生红着脸跑了回家,责怪父亲对老师不好。
几天后,范老师收到法院的传票。原因是女学生状告范老师对她性侵犯。
法庭上代理律师宣读了女生的诉状,而且还有父亲的证词。
法庭宣判范老师犯有流氓罪获刑三年。范老师不服,提出上诉。中级法院根据女生的状告和其父亲的证词经审判还是维持原判。
狱中的范老师怎么也不明白平常对学生那么好,可学生还偏偏要诬陷自己。这个疑问一直在脑海里翻腾了三年。
出狱后的第一天,范老师就要去找那女学生,想当面问问她到底是为什么要诬告老师?
女学生家怕名声不好影响孩子的成长,早已举家迁往外地。范老师问遍了整个县城所有人,都不知道女学生家迁往何处。
三年的刑期虽满,但冤屈还没有尽头。范老师被县一中开除,没有了工作,没有了他的图画事业,病多了,人憔悴了。
范老师性情耿直眼里容不得沙子,冤屈不伸死不瞑目。他一边做些临时工,一边到处寻找女学生。只要有一点线索,他都要借资前往,几年下来,在一次次的前往中一次次的失望。
一天,范老师收到一封朋友转来的信,读完以下内容,范老师仰天长叹。
范老师,您好!
六年来我的良心无时不在受着煎熬,每日是以泪洗面,夜不能寐。如果不给你说明真相我将一辈子都有负罪之感。哪怕您不原谅我恨我,我只有一个心愿,说出真相,表明我对您的衷心忏悔。
那天父亲在教室门口和您争吵以后,晚上学校有位领导就到我家来,要我们告您耍流氓。这位领导给我父亲很大压力,父亲就逼我就范。于是假告状的事实就这样发生了。父亲许多事不让我知道,家辗转搬迁许多地方。我也不知道范老师现在情况如何,所以特托好友把信送给您,我跪朝县城的方向向您道歉,向您认错。我对不起我永远尊敬的好老师。
看完信范老师终于明白了,由于他曾经揭发过学校那位领导挪用公款的事,所以被人怀恨在心,借机报复。
有了这份证据,接下来的诉讼也许会很顺利。但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当时的法院领导和学校的负责人都相续离开了岗位。
等待昭雪的日子更是难熬,范老师的病日益加重。
邻居大嫂有几日没有听到范老师的咳嗽声了。推开房门一看,范老师静静地躺在床上,桌上有一张纸,上面有几行字:
我没有亲人,无法托付谁来料理我的后事,在此恳切拜托给我收尸的好心人,把我屋里所有的画作,还有法院即将判发的判决书随我的尸体一并火化。火化费用在旁边的盒子里。谢谢了!
范达师临终拜托。
方言
每到一个城市,总想寻找到一些与其它城市有别的独特城市文化,期盼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城市内涵。然而总是或多或少都有点失望,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似的东西总是很随便地涌在了眼前。千城一面的水泥楼房,几根不锈柱支着不锈钢圆球的不伦不类雕塑,各种品牌统一符号与色彩雷同的连锁店,哪里都少不了的麦当劳、肯德基,大多数的商店招牌铜字都像镶着满口金牙,在阳光或者灯光下闪着贼光。清一色的大美人头和电影电视剧里家喻户晓的明星商品广告。许多建筑的外立面装饰材料都贴有白色的瓷砖,与公共厕所的瓷砖极为相似。
有时步行在一个城市里,如果不注意这个城市的名称,真不知道到了那个城市。城市与城市的文化差异在哪里?城市与城市的地域魅力在哪里?
在古代,“城”指的是城墙,“市”指的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市,顾名思义就是用城墙圈定起来的集市,城与市的结合便形成了城市。城是为了防御,市是为了经济发展,因此从城市发源之时起,政治与经济就是城市的两大基本功能。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无论是萌芽之初的城市还是文明极度发达的当今城市,这一本质是相同的。
与任何一种文明一样,城市文明的形成,必定源于某种物质形态与理性精神形态,城市从来就是国家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表现,但城市文明在起源之初,由于城市基本功能的相似,此时的世界各地的城市形象并无太大区别。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经济背景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发展、文化心理和哲学思想的形成,各地的城市功能以及形象开始分道扬镳,从而形成的每个城市独有的城市文脉。所以城市从来都不是无意识的物质形态组合,其中蕴涵的文化底蕴,正是使不同城市具有不同魅力的根本所在。
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过:“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作为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的最大载体,记录着这个城市不同时期特有的风貌,刻画着各个时代人们在城市中留下的足迹。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各种显性以及隐性的与城市内在本质相关联的背景,形成了一条或清晰或隐晦的文化脉络,这条文化脉络源于地缘、环境、历史和传统,它记录着该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特色,是城市之间相互区别最本质的因素,是能否给人带来对该城市强烈的感知和认同感的根本所在。
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的独特差异是由她的城市文脉来决定的。而城市文脉大体分成显性文脉和隐性文脉。
显性的城市文脉是指具体可见的城市构成元素中表现出来的城市文化内涵。这些元素主要是指城市的地理面貌,城市建筑、景观,这些具体元素中必然蕴涵着某种由历史传承下来的思维习惯或是文化心理,并且会将这种习惯或心理继续传承下去。
隐性的城市文脉指的是那些对城市形态的形成有着潜在的、深远影响的因素,这种深层的影响对于城市形象产生了根本性的作用,决定着城市的表象特征。隐性的城市文脉主要包括传说与民俗风情,地域文学、戏曲,宗教几个方面,可以称之为非物质城市形象,这种非物质城市形象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历程而生的,渗透了这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
然而在当下视觉的千城一面的失望之中,有一种听觉的元素让我的回归这个城市的文化家园。那便是这个城市的方言。方言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无形中构成了这个城市独特的异文化魅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丰富多彩,语言也是各具特色,总计共有80种。当然,方言是不利于现代人相互沟通的,我们有时听地方的戏,和听地方的歌,并不能完全听懂所唱的词意,但人们往往只是听他们的“腔”。方言何尝不是,当听到那些语速极快,不能明白意思的方言时,我们盯着本地人熟练地对话,确实有一种身处异域的陌生感。正是这点微乎其微的异域之差,才能勾起人们造访这个城市的好奇和动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以汉语方言为例,汉民族的生活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庞大的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和统一,逐渐产生了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包括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和江淮方言。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吴方言:吴语、江南话、江浙话。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使用人口约八千万。在国际语言排名中,吴语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
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
闽方言:又称闽语,俗称“福佳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
粤方言: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广府话,当地人称白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种方言。粵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以广州话为中心。使用人口约4000万。
湘方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赣方言:又称籟语,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中通行面积较小、使用人口较少的一种方言。赣方言通行于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湘东和闽西北,以及鄂东南和皖西南的一些县市。
方言,由于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的进程发展,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头传承,那种特定的腔调给人以陈酒佳酿似的醇香。
由方言派生出的地方戏剧和地方曲艺,丰富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京剧、昆剧、秦腔、山东梆子、越剧、豫剧等360多种戏曲种类,无一不是用方言表达的说唱艺术。
女性方言的纯真自然表达、使人直观地感受到当地人的淳朴和善良。在与自然长期拼搏与共存的艰辛中,表露出的男声方言,使感受到这个城市的人文历史和人的性格。
轻轻柔柔的吴侬软语,抑扬顿挫颇有评书味儿的北方话、泼辣俏皮的山西话等南腔北调,也许能传达出当地某种特殊的音调和节奏,标明了那个城市的独特印象,给人以深刻的记忆。不是只有方言才能对城市留下印象和记忆,但有时候方言真确实能让人体会到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叽叽喳喳的方言有点像地方的好酒,进口时有点辣口,但慢慢地让人回味无穷。
异域观光客听到了本城的方言,使他们感受到进人了一个陌生的梦幻王国。背井离乡漂泊的人,听到故乡的方言,使他们感受到回到了他们的精神家园。
方言是活着的城市标记,也是一个人的身份标记,它告诉我们很多讯息。如今,很多人避免讲方言,只讲便于交流的普通话,我们什么时候习惯了大家都说同一种腔调的语言了?这仿佛是时代制定的一条规定,如果不遵守,便会遭来白眼或者入不了主流。然而当今人们却十分欣赏多种方言出现在历史剧中,比如毛主席用湖南话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发言,国家领导人操着五湖四海的方言聚会讨论的场景。
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全国各地的小学都在普及普通话。问题是普及普遍话就意味着不能讲方言吗?
人类发明了世界语,但推行困难,人类发明了照相,但绘画还在继续;人类发明了电子计算机,但珠算还在继续;人类发明了飞机,但步行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