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笛鸣悠悠
5119500000014

第14章 寄情远方(1)

湖水很近,天空飘来远古的梵音。

生命的真诚,在这山水天地间,为寻觅一种精神,我们走得很远……去北方

去大连开会,一路北行,越过孟子的家乡、穿过孔子的故里,迎面扑来的是北方的气息。

南方的玉米棒已脱籽磨面让人享用了,而北方的晒场仍黄灿灿的一片。头扎方巾的农妇挥舞着手中的翻锨,让每一点黄灿都享有阳光的沐浴。

那是什么?白茫茫翻滚着涌动着向车窗而来,是羊群。它们在吃饱喝足之后自得地往回赶路,牧羊人响亮的甩鞭与吆喝穿越车窗,悠悠扬扬。他们黑红的脸膛镌刻着北方汉子特有的刚毅与坚定。

去北方,感受着空旷幽远,古朴热情。一望无垠的黄土地散落着炊烟袅袅的村庄,远处群山连绵,红黄果实,灰白砖墙,绿色屏障与隐现的山脉丘岭汇映成一幅壮观的北国长卷水墨五彩图,在我们眼前绵延伸展。

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北方人的古道热肠。迷路了,只要你将头伸出窗外,招呼一声,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会倾听你的问话,然后耐心地不厌其烦地为你指点,向左向右直走还是绕道。饿了,随便走进一家饭店,都会有热茶相敬,大海碗装的菜肴让你领略北方人的热情与慷慨,字正腔圆的问候让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去北方无论如何也得去感受一下心中的圣地。那个秋阳高照的下午,我们顾不得旅途疲倦,一头扎进历史的长河中,追古风寻古迹,触摸历史的精魂,用微酸的双脚度量长城的巍峨,用浅显的双目去寻觅故宫的变迁,在红日升起的时候,我便与众多人一道伫立天安门前,等待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升起的一刻。那时,一种庄严、一种神圣、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有深切的体会。

我们还得赶路继续北行。踏上英雄的土地,杨靖宇不屈的形象跃然眼前。当年遭受日寇蹂躏的土地现已今非昔比,没有了荒凉凄惨、战火硝烟,流离失所、犬咬鸡鸣,呈现的是高耸的油田架,堆砌的小盐山,茫茫芦苇荡上精灵飞舞,小火车在空旷的山谷间“呜呜”穿行,人们安居乐业,一片风和日丽……会议期间我去了旅顺口,也去了万公墓,聆听了日俄战争的隆隆炮声,凭吊了无辜屈死的亡灵。

在海洋馆、星海广场领略了现代海边城市的风情旖旎。行走在北方,好似行走在古代与现代之间,感受的是沉雄沧桑与雍容华贵,烽火硝烟与莺歌燕舞,屈辱欺凌与豪迈自信。那些天,一个声音总在心中激荡:只有国家强盛,国人才有尊严!

去北方,感觉真的很凝重,感情也很复杂,它的一草一木,沉吟着前世的岁月烟云,一山一水,倾诉着今生的欢欣喜悦。去北方,受到的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接受的是一次特殊洗礼,灵魂得到净化,精神随之升华,思想变得深刻,感受也是非常之深切的!

情奔南方

郁结已久的情愫得以释放,去南方,在那个薄雾弥漫的清晨。

抛弃了琐屑烦杂,远离了红尘喧嚣,一路轻歌,在斜阳西照的下午我们抵达那座名山。友人说晚上住山上,海拔一千三百米的山顶无路可走,只有索道攀行。第一次坐缆车,总会有莫名的新奇与恐惧,惶惶然被推上车,产生一种壮行之感。

秋日最后一抹余辉洒向山谷,红光透林,仍掩盖不了那原本的赤橙黄绿。秋的神笔将人间色彩尽情涂抹,橘黄朱红绛紫酡红斑斑斓斓汇合成比,好一派“层林尽染”的美丽秋景!我贪婪地吞食这罕见的秀丽山色,在高空俯视的缆车上,感叹大自然的美景奇观。远处传来怡人的音乐,萨克斯诱人的旋律撩拨起人丝丝乡愁。真的好想!想远方年迈的父母,想满脸稚气课堂苦读的儿子,想总在不经意间给你捎来问候的挚友亲人,想韩红和她的歌以及歌中描述的那动人而忧伤的故事。“那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就在那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我听到一声巨响震彻山谷……”我的心一下子抽紧,真担心那情景再次出现。“就在那个秋天,我再也看不到爸爸的脸,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我想为他们建造一个美丽的花园……”韩红用真情为这个不幸而万幸的孩子唱出了心中的悲歌。我赞叹父爱的崇高、母爱的伟大,在生与死的选择上,他们毫不犹豫地将生的希望尽最大可能地留给了孩子。

在缆车高空坠落的一刹那,用真挚的爱托起了同一个信念,孩子奇迹般地生还,而他们却化作清风一缕,永远地飘荡在这美丽的山谷间。

夜,静极了,听得见山涧滴水的声音。同室的女友睡了,我却舍不下这山中夜景。伫立窗前,苍穹高远,繁星点点,无月的夜仍清辉一片。两座不知名的山峦在朦胧的夜色中似一对相爱已久的恋人默默长久对视,在心中诉说着永远不变的诺言。风儿陪伴着他们,倾听永远。在这深秋静谧的夜里,在这清新如洗的山中,我的心犹如滤过一般的清澈,无一丝灰尘飘落。感恩大自然,感恩神的造化,感恩缘的牵引,让我在这样一个清光寂寥难得的境地里独享许多。

天亮了,沉寂的山沸腾起来。我们在导游小姐美丽故事的牵引下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峦。大自然鬼斧神工,将那天然的石块锻造成一个个象形图案,演绎成一个个美丽传说,让你在委婉曲折久远而动人的情节中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假丑恶、仁义忠良、挚情真爱,面对湛蓝的天,碧清的海,巍峨的山和青翠葱郁的雪松以及火一般耀眼的红枫,每个人心中燃烧着原始的激情。不知是谁提议,在这儿留个影吧,于是大家蜂拥而上。青山为证,我们来过,情奔过此地,相依抚摸过秋日的山水,老大不小的男女们一改往日的矜持与沉稳,孩子般欢呼雀跃着,将红尘间的烦恼忧愁、痛苦不快通通抛至九霄云外。好一个忘情的日子!好一拨聊发少年狂的善男善女!

情奔的日子是短暂的,一周的时间转眼即逝,我们仍需物归红尘。返程的前一晚,在那座山脚下,大家火锅围坐,吃着滚烫的菜肴,说着热切的话语,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不舍,眸子里流淌着眷恋。我不能面对这样的场景,怕离别的伤痛触动我敏感的神经,一个人转身走至门外……天空下着雨,起风了。我在风雨中独自行走,任雨水掺和着泪水尽情地流。

井冈山,为寻求一种精神而去

去井冈山,为的是寻求一种精神。

太多时日的温婉,太频的迎来送往觥筹交错,太怡人的轻歌曼舞,享受着从维也纳到巴黎再到英国皇家的浓浓咖啡因香,酥软了心情,酥软了骨架,酥软了意志。我惊愕于玩物丧志的现状,担心那曾有的激情被现代的温婉层层包裹而变得胸无大志,精神颓废,似被抽了脊骨的爬行物,游弋在红尘滚滚的人潮海浪中,没了方向,没了目标,没了当初的铁骨铮铮。于是,我在心里千百次呼唤一个地方,那个让人滋生崇高理想与不屈精神的地方,那个让星星之火燎原中华大地的圣地,那个让亿万人民深情向往与无限景仰的红色山冈。

我是怀着顶礼膜拜的虔诚走向这片土地的。昔日的血雨腥风,山鸣海啸随着这领袖岭叮咚作响的风铃渐行渐远,呈现给我们的是风的絮语,鸟的啁啾,满目苍翠。天空湛蓝碧澄,瀑布直泻飞扬,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开,白米饭南瓜汤的回忆,还有那井冈山沟壑壁道枝枝叶叶斑驳的绿色缝隙中流淌着的红色乐音。

听那首歌,心中便感动着。情愫似山峦的岚雾升腾逶迤,思绪在这深情委婉的旋律中再回八十年前的战地。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革命者在月没星沉的寒冷冬夜,倚一地荒草或行走于崎岖山路,仰望天空北斗,心中便升起引路明灯。毛泽东,这位从湖南湘江走来的青年,似一团火温暖了中国亿万贫苦人民的心田,似一盏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航程。他的思想以及崇高的精神品格成为革命队伍战饥饿、斗严寒、血战敌人走向胜利的激励之源。军队和人民爱戴的领袖,谁能想象在这个山冈度过的是何等艰苦的春秋。

一间潮湿的屋子,一张简易的木床和被褥,一盏生锈的油灯,这是我们领袖曾经的栖地。一位富家子弟,舍弃优裕的生活离家弃小,走进这穷山僻壤,过着日有围堵、夜有追击、颠沛流离动荡不安的生活,他图的什么?是一种什么精神支撑他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这偏僻的山冈放眼中华大地,将革命的火种燃遍华夏大地的?每一位来此的人总在这简陋的小屋前伫立思考。

在小井红军医院,年轻美丽的曾志仍是那一脸和善纯静的笑意。她的美丽是朴素无华衣着掩盖下的天生丽质。在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不知道人们是否欣赏了她的美丽,她如燕轻身穿梭在硝烟弥漫中,轻擦受伤的殷红,她的美丽一定如漫山盛开的杜鹃,美丽战士们的视线,温暖将士们的心田,唤回多少勇士濒临消逝的生命。为了革命,她将亲骨肉留在了山冈。红军木质小楼斑驳的墙上,仍挂着曾志年迈时与做了一辈子农民的大儿子石来发的合影。曾志是美丽的,她的美与那些不屈的灵魂以及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一起深植在那翠绿的山峦。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自然界不因战火而磨灭了生机灵性,秋日的原野硝烟漫洇后仍现鲜花点点。

残酷的战争让人们气喘不息,虽阴霾遮日,而诗人却以一种非凡气度以及心胸与眼光,闻到战地不屈的花香。生命不息,战斗仍在继续,我听到了黄花战地热血涛声与将士不屈的呐喊。

英雄刘仁堪不屑于敌人高官厚禄的引诱,不屈于严刑拷打。示众了,正好给他宣传革命道理的机会。割下他的舌头,他可以怒目圆睁昂首挺胸威示敌人。剁下他的脚趾,他用滴血的残趾在地上写下六个不朽的大字“革命成功万岁”。这六个字,多少人为之奋斗,直至献出生命。肖劲、马奕福、伍若兰……还有许多许多知名与不知名的烈士,在井冈山红军医院那次未来得及转移的受伤将士中,面对敌人的枪口,无人畏惧,无人呻吟,无人投降,视死如归。

他们不是神,但在他们身上,始终存在着与神相近而让人难以相信的坚韧意志,是什么让他们从人进化至神,让如今的人惊叹不已,崇敬不止?是一种精神,一种为理想信念奋斗而不惜奉献生命崇高的大无畏革命主义精神。“碰到敌人不害怕,勇敢拼杀不怕他,断头只当风吹帽,负伤如挂大红花。”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理想信念之花也便盛艳不衰了,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的引领,黑暗的中国才得以走向光明,走向“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美好今日。

井冈山,不因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恰恰相反,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更迭,变得珍贵而神圣,它将成为我们以及后代吸取永恒精神力量不竭的源泉。

还想再去黄山

去过黄山三次。

记不清第一次为哪年哪月与何人结伴而去的。很奇怪,除印象中留有黄山绝美的景象外,其它一概模糊。也许是当时的工作压力太大,无心记忆其它,抑或黄山的景致太美,忽略了过程中点滴,记忆中粘贴的便是鳌鱼峰的粗犷,莲花峰的婀娜,还有那满山的林木荟蔚,石破云天,是蓝天艳阳下梦笔生花的奇景,是迎客松的绝奇风韵。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确如此,以后看了多处山脉,虽各有千秋,但与黄山相比,似乎总觉得缺失了点什么。

第二次去黄山是2003年10月,随市计生委组织的出游队伍,心情是愉快的,想用心再次领略黄山风采,却遗憾了那一天的雾雨。

雨雾天游山,对我来说,可以派生另一番心境。而对于初游黄山的人来说,真的是一个莫大的遗憾。一切均在眼前飘荡恍惚着,天暗着,雨下着,树枝变成了雨箭,岚雾搓成了雨绳,人们蹒跚前行。听到前路有人在怨,真没意思,早知这样排着长队挨个看脚跟,还不如蜷守在山下酒店的房间里作黄山听雨呢。

听雨,倒不失为一件风雅差事。在诗一般的意境里,梳理自己纷乱的思绪,让心绪由丝丝雨滴浸润变得柔软而又顺畅。徐霞客是早年来黄山的游客,那时的黄山无路无亭,想必他一定会淋雨不少,他是否曾经在哪个岩洞或壁石下听过雨呢。那个蝗虫闹灾时高呼“吃了我的心肝而不要吃老百姓庄稼”的县令袁枚老人是读了《徐霞客游记》后,对于黄山魂萦梦绕的。他由“海马”背负上山,黄山多雨,想必他一定也会遇雨的,但我们只看到了他“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的黄山,未见雨诗。可惜了诗圣李白未来过黄山,否则面对这黄山雨滴,他一定会捧一壶酒,立于茅舍窗前借景抒情,又不知会写出多少绝美的诗句,让我们的心灵再一次被久远的雨滴浸润成绿苔葱葱。

第三次去黄山是2007年10月,南昌培训班结束,同事说顺路去一下黄山,我便应允。说实话对于黄山我还是想再去一次的,可不巧的是那日又是漫天雨雾。有了前一次雨雾游山的经历,我想那日去同样不会尽兴。可不,刚上山不到一小时,同事便嚷着返回。这撩人的黄山啊,它便是在这一半雨一半雾中静卧着,逶迤着,让人想走近它却总也掀不开垂沉的帷幔。我不得不庆幸自己的黄山第一次,它给了我一个无遮无掩尽美尽善的黄山,那种美也便是如今藏在雾幔中的绝景了。

黄山之美,美在它的松石云泉,七十二景。更有甚处,无数花山迷窟曾经演绎形成的不尽沧桑,古朴村落中深藏的乡村风情所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黄山立于世上,赋予了其人性灵魂,便是一位才华出众相貌惊人有底蕴的知性人精,无论是男是女,为老为少,多少人为之倾倒。

见过一位摄影大师,前后也来过黄山三次,用他的相机摄下了黄山飞涛,千峰秀色。他的摄影作品让你感受山风起处,峰峦像是荡漾起伏的浩波,构成了黄山静中有动的绝美画面,在他九十岁高龄再赴黄山时他仍不得不感慨:黄山,真美!

众生芸芸,遗憾的岂止是他这样一位大师。黄山之美,它汇聚了众山之巅。有泰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衡岳的烟云,匡庐的飞瀑,还有那破石而立于峻峭崖壁的松。记得第一次迎客松前,没有留影,似乎那时带相机的人也少。而第二次迎客松前想留影却雨雾蒙蒙,松影模糊。摄影师信誓旦旦“我的摄像镜头能穿透雨雾,保你一个清晰真实的松前留影”。其实那是一张合成的影像,我像雨兔子似的站在松前,在笑。尽管后来觉得有些遗憾,细细看还是感觉出那画面合成的牵强,但当时还是获得一些安慰的。

第一次看黄山,看得真切,但没有用心。第二次第三次想用心去看,却看不真切。这世上的事儿怪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我想择一个适宜栽花插柳的季节和时日,再去黄山。

去内蒙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常常耳边响起这首著名的北朝民歌,眼前便幻化出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草原上飘荡着的似白云般温暖的羊群。这个秋天,与友相约,去内蒙,去草原,去寻觅向往已久的塞北风光。

△列车夜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