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过很多的边地
西部的喀什小城
满洲里的小镇,湘西的苗寨
还有陕北的靖边,云南的昭通
……
这些不同朝代风情别样的边地
如今散落在沙漠的边缘
或隐藏于深山和丛林里
都是一些寂寞的角落
宁静地安于被遗忘的命运
对于这些或大或小的边地
我最怀念的
是那些荒凉的土地上
不荒凉的红的白的野花
——别样风景在边地:《边地》赏析
中华大地,不乏丽山秀水,不乏宜人美景,长城、故宫、颐和园,泰山、黄山、张家界,三亚、北海、秦皇岛……这些风景胜地给无数游客带来如许美的享受,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常见谈资。不过,这些山光水色因为莅临者众,游览日久,而渐渐失去了某种陌生化色彩,慢慢在人们眼前显出审美疲劳。这样,对于新的优美领地的开发显得异常重要,登临者稀、问津者少的边地也就自然地进入人们期望的目光之中。从风景学的角度,我们或许能挖掘出李少君的《边地》所含蕴的特定意味。
诗的第一节是对许多边地地理学名词的例举,诗中缕述的“喀什”“满洲里”“苗寨”“靖边”“昭通”等,不用想象这些边地的景致如何,光看这些语词本身,就能感觉某种奇异、独特的辉光在熠耀。边地地名的罗列并非多余,这些地名本身含有的某种奇特性,起到了为诗人后来的抒情表意蓄势的作用。
既然是“边地”,它们肯定不在都市中心,不在闹市之区,不在人如潮涌的繁华地带,而在我们非用苦力非跋山涉水而不能抵达的远方。诗的第二节紧承上一节,交代边地所在区域的地理特征。“这些不同朝代风情别样的边地/如今散落在沙漠的边缘/或隐藏于深山和丛林里/都是一些寂寞的角落/宁静地安于被遗忘的命运”。很显然,这里是从客观与主观两个层面来交代边地的地域特色与现实情态的。客观上,这些边地“散落在沙漠边缘”或“隐藏于深山丛林”,因为人迹罕至,市声阙如,“寂寞”顺理成章地成为它们生命的基本色调。只是,这些边地并不是因此失落和伤悲,而是心态平和,随遇而安,“宁静地安于被遗忘的命运”,这是对边地主观上的拟想与阐发。
第三节是前两节写景基础上的一种情感抒发。少君写诗最大的特点是一切都情出内心,有感而发,他的诗歌因而显得自然而然,合情合理,毫无矫揉造作之味。这首《边地》也不例外。全篇都基于诗人对边地的亲身履历和真切感受,是发自心灵的真实感慨,因此始终虽无浓墨重彩的抒情语汇,但那幽幽散发的真情仍是能将人悄然打动的。在这一节里,对于边地,诗人的情感是真实而独特的,如诗中所云:“我最怀念的/是那些荒凉的土地上/不荒凉的红的白的野花”,以“花”代景,表达了诗人对边地奇异风景的格外留恋,这些风景因为奇异,自然就不会显得“荒凉”。诗中使用的“荒凉”一词,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作者的一种心理尴尬和情感悖论,诗人之所以认为此地荒凉,明显是从现代性的视角上出发的,因为这里人烟稀少,缺少人气,缺乏现代文明的色泽和氛围,所以我们乍一看去是满眼“荒凉”;不过,从另外的角度看,这里又是最本真的,原生态的,它们没有受到现代化的浸淫和踏践,而保持着天然的风姿和情采,因而是并不“荒凉”的。
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名作《花环》中有这样的诗句:“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何其芳此诗本是为祭奠一位未成年就夭亡的小女孩而作,不过它对于我们思考不同风景的各自韵味也极有启发。以此来烛照《边地》一诗,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边地的风景最别样”的美学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