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风雨山村(高平作家丛书)
5115100000001

第1章 《风雨山村》序

刘波澜

《风雨山村》是一部描述20世纪90年代后期太行山上一个小山村因煤矿引发的种种矛盾的现实主义乡村小说。

说到小说,好小说是有标准的,编辑有评判标准,读者有阅读标准,文学研究者有其专用的理论标准。这众多标准之间有互相重合的地方,更有不同之处。读者的阅读标准很简单:好看不好看,有趣还是无趣。好看,有趣,就读;反之懒得瞧。当然,读者喜欢的小说,未必是经典作品。某些通俗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往往读者甚众,十分畅销,却难入文学研究者的法眼,更无法登堂入室流传后世。此观点如需商榷,把这句话反过来说应该不会有太多的争议,凡是能够流传于后世的小说,一定符合读者好看又有趣的阅读标准,比如四大名着。简而言之,读者是否认可,是评判一本书或者一位作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我第一次拿到《风雨山村》的时候,面对厚厚的一沓手稿,不禁皱起眉头。开始我强迫自己去看,可看了不久,竟不由自主地陷了进去。我被小说故事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揪心。看到后半部分,我竟不忍释卷,有时为看书宁愿推迟吃饭和睡觉。

小说是以人为叙写对象的文学。一部成功的小说,首先要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当我将这本厚达四百多页的大书打开时,真诚坦荡的路天宝、老奸巨猾的马谷羊、为民请命的杨明、尖刻泼辣的荣改凤等众多人物形象,立马跃然纸上。即便我将小说合上,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也在我眼前浮现;他们的一言一语,一怒一骂也在我耳边回响。

当然,一部长篇不能仅仅好看。着名小说家王保忠在谈到小说的时候指出,好的小说应该做到“五有”:有想法、有力量、有情感、有背景、有看点。这是他的经验之谈。毫无疑问,《风雨山村》是符合这“五有”

标准的,因此这部小说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发人深省。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生活的真实在小说中得到了展现和升华。

作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的亲戚朋友大多是农民。他的职业虽是法官,但他在基层法庭工作了十多年,后来虽然调回城里,但每天打交道最多的还是农民。可以这样说,他一刻不曾脱离农村和农民。这一切决定了他在观察和表现生活时,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平行的位置来对待农村和农民,用一颗真心走近农村和农民。由于他的根、他的文学的根扎在农村,扎在深厚的黄土之中,他在情感和理智上同农村和农民是息息相通的。因此当他面对他的描写对象时,他的心是敞开的、透明的,农村点点滴滴的变化、农民的内心世界和命运,都毫无遗漏地摄入了他的心灵、走向了他的笔底。这正是他的创作能够敏锐而细腻地表现乡村生活的秘密所在,这正是他的作品真而又实的奥妙所在。

因为真实所以令人震撼,因为真实所以发人深省。

我一次又一次地将这本大书打开又合上,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深深的思考。路天宝为了“那个崇高的理想”吃尽辛苦,腿跑细人累瘦,却落了一个被党员们抛弃、背负恶名的可悲下场。理想在现实面前为什么会碰得“头破血流”?马谷羊为什么能够呼风唤雨,让几乎所有的“百姓”

都围着他转?为什么他的话在王庄村被奉为金科玉律,杨明等人唯“马”

首是瞻?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里面有什么玄机?细想其实很简单,路天宝身为农民,身为党支部书记却不了解农民,真诚但又单纯;而马谷羊却是老谋深算,不但了解农民,而且善于利用农民。

马谷羊是作者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形象之一,这个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人物,他的可怕在于他的政治手腕。在王庄这个小山村,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从不出头露面,但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在他面前,以路天宝为首的希望通过兴办煤矿改变王庄村贫穷落后面貌的股东们的力量是那么弱小,简直不堪一击。几十年的支书当下来,他“修炼”成了玩弄乡村政治的高手,所有人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一切在于他了解农民,了解农民的劣根性。许多农民贪图眼前蝇头小利,对世事几乎没有主见。他们判断善恶美丑的标准往往不是根据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而是根据大众的取向。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马谷羊深谙此道。出于个人目的,他夸大、歪曲甚至捏造事实,制造并操纵舆论,蓄意激化群众之间对立情绪,造成村民“族群”分裂,引发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干部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的矛盾纠纷,所有人乖乖地被他牵着鼻子走。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转移,广大农村和农民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商品经济的洪流中,农村固有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受到冲击,农民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都在蜕变。近些年来,农村所实行的民主选举虽然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的觉醒,但也使上述一切改变更加复杂化。

这部小说所反映的乡村纷争不仅真实,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在广大农村,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我们看了太多的遮遮掩掩甚至是粉饰太平的东西,这部书令人耳目一新,因此其独特的价值就非同一般。我认为作者把问题摆出来,就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农村的出路在哪里?直至小说结尾,作者都没有给出答案。我和作者探讨过这个问题,作者希望杨明能够自我觉醒,脱离马谷羊的牵制,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但杨明能否承担这样的重任令人担忧。

其实,把变革的希望寄托在王庄村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是不切实际的。

一切只能等待,希望还在明天。如果不改造农民的劣根性,不提高农民的素质,一切都是侈谈。半个世纪前鲁迅先生就呐喊着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时至今日我们还在讨论这个问题,可见改造何其难。屈老夫子所言不虚,“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非要找到一条出路的话,我以为唯有教育可以改变这一切。可说说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一部书如果既好看又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样的书就是好书,它就是有价值的。

以上所说,难免失之偏颇,权当抛砖引玉吧。衷心希望作者的这部倾心之作能够得到更多朋友的共鸣。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