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大漠“猎狐”阿拉曼战役(下)
5111600000018

第18章 千里大溃逃(5)

隆美尔的这次大规模反攻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这次进攻的收获远远超过损失。隆美尔以伤亡千余人的代价打死美军300余人,俘4000人,击毁击伤盟军坦克200辆,缴获60余辆。艾森豪威尔的海军副官在2月23日的日记中直言不讳地承认:“骄横一世,不可一世的美国人今天蒙受了耻辱,这是历史上我们最惨的败仗之一,我看这已是世所周知的事实。与彬彬有礼、明白事理的英国人相比,更使我们狼狈‘确有羞愧之感’。”

艾森豪威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认为,美军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四个:“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我们想很快夺取突尼斯城,这一胜利希望很小的冒险行动的失败造成了这种不可避免的局面。这个冒险行动是按照我个人的命令进行的。以后,分散的兵力不能迅速集中起来准备抵抗敌人肯定会发动的反击。”

“第2个重要原因是情报部门的失职。参谋人员绝对相信他们手头所掌握的一些片面情报,而不考虑任何相反的可能性。他们断定,敌人一定要通过丰杜克发动进攻……这样促使集团军司令作出了错误的部署。”

“第三个原因是没有清楚了解敌人的力量和对付这些力量的最好办法。从第2军前线的形势看,只需要用少量的侦察部队和掩护部队守住各山口,而把当时拥有的最强大的快速预备队部署于紧靠山口的后方,以便迅速而有力地打击敌人对山区的任何渗透。”

“第四个原因是缺乏经验和锻炼,这特别是表现在某些司令官方面。战争实际爆发后,美国虽然制订了加强训练的计划,但在这里作战的美国师尚未从中受益。其中大部分师是被仓促运到英国的,而且由于当时的运输设备没有像以后那样高的效率,所以他们曾经和自己的装备长期分离。在1942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实际上不可能得到训练。美国官兵的表现就是这种缺陷的结果。”

这是艾森豪威尔在北非的第二次失败,几乎危及他的军事生涯。此次失败后,艾森豪威尔撤换了情报军官,打发美第2军军长弗雷登道尔卷起铺盖卷回家,任命乔治·巴顿将军任第2军军长,不久又任命奥马尔·N·布莱德雷为第2军副军长。布莱德雷出身寒门,1915年西点军校毕业,为人谨慎,制定作战计划周密,执行作战计划坚决,是个难得的将才。布莱德雷早在西点时就与艾森豪威尔认识,此次北非战事吃紧,马歇尔急调布莱德雷奔赴北非。

隆美尔的反攻标志着在突尼斯的战事一个阶段的结束。德军进攻的失败,使其失去了挽救败局的最后机会。

血溅梅德宁

蒙哥马利尾追隆美尔进入突尼斯,在德军马里斯防线对面占领了阵地。在的黎波里港完全恢复其吞吐能力前,蒙哥马利还无法将大批部队调往前线。因此,他一度忧心如焚,担心卡塞林战役一旦结束,隆美尔调头向东进攻之时,自己没有足够的防御力量。但不久,蒙哥马利的顾虑便消除了。

蒙哥马利抓紧时间进行防御准备。第8集团军已建立了一条从的黎波里延伸到前线的长达300公里的供应线,不仅足以保障两个军进攻的需要,而且保证在靠近前线的本加尔丹建立了许多军需品仓库。

1943年2月28日,蒙哥马利致电首相丘吉尔:“我正在采取必要的行动,以便在我目前的阵地上同隆美尔作战。在我做好准备以恢复对他的进攻前,如果他竟企图干出肮脏的勾当,我就把他赶出去。”

通过“超级机密”提供的情报,蒙哥马利知道隆美尔要进攻的是梅德宁,遂加强了这一地区的防御力量,将英第7装甲师、英第51师和新西兰第2师调来布防。他已没有时间设置卜雷区和铁丝网,但布下了数百门防坦克炮。

英国排雷兵正在一片雷区用金属探测器探雷梅德宁阵地位于一个海湾里,由西面的马特马泰山及从该山向海延伸,以马里斯命名的防线围成。它包括梅德宁西北面断裂的高地及与之相连的极为有用的泽萨干河反坦克障碍。新西兰第2师负责保卫梅德宁地区,英第7装甲师则在该师右翼作如下部署:步兵旅配置在前,第8和第22装甲旅在后梯次配置。英第51师扼守泽萨干河上约20公里长阵地。这样就建立了一条完整的防线。

蒙哥马利在梅德宁地区的防御与6个月前在阿托姆哈勒法岭的防御基本相似。不同的是,阿拉姆哈勒法岭之战是在屡次失败后进行的,而梅德宁之战是在一连串胜利后展开的,官兵们的士气更加高昂;梅德宁之战英军占有更大的人力物力优势,反坦克炮火更强。部队装备了“野鸡”反坦克炮,炮座很低,能发射17磅重的反坦克炮弹,对德军坦克具有极大毁伤力。

到3月6日,蒙哥马利已拥有近400辆坦克、350门大炮和470门反坦克炮。英军严阵以待,准备狠狠打击来犯的德意部队。

隆美尔在卡塞林之战后就悄悄调兵东向,但却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虽然这时他已是非洲集团军群总司令,可阿尼姆仍背着他悄悄准备另一次进攻,并动用了第21装甲师的坦克。2月26日,阿尼姆对在突尼斯北部的英第5军发动进攻,开始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不久即被阻止。阿尼姆的进攻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71辆。而英军则损失坦克16辆。更糟糕的是,阿尼姆的失败的进攻,耽误了隆美尔拟用于对蒙哥马利发动进攻的那几个师。隆美尔得知阿尼姆的进攻计划时大吃一惊,并对凯塞林和意大林最高统帅部大发雷霆。3月3日当隆美尔得知阿尼姆的进攻失败了时,幸灾乐祸地对参谋们说:“我早料到会如此。他们本该把坦克开到较南边的开阔地带作战,但他们却让坦克陷入北面狭窄的沼泽盆地。”

早在2月28日,隆美尔便在瓦迪阿卡里特召开由参战的德意两军的将军参加的作战会议,隆美尔破天荒第一次不采用惯用的“右肘弯击”战术,而建议来一次两面夹击:由德第10和第21装甲师从海岸附近的北线出击;由德第15装甲师及德第164轻装师一部从南线穿插出山,进攻梅德宁。隆美尔解释说,蒙哥马利再能干也只能料到来自北边的进攻。

他的建议使与会者哗然。一位反对者指出,他们在北线埋设了成千的地雷。“我们埋设的地雷有真有假,以防敌人取走。要是再将它们炸掉,就会事先警告敌人我们发起进攻了。”

意大利的梅塞将军提出一项相反的建议,他认为全部兵力应该穿越马特马泰山脊。隆美尔不赞成这个建议,理由是一旦汽油车和弹药车被敌机击中起火,就很容易堵塞狭窄的公路。会议争论了5小时依然没有形成作战方案。于是隆美尔把决定权下放给了他的部属梅塞、齐格勒和装甲师的指挥官们。这几个人共同选择了南面作为发动进攻的地点,这里虽然便于坦克开进,但英军反坦克炮也在这里严阵以待。这次进攻的代号为“卡普里”。用于进攻的第10、第15和第21装甲师共有160辆坦克,比一个满员师本应拥有的还少,并且在进攻时除驻扎在马里斯防线上的几个较弱的意大利师外,只能得到200门大炮和1万名步兵的支持。这是隆美尔所能拼凑起来的最大的力量,比蒙哥马利的防御力量弱得多。

3月5日,卡普里战役打响的前夕,隆美尔向德国指挥官们讲了一通鼓舞士气的话,然后在下午两点沿景色壮丽蜿蜒曲折的山路前往713高地,从这个制高点可以看到25至30公里范围内的战斗情况。

3月6日清晨6时,薄雾缭绕,德意部队的进攻开始了,漫天飞舞的炮火穿透薄雾,把战场打扮的分外好看。德第15和第21装甲师从马特马泰山中滚滚开出,沿着梅德宁与图坚之间的公路摸索前进。德第10装甲师则从哈卢大隘口向梅德宁冲去。跟在三个装甲师后面的是浩浩荡荡的卡车运载的步兵。德意部队穿过空旷的平原,推进到离梅德宁约13公里的一座山脊上。在这里遭到蒙哥马利部署的反坦克炮的轰击。蒙哥马利不无夸张地写道:“隆美尔在黎明时开始向我进攻。他真是个大草包。我在那里布设了500门可以发射6磅重炮弹的反坦克炮,400辆坦克和占据着要冲的英勇善战的步兵,此外还有大批的重炮。这真是天赐的礼物。那家伙一定是疯了。”

英军的野战炮和中型炮向推进的德意部队进行了无情的轰击,反坦克炮则尽可能地直到最后一刻才开火。德意部队的冲击虽声势浩大,却苍白无力,没有突破英军任何阵地。他们的步坦协同很差,已丧失了以往那常有的良好的军事素质和敢打敢冲的疯劲。到中午时,德意部队就向后撤退重新编组了。

重新编组后的进攻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在上午遭到惨败后,3个装甲师的指挥官一起协商后决定,派步兵在坦克前推进。这是一种绝望的自杀式进攻。英军的雨点般的炮弹把敌军步兵打得焦头烂额、抱头鼠窜,后面的坦克的推进也被阻遏。

隆美尔自始至终都在713高地上观察战况。起初,薄雾挡住了视线,直到上午8时他才看到装甲部队的身影。中午时分,一指挥官前来报告:“这次进攻显然正中敌人的下怀。”隆美尔听后心中一惊,看来无法与蒙哥马利算帐了。当隆美尔看到下午的进攻更糟糕时,便于傍晚断然取消了这次进攻。

实际上,3月6日隆美尔的进攻先后进行了四次,每次都在惨重损失下被击退。他共损失了52辆坦克、伤亡645人,却毫无所获。英军一辆坦克都没有损失,只伤亡130人。在梅德宁战役中,英军的反坦克炮发挥了威力,丘吉尔称赞说:“这是史无前例的。”隆美尔遭到惨败,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作战计划的细节都被英军的“超级机密”破译了。

梅德宁之战后,蒙哥马利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对马里斯防线大规模进攻的准备中。

隆美尔在进攻梅德宁失败后立刻意识到:这次失败打破了他原来的幻想,即兵力和武器方面均处劣势的他,赶在两个敌人会师形成联合压力之前,就把其中一个打垮。这是拿破仑在对付反法联盟时惯用的战法,拿破仑运用这种战法以少胜多,多次大败对手。隆美尔想学拿破仑,在突尼斯对盟军也来个双重出击,可到头来全都“樯橹灰飞烟灭”。

早在一星期以前,隆美尔曾向凯塞林提出一份对突尼斯的局势清醒而忧郁的估计,这也是两位集团军司令阿尼姆和梅塞的看法。隆美尔着重指出:轴心国部队正防守着一条长达650公里的防线(东西两线加在一起),而面对的盟军具有2倍的兵力优势和6倍的坦克优势,并且部队稀疏地拉开,处境十分危险。他主张将战线缩短到只防守突尼斯城和比塞大城长仅150公里的弧形线,并强调说保卫这条弧形线,每月的补给必须增加到14万吨。隆美尔还直截了当地要求阐明统帅部关于突尼斯战役的长期作战计划。

在德国,最高统帅部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于3月4日晚些时候向希特勒宣读了隆美尔的信。希特勒不由得联想起1942年11月以来,隆美尔就进攻突尼斯的有利之处所许下的振振有辞的诺言。“这和他从前对我们讲的话简直大相径庭,”希特勒怒气冲冲地说,“他想把部队撤退,这绝对不行。”约德尔赶紧应道:

“我马上起草复电。”复电还附有一张表格,上面列举了双方编制的数目,不问其实力和装备如何。这种虚假的比较法,是希特勒在反驳前线指挥官们时常用的手法。

3月7日早些时候,仍旧站在713高地上的隆美尔收到了复电。希特勒的拒绝使他惊恐万状。隆美尔突然感到身体像散了架似的,头晕目眩,难以支撑。他气呼呼地将电文一扔,转身钻进汽车,驱车下山。别人代写的隆美尔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回司令部的途中,总司令决定马上接受治疗——一刻也不再耽误。”

在梅德宁失败后,隆美尔已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德国和意大利部队来说,留在非洲是“明摆着的自寻死路”。

三、急于逃命的隆美尔

获准撤退的隆美尔率领着“非洲军团”幸存的那些残兵败将踏上了一条漫长的撤退之路,在这以后的将近3个月的时间里,他开始尽情施展那动若脱兔的“沙漠之狐”的风采。

至此,历时12天的阿拉曼战役最终以同盟国军队大获全胜而告终。这场战役是德意法西斯在非洲末日的开始,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此役,德意军队共阵亡1万多人,伤1.5万多人,被俘8万多人。从此,一度纵横大漠的“非洲军团”一蹶不振,而英国第8集团军则赢得了全面的胜利。

阿拉曼一战得手,使得一直渴望打败隆美尔的蒙哥马利梦想成真,一夜之间他成了大英帝国的英雄和救星。因为一直急切地盼望一场久违的胜利,面对大获全胜的蒙哥马利将军,丘吉尔首相的声音竟有些颤抖,他握着蒙哥马利的手动情地说:“蒙蒂,大英帝国的全体臣民感谢你和你英勇的军队。”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在品尝了胜利的果实之后,更主要的是能够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在这方面蒙哥马利堪称典范。他并未因为自己的一场胜利就忘乎所以,相反,他很清楚,不可一世的隆美尔是被他击败了,但那只狡猾的狐狸还远没有被击垮,更没有被消灭。此时,他正率领着他的残兵败将一路狂奔,妄图挣脱死神的阴影,一旦假以时日,他完全有可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这绝不是蒙哥马利所希望看到的。

为了不给隆美尔以喘息之机,蒙哥马利决定立即率领士气正盛的第8集团军对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团”展开持续而猛烈的追杀。

与士气高昂的英军相反,阿拉曼之战的创伤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非洲军团”官兵的心头。这对于一支习惯了胜利的军队来说无疑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它极大地动摇了士兵们对自身和对他们指挥官的信任。

随着一系列防御战斗的失败,他们从阿拉曼到卜雷加,从卜雷加到布厄艾特,一个个本属于自己的阵地不得不放弃了。一座座美丽的城市和港口不得不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刹那间变成了每一个士兵痛心疾首的回忆,而就在他们还未从回忆中醒来时,现实又不得不逼着他们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撤退之路。

如果说,隆美尔此前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是一位“极擅进攻,同时防御也很在行”的将领的话,那么此次“非洲军团”长达上千里的大撤退,则集中体现了他“沙漠之狐”的风采。每次蒙哥觉得“非洲军团”已成为他的囊中之物,可每次隆美尔都能奇迹般地得以逃脱,并且还能在撤退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对追击中的英军反戈一击。因此,后来的军史家们很形象地给隆美尔戴上了一顶颇为受用的桂冠——“逐次抵抗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