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可给宝宝在患部进行热敷,每天3~4次,每次10分钟左右。热湿敷可以改善眼睑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及损伤组织的修复。麦粒肿化脓后,可带宝宝到医院切开排脓。妈妈千万不要用手乱挤,否则脓汁会向眶内或脑子里蔓延,引起严重的后果,危及宝宝的生命。
霰粒肿
◎主要症状
睑板腺囊肿也叫霰粒肿,是因睑板腺管口阻塞致使腺内发生慢性肉芽性炎症。患此症的宝宝可见其眼睑皮下出现一个肿粒,小如米粒,大如蚕豆。用手摸时,可感到囊肿与眼皮下粘连,而与眼睑粘连,翻开眼皮,可见息处紫红,时间久了就变成灰白色。宝宝一般无自觉症状。
◎护理要点
囊肿小的可不治,对宝宝的眼睛和身体不会产生什么坏的影响,不必过于担心。为防止其继续生长,可在息处反复进行热敷,以促使囊肿消散。也可用中药生南星、生地黄研成糊状,涂在两侧太阳穴上,隔日1次,比较大的囊肿,应到医院进行切除手术。
常见耳病
滴耳药的方法
向耳道内滴药是治疗宝宝外耳道及中耳炎的主要治疗方法。滴药前,大些的宝宝可侧卧于床上,也可坐在椅子上,头向一侧偏斜。小宝宝妈妈应抱在怀中,左手扶住头部。右手及臂部抱住宝宝的身体及双手,两腿夹住宝宝的双腿。
宝宝的外耳道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滴药前应将耳道轻轻拉直,以便使药液顺利流入耳道。如果宝宝耳道内有脓性分泌物,先用3%双氧水清洁干净,然后再滴药。滴药时,小宝宝可拉耳垂向下,大些的宝宝拉耳廓向后上,将耳道拉直后再把药缓缓滴入,每次2~3滴,药液流入后,可用手指轻轻按压宝宝耳屏,促进药液深入鼓膜区,如鼓膜已穿孔,药液可被压入中耳,起到治疗作用。滴药后让宝宝侧卧一会儿,待药液慢慢渗入组织后再活动。
滴药前还应注意,药液温度要与宝宝体温相近,过冷应稍加温,以免滴入后宝宝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滴管或药瓶不可触及宝宝外耳道壁,以免污染。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位于外耳与内耳之间,很像一个火柴盒。它由鼓膜、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组成。由于宝宝的咽鼓管比较粗短(接近水平方向),容易被细菌侵入,所以婴幼儿期最容易患病。
◎主要症状
患病后,年龄大的宝宝可喊叫耳朵痛,年龄小的宝宝常表现为哭闹不安,尤其是在吃奶时哭闹得厉害,甚至拒绝吃奶,睡熟后常可出现不断地惊哭。病情严重的宝宝可出现高热或惊厥。鼓膜穿孔后,脓液可从耳道流出,此时中耳内的压力骤然降低,耳痛可以明显减轻。体温也随之下降,宝宝很快就安定了。
◎护理要点
★要注意让宝宝安静休息,减少活动,对于年龄小的宝宝,要减少搬动。以便减轻疼痛。当鼓膜穿孔后,要让宝宝向患侧卧位,以便使患耳脓液排出。
★应给宝宝吃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米汤、烂面片、米粥、豆浆、牛奶等,以免因咀嚼而致疼痛。多让宝宝喝开水或各种果汁水。当鼓膜穿孔耳痛减轻后可逐步恢复正常饭菜。吃奶的宝宝,仍可以母乳或牛乳为主。
★妈妈要遵照医生的嘱咐,按时给宝宝吃药打针,鼓膜穿孔后。要用棉花或纱布将外耳道的脓液擦净,再用3%的双氧水清洗外耳道,洗净后让宝宝侧卧,患耳向上,滴入药液4~5滴,每天4~6次。滴药后用手轻轻牵拉宝宝耳廓。再用食指轻压耳屏,以使药液均匀地分布在中耳腔的各个部位。滴药后仍要患耳向上侧卧10分钟左右,以使药液在中耳内多留些时间,充分发挥作用。至耳内已无脓液流出,即可停止用药。如经过长时间的全身治疗和局部用药仍不见好转,应请医生做进一步检查。
★不要卧位给宝宝吃奶,喂奶后要把宝宝抱起放在肩上轻拍后背,使宝宝胃内空气排出,以免吃奶后呕吐。在给宝宝清洗外耳遭时,要把耳廓向后下方牵拉,同时将耳屏向前推移,使外耳道变直、张开,再用棉签轻轻卷洗,不要向上方挑动,以免戳穿鼓膜。宝宝患感冒、鼻炎、咽炎及患容易并发中耳炎的各种传染病时,要及时治疗。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当常可并发乳突炎、面神经麻痹,宝宝常可并发鼓窦区脓肿,少数宝宝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因此,妈妈对宝宝要注意观察,如果宝宝在治疗后体温继续升高,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脖子发硬、意识不清等症状,很可能并发了脑膜炎,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外耳道炎与外耳道疖肿
◎主要症状
外耳道炎是宝宝常见病。往往由于用不干净的手或火柴棍去掏耳朵解痒,或是眼泪、呕吐物、洗脸水流入外耳道而引起的外耳道皮肤(或毛囊)和腺体发炎,最后形成外耳道炎或疖肿。宝宝患病后常哭闹不安,有的可出现发热。如果发展成外耳道疖肿,痛得更厉害,尤其是夜间疼痛明显,宝宝常可哭闹不睡。出脓后疼痛减轻,逐渐恢复正常。病程大约1~2周,如果治疗不当可并发中耳炎。
◎护理要点
★早期可用热毛巾热敷患耳,每天2~3次,每次10~20分钟。流脓后可用消毒棉花棒不断轻轻地擦去耳道里的脓液,涂些紫药水或红药水,每天涂1~2次。给宝宝洗脸或洗头时,应防止脏水流入耳道。不能用火柴棍、发卡等未经消毒的用具给宝宝掏耳朵里的脓痂,以防加重感染。宝宝睡觉时,要采取患侧卧位,使病耳向下,以便脓液流出。
★宝宝患病后,由于耳痛厉害,要吃米粥、烂面片、藕粉、面糊、菜泥、豆浆等流食或半流食,以减轻咀嚼时的疼痛。疼痛减轻后再恢复正常饮食,还应让宝宝多喝开水或果汁。急性炎症期尽量让宝宝多卧床休息,通过控制活动量,可以减轻疼痛。此外,妈妈要遵医嘱,按时、按量给宝宝用药,不要给宝宝滥用抗生素和退热止痛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常见鼻病
滴鼻药的注意事项
宝宝鼻子不通气多数由受凉、感冒、鼻炎等引起,造成鼻黏膜充血,治疗时常用0.5%或1%的麻黄素液滴鼻。
在给宝宝滴鼻药之前,妈妈要先让宝宝把鼻涕擤出,使宝宝鼻腔干净。滴药时让宝宝仰卧,头向后仰,鼻孔朝上,把枕头放在宝宝肩下,头放低,这样滴入的药不致流入口内。滴药后继续让宝宝躺5~6分钟,头左右转动,使药液流入鼻腔各部,充分发挥作用。每次滴鼻应在宝宝睡觉前或吃奶前进行。每3~4小时滴药1次,每侧鼻孔滴2~3滴即可。
宝宝鼻孔不通气时应遵医嘱,不要乱滴药,最好不使用鼻眼净,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鼻出血
鼻子出血也叫鼻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造成鼻出血的原因很多。由于鼻子是面部最突出的器官,受外伤的机会多,加上鼻腔的黏膜血管较多,特别是鼻中隔前下方有四个大血管的分支交织成网,形成易出血区,一旦碰伤后就可发生鼻出血。夏天气候炎热(血管容易扩张),春秋季节气候干燥,都易造成鼻腔出血。此外,挖鼻孔或因鼻部疾病(如慢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腔及鼻窦的肿瘤),也可引起鼻出血。患有其他疾病,如感冒发热、某些急性传染病、风湿热、血液病和血管疾病等,也可造成鼻子出血。
◎主要症状
鼻出血多数是单侧,有时血液绕过鼻咽部从另一侧流出,对此常误认为双侧出血。鼻出血可自行停止,如果持续大量的出血,宝宝可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弱快、头晕、全身乏力等。若长期反复出血,可出现贫血。
◎护理要点
发现宝宝鼻出血时,妈妈不要惊慌,应速让宝宝取坐位或卧位,用盆或碗接鼻血,以免血到处流而引起宝宝精神紧张。同时,用手指捏住宝宝的鼻子,嘱咐用嘴呼吸,以便压住出血点,起到止血的作用。然后用清洁的棉花、布头或软纸塞入鼻孔,压迫出血点止血。如果在上述填塞物上浸渍麻黄素或肾上腺素后再塞入,止血效果更好。还可在宝宝的额部和颈部进行冷敷,用于冷敷的毛巾每2~3分钟浸冷水1次。或用止血粉或将头发用火烧成灰(中药称血余炭)吹入流血的鼻腔,也可起到止血作用。还可用人乳喷入出血的鼻腔内,往往可以止住正在流的鼻血。此外,由于引起鼻出血的原因很多,对于反复出血的宝宝应送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以便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妈妈除了遵医嘱给宝宝按时吃药、打针外,还要培养宝宝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教育宝宝不要用手挖鼻孔,不做有危险的游戏,防止鼻子碰伤等。另外,还应该注意宝宝的饮食。平时要给宝宝多吃青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对于常出鼻血的宝宝,可经常吃钙片,或用中药白茅根炖瘦肉或鸭蛋吃,对治疗一般的鼻出血有一定的效果。在天气炎热或气候干燥的季节,要让宝宝多喝水,还可在鼻腔内涂些植物油,如香油、菜子油等,也可涂四环素软膏或金霉素软膏等,以滋润鼻腔黏膜,防止出血。
鼻疖
◎主要症状
鼻疖就是鼻腔内的疖肿,我们知道在鼻腔的最前部叫鼻前庭,这里也是鼻腔内最宽大的地方,它不同于以下的鼻黏膜,而是和皮肤的结构一样,具有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毛囊可以长出鼻毛,鼻毛的作用在于阻挡灰尘和异物,使进入呼吸道的空气得以净化。鼻疖最容易发生在鼻前庭。宝宝有时无意中用手指挖鼻孔,损伤了这里的皮肤,细菌则乘隙侵入。引起鼻疖子。发炎初起时宝宝感到鼻子局部皮肤胀痒、跳痛、发红充血、发热,接着是形成脓头,为黄白色,一周左右脓头破溃,炎症也就消退了。严重时可以出现全身症状,发冷、发热、头痛等。
◎护理要点
长鼻疖并非是严重的疾病,一旦脓头儿破溃了把脓引流出来就会不治自愈。可适当使用抗生素清除感染,如可用75%酒精清洁鼻疖部,然后再局部涂金霉素软膏。必须注意的是,妈妈不要用手为宝宝挤压鼻疖,更不要在疖子肿胀、跳痛时让宝宝用手去搔抓,以免抓破引起感染。要经常给宝宝剪指甲,保持手的清洁,避免宝宝乱抓鼻部。
防止宝宝长鼻疖的根本方法是保持鼻腔清洁,教育宝宝不要养成挖鼻孔的坏习惯。还要教给宝宝正确的擤鼻涕的方法,因为这是起码的自我清洁鼻腔的好习惯。擤鼻涕是鼻炎及鼻窦炎的重要护理方法,目的是将病理分泌物引流出来,也是鼻腔用药前的准备工作,只有把鼻涕擤干净才能使药液与鼻黏膜充分接触,达到治疗目的。
鼻窦炎
◎主要症状
鼻窦炎是前额窦和颊窦感染。小宝宝鼻窦发炎的机会很少,因为它们并未发育完成,较大的宝宝通常在感冒、咳嗽或喉痛时并发鼻窦炎。由于所有鼻窦的内衬和鼻子是同一个黏膜,而且和喉咙的上方连接,因此这一部位的感染很容易蔓延。鼻窦亦有小孔通到鼻子,当宝宝感冒时这些小孔可能会阻塞、感染。如果宝宝流青黄色鼻脓,便是感冒波及鼻窦了,常见症状有清鼻涕变为青黄色脓状的鼻涕;两颊会痛;头动时会痛;略微发烧、鼻塞。宝宝的鼻子里,如果有,鼻涕会有恶臭并带血。如果拿不出异物,要立即送宝宝去医院治疗。如果不是由异物引起,可以给宝宝吸溶在热开水内的薄荷晶体的蒸气,注意别让宝宝碰翻碗。
口腔、咽喉常见病
口角炎
◎主要症状
口角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烂嘴角。多发于冬春季,宝宝发病率较高。初起时宝宝常感嘴唇发干,随后可出现裂口而引起少量的出血,以后形成结痂。如继续发展,就会形成白色糜烂区。如果合并了细菌感染,局部可出现红肿、下颌淋巴结肿大,严重的宝宝还会出现发热。
◎护理要点
对于患口角炎的宝宝,妈妈要注意给宝宝多吃含维生素B2的食品(因为维生素B2具有保护皮肤黏膜的作用),如瘦肉、鸡蛋、豆类、水果和新鲜的蔬菜等。口角糜烂严重的宝宝,可给流食或半流食,如豆浆、稀米粥、烂面片汤、鸡蛋汤等。要让宝宝多喝水,最好喝些白糖水、果汁及蜂蜜水。对于糜烂严重的或已经感染的宝宝,要及时请医生诊治。
妈妈要照医生的嘱咐按时给宝宝吃药。要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在吃饭前后和睡觉前要让宝宝用温盐水漱口。可用蜂蜜、猪油或香油兑上一半开水涂抹在口角和嘴唇上,以保持局部皮肤润滑。对糜烂区,可涂金霉素软膏或红霉素软膏来。
鹅口疮
鹅口疮是由一种霉菌引起的,因为这种菌是白色的,形状是长形、成串排列的,所以也叫白色念珠菌。口腔黏膜有白色的点状或片状物,它附着在黏膜上。会融合成大片白膜,边缘不充血。这种白膜不易擦掉,如果强行剥落,则露出粗糙、破损的鲜红色黏膜面,并有出血现象。“鹅口疮”多发生在两侧的颊部,在比较多的时候,可发展到舌、牙龈、腭部等。有时还可延伸至咽喉、气管和食道。
◎怎样区别鹅口疮与“马牙”
鹅口疮是因感染引起的,会融合成大片状的白膜,也会产生疼痛,宝宝在吃奶时会出现拒乳现象,发生的部位多在宝宝口腔内的双颊部。“马牙”是上皮细胞的堆积物,所以呈黄白色的小颗粒,不融合成片,也不会产生疼痛。发生的部位多在牙龈上。
◎宝宝患了鹅口疮怎么办
鹅口疮治疗及时而且得当很快就会痊愈,反之可沿消化道和呼吸道蔓延到咽、食管、气管、肺等部位。这时宝宝还会出现呕吐、腹泻、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鹅口疮”的常见治疗方法有:制霉菌素涂口腔,用25万单位制霉菌素溶解到两毫升温开水中,用棉棍涂抹“鹅口疮”的患处,每天3~4次。一般2~3天即可痊愈。也可用1%的龙胆紫抹在患处,每天两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龙胆紫的颜色,而影响观察宝宝病情的变化。
不论给宝宝的口腔中涂什么药,都应在喂奶后半小时,因为刚刚吃完奶就涂药,异味会引起新生宝宝呕吐,而喂奶前抹药,会因马上吃奶,将刚抹的药被奶水冲掉而影响效果。如果霉菌已蔓延到身体的其他部位,要请医生给予宝宝全身性的制霉菌素治疗,并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
喉炎
◎主要症状
喉炎是指喉头或音腔发炎。许多较小的病毒或细菌经喉咙进入人体会迅速感染喉头。最明显的症状是嘶哑、干咳,有时也会发烧。喉炎并不严重,即使是其他严重感染的一部分,如扁桃腺炎或支气管炎也会在一周内康复。但是对较小的宝宝而言,喉头肿胀会阻塞呼吸道而使呼吸困难和引起嘶哮,这是很严重的并发症,要做紧急处理。
◎护理要点
给宝宝量体温,如果超过38℃则表示有其他感染。同时注意宝宝是否有嘶哮的哮咳。若有,要尽早去医院。如果可能,使宝宝的房间保持潮湿。打开窗子让空气流通,这样可以有效抑制干咳。避免让宝宝大声讲话。可以用玩游戏的方式让全家人说悄悄话。给宝宝足够的热饮来舒畅喉咙。试试热柠檬加蜂蜜或果汁加温开水。
喉痛
主要症状喉痛通常是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是由链球菌造成的扁桃腺炎引起,亦可能由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引起。其他部位的发炎如喉炎等,也会引起喉痛。如果宝宝对链球菌敏感,而在喉咙有链球菌感染时,有可能引起肾脏炎和风湿热等并发症。
◎护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