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梦回中国古城
5104200000011

第11章 宋城与地下迷宫(2)

这些瓷片上面布满了粗糙的猫爪痕,它的样子让人实在难以将它与出口瓷器联系在一起。这是曾经出口到日本、朝鲜等地的七里镇瓷器吗?出口的瓷器不应该是细致精美的吗?这些瓷片顶多只是家居常用的粗瓷。大家猜想也许当年出口的瓷器不包括这些粗瓷。可是,专家却告诉人们,当年出口的瓷器中这样的家居粗瓷也占了不小的比重。那么,这些瓷器为什么带有猫爪痕呢?难道其中隐藏着宋城的古老习俗?答案也许隐藏在市井人家的杯盏里。

为了节省时间,队长决定一部分人员去调查猫爪痕瓷片的来历,另一部分留下来继续探查福寿沟。于是,队员们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赣县白鹭村。

时间刚好是傍晚时分,家家炊烟袅袅,一派安适祥和的景象。饭桌上除了饭菜还摆放了芝麻、花生、黄豆、茶叶、生姜、茴香、八角、茶油、食盐、薄荷等十几种材料,这是要做菜吗?正疑虑间,带有猫爪痕的瓷器出现了。主人告诉大家这是擂钵,马上要制作的叫做“擂茶”。擂茶是赣南客家人常常饮用的一种饮品,它能解渴又可以提神,还能驱除暑气,有效预防感冒,客家人常年离不开它。

之后,屋主人为远方来的客人上演了一场古老的茶道表演。主人将食材放在擂茶钵子中,然后用山苍子木做成的擂棒将其捣碎。这擂棒也是很讲究的,必须用山苍子木制成。因山苍子树味辛香,有顺气、驱寒、发散之功效,是治疗感冒的良药,也是擂茶的好作料。不多久,在擂棒和猫爪痕纹路的双重作用下,食材早已经被擂成茶泥。擂好的茶泥盛放在擂钵里,用滚烫的开水一冲,再用擂棍搅匀,香气扑鼻的擂茶就做好了。一缕清香随着袅袅升腾的热气充满屋宇。此时,不用喝,单是闻就足以让人神闲气定了。队员们已经等不急要呷上一口。味道里有茶叶的甘味,有芝麻、花生、豆子的混合香味,也有生姜的辛味,细细回味,还会感觉到茴香、八角、薄荷的芳香。擂茶称得上是一种复合香型的多味茶,900年前,喝擂茶是宋代赣州百姓最普遍的饮茶习俗,而今天只有少数客家人还保留着这个古老的习惯。

下水道中瓷片的发现让人们不虚此行,意外地了解了赣州古老的茶文化。据说,擂茶的技艺可算作茶道的鼻祖,看来,900年前的赣州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

那边队员的口中还留有擂茶的余香,这边队员又有了新的发现。

队员进入到了福寿沟的支岔,它深入到古城中心繁华的街巷。支岔越来越窄,越来越低,最高点只有1米左右,大部分地方都不足80公分。最棘手的问题来了,大家似乎开始呼吸困难,喘不过气来。大家在努力寻找着通气口,再往前走还能挺多久呢?终于看到了天窗, 这个平时肮脏而不愿接近的地方此时变得如此可爱。队员们迫不及待地奔向天窗,深深呼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他们发现头顶上,正是赣州城最古老繁华的街区。

这是一条典型的古城街——灶儿巷,位于赣州市老城区的东部,是宋代赣州六街之一的阴街的一段。长巷还保留着当年的青砖黛瓦,也许其中就有宋代的石,明朝的砖,在幽幽古巷中一块块叠起逝去的岁月。飞檐、花楣、雕窗依旧妩媚而娴雅,那倚窗独坐的倩影还是当年那个弹箜篌的女子吗?鹅卵石铺就的巷路带着唐时风、宋时雨一直延伸到悠长的古巷尽头。如果逢着一个细雨蒙蒙的天气,你来到这古街,大概会分辨不清今夕是何夕。

只有一样,可以将你瞬时从追忆中拉回到现实。那就是布满了整条古巷的小胡同。铺满鹅卵石的小胡同如今还保留一个过街门洞,这个过街门洞其实就是唐宋时期里坊制度的遗留。唐宋时期将城市规划成不同街区,再将街区划分成不同的坊和里,每一个坊都有独立的院墙和大门。把大门一关,这个坊就成了独立的小区。眼前的长巷就是古代的一个坊,它让人们联想到现代化的居民小区。这并不是巧 合,而是古人别致的设计。

由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宋代将赣州作为重点规划城市。当时,这个城市的营建十分注重功能的分区布局:城市北部是官署衙门风景区,城市东部是商业区,除此之外还有东南部的宗教文化区以及南部的军事防御区。经济区、政治区、居民区合理布局,赣州的百姓在古城安居乐业。

古老的豪宅里如今生活着最普通的居民,富商的后代与挑夫的子孙同在一个屋檐下,他们承袭着赣州的传统,传递着赣州的文化。900年来他们用宽阔

古城不淹之谜

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赣州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然而却不可避免地会遇上灾害年景。修建城墙抵御人祸,建造福寿沟抵御天灾,成了当务之急。

北宋著名的水利专家刘彝在赣州城主持修筑了罕见的城内排水系统——福寿沟,这条水沟设计精巧,其高超的技术至今仍旧是不解之谜。

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如果下水道坡度不够的话,还需要抽水机协助提升水位,之后才能靠自然流速排水。然而在900年前的宋代,福寿沟在没有任何机械动力的情况下就能顺利排水,而且没发生过一次淤堵,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难道他们掌握着一种我们不知道的技术?

为了破解“福寿沟”这一千古之谜,队员们作了一次实地漂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投放的物体4分钟流动了50米,这个速度恰好能冲走日常的垃圾。在一个地形复杂的城市里,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古人如何进行如此精确的设计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六百多年前就有人注意到了。

元末明初,一个神秘人物悄悄潜入赣州城,来刺探这座城市的奥秘。他就是朱元璋的军师,号称能呼风唤雨的刘伯温。

明朝初年,群雄并起。赣州首先被一支起义军——陈友谅的部队占领。朱元璋为了统一天下决定把陈友谅的城池夺过来纳入自己的版图范围内。于是,他派自己的军师刘伯温带领军队前来攻打赣州城。开始,刘伯温轻敌思想比较严重,他以为赣州可以很轻易地拿下,但是赣州城防守严密、城池坚固,庞大的军队竟无从下手。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刘伯温在全面分析形势之后决定采取水攻。

他命人在赣州城的下游也就是现在赣州白塔这个位置筑起拦河大坝。胜券在握的刘伯温永远无法料到,这个拦河大坝筑起以后赣州城也跟着江水一起上涨起来。 这下刘伯温可慌了手脚,他忙找来赣州的老人了解情况。

老人们告诉刘伯温,要想知道赣州城的奥秘必须上峰山。峰山海拔一千两百多米,是赣州第一高峰,据说在上面可以通览赣州城的地貌。

刘伯温费尽周折来到峰山,之后又费尽力气爬上峰山,然而,他却什么都没有看到。山下晴好,可山上却被一片阴霾笼罩。前前后后,刘伯温爬了三次峰山,每次都是一到山顶就狂风大作,雾气弥漫,赣州城始终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赣州到底什么样?奇怪的经历进一步加深了赣州城在刘伯温心目中留下的诡异印象。

刘伯温对赣州更加感兴趣了。他调来了解赣州的学者,开始深入研究赣州的方方面面。一张赣州城地图引起了他的兴趣。地图上的赣州,西面是章江,东面是贡江,两江在城北汇合成赣江,三江环绕一城。地图上城墙的轮廓线就像一只乌龟。“乌龟”的头在南门,尾巴在八境台。刘伯温终于看到了赣州城的真面目,他找到了让这个城市一触即溃的玄机。

据说他最后用四根重达千斤的铁钉钉住了这个龟城的四只脚, 淹没了赣州。

六百多年前的传说,即使有历史依据,也难免夸张。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自从刘伯温攻打下赣州城,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开始,赣州城便一改数百年无水患的历史,历年都水患不断,这难道真的与这只被钉住的大“乌龟”有关吗?

队员们对这个传说是早已熟知的了,然而,他们对其中的说法却不尽相信。他们一定要在福寿沟中找到真正的答案。

沟中有一处最窄、坍塌最严重的区域。其中有些坍塌是由于数百年的风化造成的,但有些坍塌却另有原因。这些特别的塌陷处没有任何明清瓦片的痕迹,这一细节给人们以启示,如果刘伯温当

年派人毁坏了福寿沟,不就可以达到他利用暴雨季节淹没赣州城的目的吗?

就在队员们寻找答案的关键时刻,照明用电耗尽了。与外界的联络也完全中断。大家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地上的接应人员也焦急万分,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状况。

“喂、喂 。你们到什么地方啦?”听到呼唤,地下的队员向着亮光处齐声应和,可是没有回音。而清代的福寿沟示意图中并没有精确的标识,此时无法精确定位,那么要如何营救?地面的人员焦急万分,不知该如何接应;地下的人员进退两难,辨不清方向。

此时有人想到了传说中提到的“乌龟”。在龟背上能找到线索吗?

令人称奇的是,经过专家测算,龟背复杂的花纹恰恰符合下水道设计的要求——充分利用合适的坡降排水。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龟背”就是最精确的地沟地图了。得到灵感,行动开始了,人们将用这次营救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营救顺利,专家的推测完全正确。

终于又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思绪也终于从900年前回到了今天,脱离险境的队员们表现出对地上生活的无比眷恋。

虽然宋城探险的活动险情重重,而且还有许多谜团没能解开,但是宋城和它的地下迷宫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跨越古今的桥梁,在这里人们还将得到更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