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历史上北宋的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三兄弟,世称潼川三苏,一门一状元两进士。唐代大诗人李颀、陈子昂、李均出生于三台。至于外籍客居三台的文学家、诗人,更是蔚为壮观,如初唐四杰中的王勃、杨炯、卢照邻,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张九龄、韦应物、岑参、卢纶、韩愈、刘禹锡、贾岛、苏轼、文同、杨万里、李调元、张问陶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诗文墨迹,供后人品赏。诗圣杜甫于唐玄宗宝应元年(762年)七月流寓三台,历一年零八个月,创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百余首不朽诗篇。
三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是川西北的交通枢纽。所以来到此地的游客不必担心旅途的波折。
在感受三台悠久文化气息的同时,游客还可以品尝到传统的川菜美食。早上到路边的摊铺和当地人一起吃拉面、喝豆浆,开始一天的悠闲旅程……
三台下属的一些小镇更是感受古朴民风的好去处。那里还开设有民宿,价格低廉,和老乡们零距离的接触,更能感受巴蜀文化。此外,游客还可以在赶庙会的时候购买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
由于三台地处川西北,潮气很大,外来人在夏天易中暑,冬天易患冻疮。来自北方的游客需要根据天气自带衣物,避免不适应气候产生不良反应。
银雀山汉墓之谜
银雀山汉墓埋藏着春秋兵法秘密,两部孙氏汉简兵书震惊世界,争论千年的悬念得以澄清。马陵之战孙膑一战成名,就在汉墓不远处留下了庞涓葬身之所…… NATIONAL GEOGRAPHY MYSTERY CHINA
导读:
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年的竹简横空出世,引起世人震惊。是谁以传世兵书作为陪葬品,墓中的稀世钱币透露了什么信息,奇异的墓葬形制又能否解读千古马陵之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埋藏在银雀山汉墓深处。银雀山汉墓之谜
《孙子兵法》出汉墓
在临沂市的档案馆里收藏着一张1974年6月1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报上的一条在那个年代并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消息,三十多年后却成了见证临沂银雀山汉墓发掘的重要史料。这之后,银雀山汉墓被列为新中国三十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临沂发掘出了古墓,这件事轰动了全城,当时的临沂市民不论老少都争抢着来到考古发掘地一探究竟。甚至十几岁的孩子放了学也会跑到那里,看看当天又发现了什么文物。老师们告诉这些学生,这片古墓中发现了不知写有什么内容的竹书。
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吴九龙是当时的一名考古工作人员。三十多年前,
吴九龙看到这些从墓中挖掘出的东西时十分震惊,他和人们一样惊异于居然在山东临沂发现了如此重要的文物。
和大多数考古发掘一样,银雀山汉墓重见天日也是缘于一个偶然的发现,那是1972年4月10日,临沂地区卫生局准备在银雀山建一座办公大楼,人们在清理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了古墓。
在银雀山汉墓发掘之初,吴九龙就
YINQUESHAN
HANMUZHIMI
被山东省博物馆派到临沂主持古墓的发掘工作。当时只有30岁的吴九龙没有想到,这一个多月的考古工作将会影响到他的一生。
墓葬中的泥土非常黏,能供人下脚的地方也十分窄,不足一只脚的宽度。考古人员需要穿着胶靴,哪怕想往前挪进一步,都必须抓住靴帮,把脚提起来才能向前走。当他们工作的时候又有很多市民围观,秩序难以维持,人群中一会儿有人说发现了罕见的宝贝,一会儿又有人说发现了金马驹,现场气氛热烈异常。
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正在发掘的古墓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只是像往常一样清理着墓中的随葬品,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经他们的手从墓中取出的随葬品,正是后来举世震惊的绝世珍品。
在出土的器物中,有两件东西让考古工作者们百思不得其解,一件是一把生了锈的铁刀,还有一件是直接被命名为“不知名器物”的漆器,谁都猜不出墓中为什么会有这两样东西。
古墓的发现让整座小城都沸腾了,慕名而来的人们都睁大了眼睛,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地上散落的已经腐朽的竹片。
考古队员第一天来到汉墓的时候,在墓室上边的一层台阶上看见了许多白膏泥,白膏泥上面有一些褐色的短小竹片,大家拿起来用水一冲,竟发现小竹片上面有字:齐桓公、齐威王、晏子……现场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考古队员都觉得仿佛全身的血液凝固了:这不就是简册吗?
就是这堆形如乱草的竹简让考古专家兴奋不已,这些残片长短不一,混合在污泥中,如不仔细辨别,很难认出。很快,这堆竹简轰动了当时的考古界,争论千年的学术大悬念将得以澄清。
接下来的字更是让在场的人精神大振,吴九龙拿起一枚竹简,只见上面写着“齐威王曰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用之奈何?孙子再拜曰……”,这文字和孙子有关,难道竹简上的内容竟是《孙子兵法》吗?吴九龙大胆地推测着。
从古到今,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兵书就有四千多部,而产生于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被世界公认为是最出色的一部。它的作者是春秋晚期一位叫孙武的将军,由于中国古代官方的历史文献中没有为孙武的生平留下详细的记载,所以到底谁是这部兵书的作者,已经在学界争论了一千多年。如果出土的这批竹简真的是《孙子兵法》,那将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和重大学术价值。
军师墓主
当天夜里,吴九龙的同事蒋英炬带着那枚被认为是《孙子兵法》的竹简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向国家文物局的领导汇报情况。
竹简的出土令吴九龙兴奋异常,也让他想起了之前发现的“不知名器物”,它们和竹简之间有没有关联呢?
那个“不知名器物”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专家认为如果在它的上面放重的东西会很容易倾倒,联系到竹简,大家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这个“不知名器物”可能是“几”,就是用作写竹简的“桌子”。因为汉代还没有发明椅子,汉人均席地而坐。所以汉人可以把“不知名器物”放在两腿中间,用大腿夹住并托着竹简,方便在上面书写。若不如此,汉人单单用手拿着一条竹片在上面写字是十分困难的。而那把锈蚀得十分严重的铁刀因为形体不大,专家分析它也与书写竹简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用来削剖竹子的用具。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让我们感受到了在没有纸张的年代,人们读书是何等不易,他们甚至将与竹简相关的工具都作为珍贵物品来随葬。
据考证,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所用的竹子就是当地产的水竹。水竹一般生长在河两岸,所以其中所含水分也会比较大。用于制简的竹子生长期必须在四年以上,四年水竹算是比较老韧的竹子,在剖削时显得平滑,质地坚硬,便于使用。
银雀山汉墓竹简在地下被泥水浸泡了两千年,出土后竹简上的字迹却依旧清晰可辨。就此,专家推测,一方面是当时用的墨质量好,另一方面就是在制作竹简中有一道杀青的工序。“杀青”,也就是去掉鲜竹子中的水分,使竹简不易腐烂或被虫蛀。
南宋名臣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其中的“汗青”就是竹简的代名词。因为最早的书是用青竹来书写,所以历史就被称为“青史”。所谓“留取丹心照汗青”,也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之心载入史册的意思。
在北京国家文物局,竹简上的文字让专家们大吃一惊。与此同时,在临沂,人们在清理1号墓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了另一座墓坑的痕迹,它被命名为2号墓。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两个墓坑仅有几十厘米之隔。
在银雀山1号墓和2号墓原来的墓址上,如今已经建成了“银雀山汉墓厅”。在厅内人们能够看到这两座相距很近的汉墓。有的学者推测,这两座墓是夫妻合葬墓。但是这个说法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从两墓的平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夹角,并没有像其他夫妻合葬墓那样整齐并排而列。
就在人们对两座墓葬之间的关系争论不休时,在1号墓中发现的一枚看似普通的钱币,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极大兴趣,也正是这枚钱币带给人们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
这是一枚三铢钱,是一种极为稀少的古代钱币。三铢钱在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时开始铸造,到建元五年就被废止,少有传世。可见这座汉墓下葬的年代是在三铢钱流通之后。同时,墓中还出土了一些秦汉半两钱,但是却没有发现公元前118年起铸造的、流通最广的五铢钱。这样看来,墓葬的
年代应该在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118年之间。
在墓中还出土了一件写有“召氏十斗”的陶罐,也许“召氏”就是墓主人的姓。据吴九龙说,这只是一个推断,也有可能陶罐是别人送给墓主人的,召氏只是赠送人的姓。根据墓中出土的大量兵书可以推断,墓主人应是一位喜欢兵法的人。但由于墓中无一件兵器出土,所以墓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将军府中的谋士或幕僚,而绝非一般的武夫。
如果出土的竹简记载的真是《孙子兵法》,那么它的意义将无法估量,银雀山汉墓将让人们首次看到一千多年前《孙子兵法》一书的原貌。
孙氏兵法
就在银雀山1号墓被发掘八天后,人们开始了2号墓的发掘。一时间,整个临沂城再度被发现古墓和珍宝的神秘气氛所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