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好妈妈的秘密
5088400000016

第16章 神奇的魔法与想象力(2)

学生:因为东南方向有缺口,有阳光射入。

老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全面。

学生:老师,我认为是因为有种子。

(学生都笑了起来)

老师:大家为什么笑?我觉得这位同学讲得很有道理,如果没有种子,哪里来的森林呢?(学生很快安静下来)

老师:但是这些种子尤其是第一颗种子是怎么来的呢?同学们想想。

(学生沉默)

学生:是猴子在火山口吃野果子扔下来的。

学生:是一阵狂风吹过来的。

学生:是找到果子的小鸟从这里飞过不小心掉下来的。

学生:是孙悟空从天宫扔掉的。

学生:不,应该是孙悟空和猪八戒在抢果子的时候掉下来的。

(学生各抒己见,一吐为快,气氛十分热烈)

老师:同学们想得都非常有趣,可是那颗种子究竟是怎么来的?它遇到过谁?说过什么?做过什么?这些老师更想知道。(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

老师:谁有本领发挥想像并编成一个故事?

学生:(齐)我有!

老师:好,下面同学们就开始动手,比一比,看谁的故事最引人入胜,看谁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学生们兴味盎然,开始动笔编故事)

如果说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土壤,文学和艺术作品则是想象的学校。这位老师通过巧妙的质疑便点燃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将他们引入想象的殿堂。对于想象力,鲁迅说得好:“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当魔法与幻想交织

童年消逝了,不过,童年还会再回来,在我们长大之后。

——尼尔·波兹曼

2009年在钱学森去世之后,“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成为社会各界强烈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当我们把目光转向那位身患严重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的科学巨人斯蒂芬·霍金,我们发现,他被禁锢在轮椅上长达40多年,仅能利用电脑语音合成器来发音。但他的思想却摆脱了肉体的局限,驰骋于浩瀚宇宙,为科学进步做出伟大贡献。霍金在他的新书中引用了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话:“我们都在深沟中,但其中一些人却在仰望星空。”

国际教育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同时,美国一个权威咨询机构调查结果表明:孩子1岁时,想象力、创造力高达96%,可这种情况在7岁上学以后会发生逆转。到10岁时,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只剩下4%。

年轻父母不仅要问,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哪去了?

这或许与我们的传统教育有关。我们的传统观念一般是鼓励顺从、听话,不重视独立见解;鼓励随大流,不太鼓励竞争;鼓励稳妥可靠,不要异想天开;鼓励儿童把成人的兴趣当做自己的兴趣,而不保护和激发儿童天性中潜在的兴趣与求知欲。在应试教育评价体系中,一切都有标准答案,分数几乎决定一切。

然而,我们也不必太悲观,人内心的想象力一直潜伏在某个角落里,只等着给它一双翅膀。

许多的作家开始去写儿童作品,也有越来越多的大人们会赶来看为孩子们写的书,在天真、奇特的幻想中流连忘返。有心理学家将其称为“彼得·潘综合征”。当现实令人沮丧,成人也可能沉浸幻想,幻想拥有魔法。这时,我们可以凭空跳离成人的世界,回到童年,回到一个美丽的新世界。为《纽约时报》写书评的艾莉森·卢里说,许多人从未真正长大,他们或许表现得很成熟,但私底下却是儿童,渴望获得他们曾经所拥有的。于是,他们开始喜欢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的神奇魔法源自英国古老传说,源于作者罗琳最喜欢的小说《指环王》。而《指环王》更出自北欧维京人的《埃达》与《贝奥武甫》,来自英伦三岛的《亚瑟王》与凯尔特人关于德鲁伊僧侣的传说。

而有趣的是,在英国有一个自称“白巫师协会”的大祭司凯文宣称自己是“大地魔法的施行者”。当《哈利·波特》上映的时候,他说,电影和小说只会误导读者和观众。对于巫师来说,飞天扫帚正确的骑乘方法是要将它的扫帚头朝前,这样才能够控制方向和安全飞行。他还声称自己有三支扫帚,只是目前都处在暂时停飞的状态:“因为英国航空署不肯给我飞行执照!”

与成人相比,儿童时代是一个人的想象力迅速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科学幻想类书籍或文艺作品既能满足儿童在想象的世界里飞驰,又符合我们现代社会崇尚科学的主流。调查发现,我国城市中小学生最喜欢看的书籍就是科学幻想、童话神话与冒险故事。特别是那些图文并茂的书籍。那些认为阅读幻想类书籍对自己学习很有帮助的学生中,同时表示他们的父母非常支持他们的阅读行为。这说明父母的积极态度对子女阅读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的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认为孩子的想象力与他接受的教育有关。他认为要把孩子的童年当作生命发展过程中一个单独的阶段,这个阶段有孩子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个性,尊重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暴露出来的种种“缺点”。这样孩子才能自由成长,他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充分得到培养。如果有兴趣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孩子们自然就会有很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小时候都有这样的感受:看一部文学作品,当融进去的时候,就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情境,随着故事情节而引起情绪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就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小男孩学画画

从前有个小男孩要去上学了。他的年纪这么小,学校看起来却是那么大。小男孩发现进了校门口,便是他的教室时,他觉得高兴。因为这样学校看起来,不再那么巨大。

一天早上,老师开始上课,她说:“今天,我们来学画画。”那小男孩心想:“好哇!”他喜欢画画。他会画许多东西,如:狮子和老虎,小鸡或母牛,火车以及船儿……他开始兴奋地拿出蜡笔,径自画了起来。但是,老师说:“等等,现在还不能开始。”老师停了下来,直到全班都专心看着他。老师又说:“现在,我们来学画花。”

那男孩心里高兴。我喜欢画花儿,他开始用粉红色、橙色、蓝色蜡笔,勾勒出他自己的花朵。但此时,老师又打断大家:“等等,我要教你们怎么画。”于是她在黑板上画了一朵花。花是红色的,茎是绿色的。“看这里,你们可以开始学着画了。”

小男孩看着老师画的花。又再看看自己画的,他比较喜欢自己的花儿。但是他不能说出来,只能把老师的花画在纸的背面,那是一朵红色的花,带着绿色的茎。

另一天,小男孩进入教室,老师说:“今天,我们用黏上来做东西。”男孩心想:“好棒。”他喜欢玩黏土。他会用黏上做许多东西:蛇和雪人,大象及老鼠,汽车、货车……他开始捶揉个球状的黏土。

老师说:“现在,我们来做个盘子。”男孩心想:“嗯,我喜欢。”他喜欢做盘子,没多久各式各样的盘子便出笼了。但老师说:“等等,我要教你们怎么做。”她做了一个深底的盘子。“你们可以照着做了。”

小男孩看着老师做的盘子,又看看自己的。他实在比较喜欢自己的,但他不能说,他只是将黏土又揉成一个大球,再照着老师的方法做。那是个深底的盘子。

很快的,小男孩学会等着、看着,仿效老师,做相同的事。很快地,他不再创造自己的东西了。

一天,男孩全家人要搬到其他城市,而小男孩只得转学到其他学校。这所学校甚至更大,教室也不在校门口边,现在,他要爬楼梯,沿着长廊走,才能到达教室。

第一天上课,老师说:“今天,我们来画画。”男孩想:“真好!”他等着老师教他怎么做,但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沿着教室走。老师来到男孩身边,她问:“你不想画呜?”“我很喜欢啊!今天我们要画什么?”

“我不知道,让你们自由发挥。”“哪,我应该怎样画呢?”“随你喜欢。”老师回答。“可以用任何颜色吗?”老师对着他说:“如果每个人都画相同的图案,用一样的颜色,我怎么分辨是谁画的呢?”

于是,小男孩开始用粉红色、橙色、蓝色画出自己的小花。小男孩喜欢这个新学校,即使教室不在校门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