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眼观生死
5087100000016

第16章 众生平等(2)

世出世间的根本善法,即十善业道,所谓道在迩而不必求之远。由此十善业的光明大道,而得到世出世间的乐果。杀生乃至邪见名十恶业。所谓十善者,全在于永离二字上。此永离二字的工夫,颇不容易。若此一时虽离杀生,将来或仍行杀,今生纵能不杀,到来生或犹杀,则皆不得谓之永离。必要世世生生尽未来际不杀,才是永离,此须到阿罗汉之位方可。杀生、本指断命根而言;但若杀而命根不断,亦有杀业,但非究竟杀耳。戒杀者不但不杀生,还要注意护生,乃能戒除蚊虻等微细的误杀。杀等十业,在内心上、外境上、历时上,各有上中下之区别。今且举杀业言,内心动机上分三种:一、有嗔恨心知而故杀者最重;二、若有嗔恨的冲动而心不明了,或心虽明了而不嗔恨者处中;三、若无知误杀者轻微。就对境上说亦有三种轻重不同:若出佛身血,杀阿罗汉,弑害父母及有恩者业重;若杀与己同类均等者业中;若杀下等众生业轻。又就起心作业经历时间上说亦有三种不同:若未杀时先有杀意乐,正杀及杀已欢喜无悔者业重;若未杀前无杀意,或杀而悔者业中;若无嗔恨心误杀,杀而即悔者最轻。离杀业亦须依此三种而次第修习,先离粗重杀业,使身不杀;进而更修禅定,使杀心亦深伏;但犹未断,更修智慧令断。虽断杀心,无始之杀业习气犹不易尽,要到佛果方能究竟清净。昔佛在世时与舍利弗同观一鸽,此鸽子见佛不恐怖,见舍利弗犹恐怖,舍利弗问佛何因缘如此?佛说汝阿罗汉杀心虽无,而无始习气犹未断尽,故彼恐怖。

——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全集》

世间上最宝贵者莫如生命,任何生命都应该获得吾人之尊重。杀人、害人是最恶劣的行为。就如破坏生态,无视于环保的重要,这也是伤害生命的表现。

你看,一己的私欲可以引起战祸,一念的仇恨可以施与种种的酷刑。甚至于亲人互相嫉妒,朋友彼此残害,不尊重生命已达到极点。为了口腹,生鱼片、焖活鳝、挫鱼、醉蟹、烤鸟、烹虾,语云:“欠债还钱。”但欠命不知要还什么?

“劝君莫打三春鸟,母在巢中望子归。”“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还有古德苦口婆心地劝谏我们:“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其实,大自然一花一木,都有生命,一山一水,都有生机;任意丢弃一张白纸,随便倒掉一掬清水,都是没有惜物惜生的慈悲。可以穿三个月的鞋子,穿了三天就丢弃了;可以用两年的沙发,儿童任意跳跃,三个月就破坏了。父母子女都不知惜物,怎么会惜生呢?因为万物都有生命啊!还有幼儿从小就让他任意玩弄蜻蜓、蜘蛛、小鱼、小虾,直至死亡为止,从小就养成不知尊重生命的习惯,将来残杀人命又何能例外呢?

眼看今日的社会,不但杀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知道珍惜。“自杀”的愚痴,罪业更是深重,每天看社会传播“自杀”、“他杀”、“教人杀”、“见杀欢喜”,这许多幸灾乐祸的现象,实是整个人类最大的悲哀!世间最贵者,即为尊重生命;最恶者,就是残杀生灵。吾爱吾国,吾爱吾家,吾爱吾命,大众能不慎哉?

——星云法师:《迷悟之间》

世间上最大的罪业,无过于杀生,大地有情,都有生命,怎可断其命,让其不能生;我乐他苦,“莫叫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杀生虽然罪业很重,但也有轻罪,如无意伤害、过失造成,在法律上也会酌情减罪。但对于蓄意的杀人、自杀、他杀、叫杀、随喜杀,都是罪孽深重;即使是动物中的猪、马、牛、羊、鱼虾、蚌蛤,也是上天有好生之德,都不可以随意乱杀。但现在的社会,活鱼十三吃,猴脑、蛇胆生吃活烧,如此杀生造业,社会风气怎么会善良美好呢?所以“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有的人杀生命,有的人不爱惜时间,杀时间也是杀生。例如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任令时间空过,失去生命的意义、价值,这就是杀害自己的生命。

说到杀生,也不一定要用刀枪才有杀伤力,很多人说话,比刀枪还利害。写文章,揭人隐私,毁人名誉,都成为杀生。很多妇女,张家长、李家短,信口雌黄,破坏别人夫妻和谐,造成家庭分裂,这不但是杀人,连家也被毁了,更是严重的杀生。

人类最丑陋的行为,就是自相残杀,每个朝代里,每一次一个野心分子的一场杀伐,生灵涂炭,造成多少死伤!所以如西哲所言,即使战争胜利了,失去了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清朝打败明朝时,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但满洲人的子孙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德国杀害数百万的犹太人,日本人侵略中国,南京大屠杀的残酷行为,都让人谈杀色变。

一个民族不能杀业太重,一个个人也不能长期杀生。对于杀的陋习,杀的罪业,无论当政者,无论升斗小民,都应该及时戒之。如果不相信杀业,难道要等“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时,才能觉醒吗?

——星云法师:《迷悟之间》

众生皆怕刑

从前有一个屠夫,突然心血来潮,想做点善事。他决定供养一位出家人。为了请这位出家人吃饭,他特意买了一个新锅做素菜。出家人用餐时,屠夫很激动,心想他吃完饭,能为我讲佛法,我就放弃屠宰业,改行做别的事。可吃完饭后,出家人一句话未说就走了。屠夫很失望,于是继续杀猪,他死后自然堕入地狱受苦。

许多年过去了,地藏菩萨来到地狱救度众生。他问:“你们中间如有人过去曾做过一件好事,请讲出。以此因缘,必有得救希望。”

屠夫说:“我曾经供养过一位出家人,本来希望他为我说法,我便发愿不再杀猪。哪知他吃后一言不发就走了,于是我仍以杀猪为业,死后就来此受苦至今。”

地藏菩萨用他的智慧观照,发现那位出家人已成正果。地藏菩萨就问这位出家人,是否有这件事。那位出家人惭愧地说:“确有此事。只因我那时学习小乘,只求自度,未能说法度人,于今不安。为了了结这一宿缘,我愿再回人间,度化那位曾经供养过我的屠夫。”

地藏菩萨很高兴,让二人又重投人间,屠夫转世为屠夫,圣者转世仍为僧,二人成了好友。有一天,出家人来看屠夫,只见肉店关门,屠夫垂头丧气。原来他没有钱买猪,只好停业。出家人说:“不用担忧,我借给你二百两白银做本钱,你可继续营业。但有一个条件,我要猪肉时,你必须及时供应。”屠夫一听,爽然允诺。

出家人借了钱,屠夫照常营业。三年无事,出家人也没有要肉。第四年,新继位的皇帝是佛教徒,规定六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全国禁屠三日,违者斩首。恰好六月十九日,出家人赶来要一斤肉,屠夫无肉可给。

出家人说:“借钱时,有言在先。随时要肉,随时供应,你不能违约。”

屠夫自知理屈,便问:“你说怎么办?”

出家人想了一想,说:“既然全国禁屠,你不便杀猪,那么,我有一个折中办法,现在只需一两肉,就从你身上割下一两吧。”

屠夫大叫道:“从我身上割一两肉,难道我不痛吗?”

出家人突然问道:“从你身上只割一两肉,你就叫痛,那么多猪无辜地被你屠杀了,难道它们就不痛吗?”

屠夫猛然醒悟,从此弃屠修道,皈依了佛门。

——《佛教故事》

培养慈悲心

无德禅师教徒非常严格。在他座下,有一位沙弥在走夜路时,不小心踏死一只青蛙。

无德禅师知道了以后,非常严厉地教训道:“你怎么可以随便踩死生灵呢?这是犯了杀生的根本大戒,为免业报轮回,你到后山跳下悬崖去舍身谢罪吧!”

沙弥一听,刹那间犹如五雷轰顶,这才知道闯下大祸,只好拜别师父,万分伤心地走到悬崖,预备殉身谢罪。但往下一看,哎呀!峭壁悬崖,只要往下一跳,便会粉身碎骨。此时命在须臾,沙弥心想:跳下去,必死无疑;不跳呢,违背师父的指示,这可怎么办呢?沙弥左思右想,真是进退两难,忍不住掩面痛哭了起来。

就在他哭得伤心的时候,有一个杀猪的屠夫刚巧经过此山,看到沙弥跪在路旁哀伤痛哭,便上前问道:“小师父,你为什么在此哭得如此伤心?”

沙弥回答道:“我踏死一只青蛙,师父要我跳崖自杀,忏悔谢罪!”屠夫一听,顿时悲从中来,悔恨万分道:“小师父啊!你不过无心踏死一只青蛙,罪孽就这么重,要跳崖才能消业!我天天杀猪,屠来宰去,满手血腥,这罪过岂非无量无边,不知有多深多重。唉,小师父呀!你不要跳崖自杀,让我跳吧!让我来代你谢罪赴死!”

屠夫一念忏悔心起,就毫不迟疑地纵身朝悬崖一跳。正当他随风飞坠,眼见就要命丧深谷时,一朵祥云从幽谷中冉冉升起,不可思议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生命。

杀生固然是罪孽,但听法后立刻能意识到罪过并肯代人受过确是大大的善行,难怪天有祥云降而立地成佛呢。平凡的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发现它改正它,真的不是一件易事,需得屠夫跳崖的勇气与虔诚,但成果亦斐然,立有祥云来助我上天堂。

——《佛教故事》

不伤害他人,也不伤害自己;当然,最好是帮助他人得到利益。

因此,先从“不要一味的计较”上下手,进而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现前所拥有的”。或许,有人要问:

“如何不计较?如何去珍惜?”

众所周知,佛菩萨以“慈悲”待众生;唯有培养慈悲之心,才能行于不计较,去珍惜的生命流程中。

慈悲的旨趣,是生命流程中的内涵,建立在拔苦与乐的前提之下;生命的关系者,总不外“人”与“事”,基于相互间的运作,必然发动每一个体的欲望;因而,多少分别意识便随着变化,产生不同的作用,展现于人与事的时空之中。

这,有意或无意的,问题发生了。

但,却也是认识问题的时刻。

所以,当问题的时刻来临;如果能够面对问题的关系基因,从中着实的能认识,能了解,必定会发现忽略了的许许多多。

什么是忽略了的?

一味的计较,从不曾珍惜。

假若,认识了计较,了解了珍惜;那么,凡所有的问题,随即迎刃而解了;人与事的内涵,将会是慈悲的生命流程!

您说是吗?!

——白云禅师:《老禅师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