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仪凤三年(678)作者因上书议论政事,触忤皇后武,被诬以赃罪,下狱(据陈熙晋《续补唐书骆侍御传》),在狱中写了这首诗。诗前有一篇序,说明用意是抒写忧郁;作者因蝉起兴,又借蝉自况。序较长,本书没有收录。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中》:“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南冠客思侵。
“南冠”,楚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因以“南冠”指囚徒。作者是南方人,又正在坐牢,所以用“南冠”来自称。“客思(读去声)”,客中思乡的情绪。“侵”,一作“深”。
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玄鬓”,指蝉。“白头”,指作者自己。汉乐府《杂曲歌辞·古歌》:“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作者忧心深重,所以自谓“白头”,并不是以老人自居(时作者不足四十岁)。“吟”,谓蝉鸣。这两句是借用“玄鬓”(黑发)对“白头”,意思是说,这蝉对着我这因愁苦而白头的囚犯吟唱,叫我怎么能忍受呢?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这两句描写蝉的艰苦,比喻自己的处境。作者在此诗序中说“失路艰虞,遭时徽”,就是这里“露重”、“风多”所指。序中又说:“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作者以蝉羽和蝉声比喻自己,说自己当时受压迫,有翅难飞,有声音不容易辩白他的冤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古人认为蝉只“饮露而不食”,把它当作清高的象征;汉代人甚至把蝉的形象作为贵官冠上的装饰,取其“居高食洁”。这里作者仍是以蝉自喻,借此表示希望别人想念他清白无辜,代为表白(骆宾王又有《幽絷书情通简知己》诗和《萤火赋》,作于同时,都有自鸣冤痛,希望昭雪的表示。)。
【作者】
骆宾王(约638—684?),婺(wù)州义乌(在今浙江)人。他年轻时就以擅长诗文著名。唐高宗李治末年,曾任长安主簿,后因故下狱,获释后任临海(在今浙江省)丞。
唐中宗李显嗣圣元年(684),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后(武则天),骆宾王为徐写了檄(xí)文,武则天见后对她的宰相说:“宰相怎么遗漏了这样的人才!”徐敬业兵败,骆宾王从此逃亡,不知下落,或说被杀,或说为僧。
骆宾王因从军和任低级官员,曾到过幽燕、蜀中和西北、东南各地,生活道路也与宫廷诗人不同,在诗歌的语言、技巧方面承先启后,对改革唐初华丽而内容贫乏的诗风起过一定作用。他比较擅长写长篇歌行,多悲愤之词。又善骈文,《为徐敬业讨武檄》,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骆临海集》辑存他的诗文最多。
【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李治时代,大约于仪凤三年在狱中所作。关于骆宾王下狱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为他屡次上书论天下大事,得罪武则天,被诬陷;一说是由于任长安主簿时犯法。也有综合两说,说是因为他得罪武则天,才追究或诬陷他过去任长安主簿时犯法的。作者在这首传诵的诗里以蝉的高洁自比,抒发他的悲愤。
【赏析】
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如“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李百药《咏蝉》)“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褚《赋得蝉》)“烦君最相惊,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在不同身世经历的诗人笔下,平凡常见的蝉各具性灵,仿佛是品格高尚的高士形象的化身。在历代的咏蝉诗中,最受称颂、广为流传的就数这首《在狱咏蝉》诗了。
《在狱咏蝉》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挚而充沛,不但没有无病呻吟,更非“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平常慨喟。它抒写的是含冤莫辩的深切哀痛。具有侠义性格的骆宾王蒙受不白之冤,就借咏蝉来替自己的清白申辩,宣泄心中激愤之情。他在诗的序言中写道:“仆失路艰虞,遭时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有声,悟平反(昭雪疑狱)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在狱中诗人触景生情作该诗,既向知己的朋友诉说自己的冤屈,又表明了对昭雪信心不足。序言的末尾说:“非为文墨,取代幽忧云耳。”由此可见所写都是肺腑之言。
诗的首联点题,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上句中的“西陆”,表明时令已是秋天。蝉声唱,指蝉的鸣叫。诗序里说:“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虫响悲乎前听?”诗人失去了自由,寒蝉高唱,触耳惊心。深感其中有一种幽咽、凄楚的意味。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句:“南冠客思侵”。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次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是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诗人悲苦烦忧的心情。诗人仿佛是在对蝉倾诉,又仿佛是自言自语:我本来就够痛苦了,哪里还受得了你不断地向我诉苦呢!
三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方。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诗句委婉,意在言外,物我融为一体。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替我平反昭雪呢!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像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诗人并没有言过其实,残酷的现实正像他所预料的,尽管“平反之已奏”,却如泥牛入海一般杳无消息。直到调露元年,高宗到东都大赦天下,骆宾王才得以出狱,但“坐赃”的罪名却和他的“文名”连在一起永远地被载入史册了。这愤恨如何能平消?到敬业起兵伐武,他积极参与并起草了《为徐敬业讨武檄》,或许原因正在于此。
诗的第七句,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一句,也是对坐赃的辩白。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这句诗的首联,“西陆”对“南冠”,“蝉声”对“客思”,“唱”对“侵”,对仗工整。次联则换以流水对,上下连贯,前后两联错落有致。第三联含蓄蕴藉,富于理趣。尾联用语犀利畅快。尽管有人认为“未免太露”,但精通诗道的骆宾王却认为不如此难以抒胸臆。这种“一吐为快”的风格,正是骆宾王诗歌一贯的特色。陆时雍曾经说过:“照邻清藻,宾王坦易。”这种“坦易”的诗风也表现了他倜傥不羁、豪放脱俗的气质。骆宾王的诗虽然不能摆脱六朝遗习,但不刻意追求形式。这首咏蝉诗,属对工整,句法善变,语言精炼,音韵和美,格调深沉而不颓丧,给人以整齐活泼的美感。
【拓展】
1.说说本诗的主要特点。
2.你读过哪些咏物诗,请说出诗的标题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