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508300000087

第87章 纪念我的蒋叔叔(2)

以上这段回述,告诫我们两个教训:一是测定地震发生地点和大小的地震仪太落伍了,必须更新;二是震前没有制定救助巨灾的应急预案。追其源,还在于领导层对地震危害性和防震减灾意识的薄弱。

震灾现场的救助行动

国务院部署了救灾初步计划之后,在7月28日上午10点种以后,多项救灾行动的领导在两三个小时之内都飞抵了唐山机场,下午2点多钟三架飞机运来了辽宁医疗队,下午4点多钟又有五架飞机运来了矿山救护队。这些行动,仅仅在大地震之后的8到12个小时之内就落实了,不能不说是相当迅速了。但是,唐山大地震的灾情实在是太大了,造成死亡24万多人,伤残16余万人的惨重后果。而死伤如此惨重,又与如下几方面因素有直接关系:对于一个百万人口的中小城市来说,大地震发生后其自救的能力太弱了,必须大量地依靠外援,相比之下,匆忙调集来的救灾力量远远不足,可谓杯水车薪,这是其一;大震后唐山市几乎90%的建筑物倒塌,这即是造成人员大量死伤的直接原因,又因地震和建筑物倒塌致使道路损毁、堵塞,加之没有得力的救援工具,由此拖延了救援进度,严重影响了救灾的时效,这是其二;由于对死伤状况和灾民安置的医护处置能力不足,医疗队的救助力量(尤其是外科医疗人员及其设备)安排不当,也影响了医疗救助的效能,这是其三。

据对国内外三十余次大地震震灾统计的平均估算,震后一天到三天内救出的人员,其救活率根据时间的延长会从90%递减为30%,五天后救活率就很低了。因此,减轻巨灾后的灾损,包括人员的死伤和直接的经济损失,就必须充分考虑好应急预案的实施和预案实施过程中灵活的行动调度,做到:第一,以多种通讯系统将灾情迅即上报指挥部;第二,按灾情大小适量调配救灾队伍;第三,进入灾区首先要排除路障,按灾情迅速输送搜救、医疗和食宿安置等队伍;第四,对安葬遇难者尸体和外送伤残人员等工作需要周密考虑,进行适度安排。这些都是唐山大地震后面对所经受的巨灾所得到的教训和经验。

应对巨灾,需要科学决策

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是一页沉重的历史,就我在当时55天的工作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巨大地震发生的前后,以下重要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第一, 对于大地震,特别是人口密集、可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高风险区,必须有一组针对性的如何发布预报的预案,否则,在当今地震预报尚不能有把握地预报大震的情况下,决定是否正式发布预报,是否采取实际的避险行动,都是很困难的。即或以概率式地发布预报,也会造成居民乃至政府领导层的困惑和犹豫。我们地震专业人员和当地的领导,有必要研究这种“无奈”的情况下的决策方式。因为预报而不发布,或者发布而不采取避灾行动,一旦真的发生了地震或是做了预报却未发生地震,在这些情况下,都是很难决策的。这警醒我们需要在灾损的人口伤亡率和经济损失率方面探索在一定震情的判断下作出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决策方案。

唐山地震前,从地震预报来说有两种学术观点,一种说有发生地震的危险,一种说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唐山地震后又继续有两种情况,一种说7.28大地震后,唐山及周围又发生了两次中等左右的地震,能量已散失,一种说又有新的异常发展,故不能排除再次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正是因为这两种意见争论“难定”,才使得唐山地震后我国东部近四亿人口不得不在防震棚的环境下生活近两个月,其间的影响可见而知。最后还是由国务院秘书长吴庆同让我和高旭起草就当时震情趋势和众多专家的意见与吴秘书长一同商议形成了结论性意见的文件,请示国家地震局,再上报中央领导批准,才解除了1976年那次规模空前的避震行动。唐山大地震前前后后在如何评估预报,采取如何预报和怎样避灾的决策,“无奈”的环节很多,的确值得仔细研究。

应当说,应对巨灾是中央政府和巨灾科学系统共同面临的决策科学问题,可是目前还没有进行系统研究。

第二,在一次巨灾发生的当时和随后的救灾行动中,如果没有一个或若干个针对不同灾害类型和不同经济区的避灾、抗灾和救灾的应急预案和灵活的行动步骤的预设计,不免会有由于预案不具体,行动步骤不灵活,灾情与救灾力量不对称等因素,导致减灾效能降低,扩大了灾情的发展。在唐山大地震的救灾行动中,可以说各个救灾环节都暴露出这方面的教训。唐山大震救灾指挥的全过程的55天内,前半段时间很大精力就是在不断调配各方面的力量;后半段则主要是在解决如何安置灾区民众的生活和尽快恢复日常生产,以至对广大的灾情影响区的处理,包括对分散在各地的伤残人员的医疗等。

巨灾过去,痛定思痛,未来如果能够未雨绸缪,将周密的、有的放矢的应急准备做好并具备实施能力,就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减轻灾难损失。所以,如何迅捷、经济地发挥减灾效能,这也正是当今面对巨灾人类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感谢钱钢同志在其再版的《唐山大地震》中对震时情况的深入采访和细致描写,使人类灾难史上的那一页永远鲜明。

我有两个生日。一个是出生日,一个是14岁那年的7月28日。将7月28日作为我的第二个生日,是因为我经历了20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之一的唐山大地震。这是唐山人的蒙难日。也是所有活下来的唐山人的生日。

地震的前一个晚上,我利用放假期间,给我家的鸡窝搭个棚子。鸡窝搭好了,可是九只母鸡就是不上架,不进窝。我满院子里追鸡,腾起满院的尘土,母亲生气地说,别逮了,不上架就算了,跑不远的。我回到屋里吃饭。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地震的前兆。我家住的是平房,姑姑和表姐来镇上看病,也住在我们家里。晚上有电影,对门的小伙伴四新招呼我去看电影,我是个电影迷,今天不知为什么,就是不想看这场电影。

母亲奇怪我的行为,过去看电影,深夜跑到外村去看,今天送到家门口来了,倒不想看了。我也奇怪,是鸡不进架影响了我的情绪?不是,就是当时的情绪不对头。天气闷热,使人出气都短。我到后院鱼塘里,洗了个澡,看见鱼塘里的鱼,一下一下地向上蹿着。有一条鱼竟然跳到我的头顶,又让我体验一回鱼从头顶飞过去的感觉。我抓住一只鱼,好奇地看着,笑着,又慢慢将它放回水中。

从鱼塘里爬出来,回到门口,四周一片漆黑。一切都是静静的,我无聊地看着天空,没有一颗星星。十分疲倦地回到房间里,睡觉了,太热,使劲挥舞着蒲扇,母亲也给我扇风,我慢慢进入了梦乡,姑姑和母亲什么时候睡的,我全然不知。灾难到来的时候,说有一道蓝色的地光,母亲刚刚从外面看鸡回来,说看见地光,雷鸣电闪的样子,以为要下雨了。就赶紧进屋,还用毛巾擦了擦我额头上的汗珠,我没有醒,是地震给我摇醒的。我听到一种从没听过的撕裂声,哐哐,时间很短,就有墙上的水泥片,生硬地砸在我的身上、脸上。母亲和姑姑喊着:“坏啦!”母亲护着我的身子,有一块钢砖砸在母亲的右眼旁,马上就流了血。母亲不顾自己,使劲护着我,把我揽在怀里。只听姑姑说:“往外跑啊!”姑姑和表姐就跑到窗前,母亲也拽着我来到窗前,窗子摇晃得厉害,一下子把我们甩倒了。我们再爬起来,我正要跳的时候,母亲忽然一把拽住我,窗前的院墙就轰地倒下来。我多亏没跳,跳下后肯定会被厚厚的院墙埋住。

没跳,灾难也没轻易放过我们。轰隆一声,房顶的檩木和礁块砸了下来。房顶落下的一刹那,我们都被震倒了,多亏有一只箱子放在炕上的东头,房顶直接砸在箱子上,我们被埋住了,但有一个小小的空间。我们都活着。妈妈颤抖着抚摸着我的头:“明山,你没事吧?”

我小声说:“妈妈,我没事儿。妈这是怎么啦?”还没等妈妈回答,就听见外面的人喊:“苏联打过来了,赶紧找武器。”妈妈看了看姑姑,疑惑地问:“真是苏联的原子弹?”我想了想说,不会,我听老师讲,原子弹威力大,我们压在里面也不能活着。这时,又听外面就有人喊,是地震啦!

地震!从这时我对地震有了最刻骨铭心的仇恨。我能活吗?妈妈在里面鼓励我,坚持,然后自己喊着:“救人啊!”我也想喊,母亲不让我喊,怕我消耗精力。我喘息着,想哭了,母亲不让我哭。哭也会伤神的。不久,外面就下雨了,不断有水滴落下来。维持我们空气的空隙就要慢慢被雨水添平。那时,我们会被憋死的。母亲和姑姑大声喊着,呼救着。邻居的人纷纷赶来了,很快将我们扒了出来,我没有受伤,可母亲的腿和眼窝在流血。我们哆嗦着躲在院里的黄瓜架旁,感受着恐惧的余震。母亲幽幽地说:“你的爸爸,也不知怎么样了?”当时爸爸在30里以外的“五七干校”集中学习。

呼救声不断,我想请求母亲放我到别的人家里救人。母亲摸摸我的头和身子,见我真的没伤,就点头答应了,我跑了,跑过黑黑的裂缝,跑过高低不平的废墟,加入大人们救人的行列。我跟着救活了十几个人,也帮着大人拖出十几具尸体。我的手指流着血,自己都不知道疼。到处是死尸,到处是哭声。我看着破烂的世界,感觉换了一个天地。后来,解放军来了,医疗队来了,运送大饼的飞机来了,我们感受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