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508300000076

第76章 白介夫在北京市主管地震(2)

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时,大约是天快亮的时分,白介夫正在中关村家里。地震时,桌子上摆放的东西都掉到地下。他顾不上收拾,匆忙赶去机关了解情况。刚上到机关的五楼,又来了个余震,摇晃得仍然很厉害,他心急火燎,根本没过多地考虑危险,而是赶快抓起办公室的电话了解情况。

地震后,北京持续下了倾盆大雨,很多人害怕余震,在雨里待着,不敢进屋。市政府大楼里也是人去楼空,已经几乎没有人工作了。整座市委大楼里,只有白介夫和市委宣传部的一个人还在大楼里办公、住宿。他们一起议论地震,也议论当时的学毛选活动。

于是有人讲,只要老白敢住,他们也敢住;还有人打趣说,老白坐镇,北京大概不会再有地震,因为在“管”地震嘛。说到当时为何如此泰然自若,白介夫解释道,由于在管地震工作,接触地震的事多了,所以对地震并不是那么恐慌。

那时,白介夫每天晚上都忙于听有关地震的汇报,了解情况。北京市委放手让群众准备再发生地震时的应对策略。不过搭地震棚的事,并不是北京市委建议的,而是老百姓自发的行动,其结果就是北京城里见缝插针地盖起地震棚,把好多四合院挤得满满的。地震棚是地震缓解后才逐步清理的,到现在为止,还有些四合院内没处理干净。白介夫感慨道,地震棚把四合院都破坏了。

唐山地震波及北京,损坏最厉害的是通县,房屋破坏得厉害,其他的地方损失不太严重,可是地震时的动静把人们吓坏了。大家纷纷询问地震发生时该如何避险逃生,白介夫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向人们宣传:“桌子底下最安全,像唐山那么大的地震想跑出险境是不可能的,地震来了,人都不能站起来,往哪跑?只能钻到桌子底下去,最好再准备点水和吃的。”与此同时,对震情分析他也有自己的观点,认为京津唐在同一个地震带上,发生了这么大的一个地震,地下的巨大能量已经释放了,短期内不可能再有大地震。他的从容不迫,稳定了家人的情绪,最后他家连地震棚都没搭。

唐山大地震后,为了首都的安全,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专门讨论了好几天,中心议题就是密云水库要不要做预防工作。密云水库最大的库容量是存水43亿立方米,那时水库内有40多亿立方米水。唐山地震发生后,一位专家声称,假如这样大的地震震中在密云水库附近,那密云水库的堤坝将会崩塌,届时40多亿立方水冲下来,水头高达6米,势必横扫一切,并漫过整个京城,一个人也活不了。说得如此耸人听闻,谁敢不重视?于是,当时北京市的领导为此专门开会研究这件关系首都安全的大事。当时所谓的市领导大都是军代表,原来老市委的相关干部没有参加讨论的资格。最后,与会者认为必须降低危险度,遂决定放掉一部分水来预防地震可能给北京造成的灭顶之灾。1976年10月份左右,密云水库40多亿立方米水的库存被放出一部分流量出来,大概放掉了18亿立方米的水。然而,放掉的18亿立方米的水直到现在想补都补不上来。唐山大地震搞得人心惶惶,现在想想,很多时候是在自己吓自己。

海城、唐山两大强烈地震发生后,北京市也对市内部分老旧房屋和周边的几座水库进行过一些加固措施,用得最多的办法就是在楼体外面加一个抗震加固圈,使楼的整体性大大地提高了。唐山地震后的反思

唐山地震后的第三天,白介夫就去了灾区,在那待了一整天,看到了不少失去父母的孤儿,人们相互遇见没说话就哽咽不止——因为家人都遇难了,那场面特别凄惨。灾区的房子都塌了,明明知道废墟下还埋着许多人,但干着急救不出来,因为没有救助工具和手段。那时候,解放军部队上去了好多人,用手扒、用镐刨,但这种救援方法怎能及时有效地救人?眼睁睁看着被埋入废墟中的人在期待与绝望中熬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真令人心痛。事实让人们真切地认识到地震救援靠人海战术不行,而要有适当的工具,特别急需的是起重设备。

之后,白介夫苦思地震工作的未来。愈发感到抗震减灾要从基础工作做起。地震预报到现在为止,不仅是中国,全世界谁家也没有准确预报地震的水平,不要说某日某时,就是预告三天之内某地有地震也没有把握(短临根本不过关)。再说,一旦预报有地震,老百姓要搬家,工厂得停工,整个社会要因之动荡,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哪个国家敢冒这个险?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不足以说明我们已经掌握了地壳运动的规律,具有准确预报地震的水平。由此白介夫认为,中国抗震减灾工作在继续加强台站网络的建设,结合群测群防的同时,尤其要在减灾救灾方面下大功夫,其中最重要的是应该重视研究建筑物倒塌后怎样把人尽快救出来这样的课题。

唐山地震以后,白介夫看了不少材料,到国外参观考察时候也注意到,有些国家的楼很高,但全是框架结构,所采用的墙壁材料都是轻质的,而在我国这种建筑方针的实施和推广却很难,白介夫说:“不是技术上的困难,而是房屋建筑领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其实,任何一个建筑都可以采用轻型结构和轻质材料,防寒隔热又节能的墙体材料已经有了,问题是如何能够在我国的整个建筑业中切实推广和应用,使之成为整个建筑业的大方向。”白介夫一直在思考,今后建房时如果能多采取钢结构墙体框架,中间的墙体用轻质保温的材料的话,即使有大地震,房子倒了也没关系,再说这样的房屋结构更不容易倒。日本就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明。如今中国每年生产钢材2亿多吨,产量并不低,但在轻型钢材研制方面并没有充分的设想和发展。根本问题在于建筑部门对防震研究就不够重视,能见到的相关宣传很多是“这种结构是多结实,七八级地震也倒不了”!而轻型建材呢?就根本没有这个宣传题目。再说,轻质材料建房的速度比传统方式快,像日本和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一栋楼架子起来以后,把轻质的东西贴上去就行了,用不了多久就能住进人去,既安全便捷,又提高了效率,这样的好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当时,幸存者们利用防震知识进行避震,震后安全脱险,他们的防震方法、避震经过值得我们借鉴。

30年前的那次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造成24万余人的死亡和近百亿元财产的经济损失,距离震中45公里的宁河县芦台镇,房屋倒塌也达到了85%,居民几乎全部被埋压在房墟之中,2万多人的小县城近2000人死亡,地震损失也极为惨重。尽管如此,城区的许多职工干部、居民群众利用地震知识积极避震,免于地震伤害。

如今,30年过去了,地震临震预报仍在探索之中,如何减轻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仍是当今防震抗震工作重要的研究课题。当时,幸存者们利用防震知识进行避震,震后安全脱险,他们的防震方法、避震经过仍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大难不死,并非因为幸运……抗震知识救了老两口

宁玉,男,农业局员工。唐山地震前,我在县农业局上班,除看门当警卫外,还负责分发各科室的报刊、杂志、书信。正是因为有这种工作关系,才有机会每天到地震办公室(当时,县地震办公室在农业局院内办公)。

记得1974年底,地震办公室工作人员除每天要数、绘图外,还经常下乡,宣传抗震知识。我只知道他们很忙,但不知忙什么,后来才听说上边发了文件,说我们这个地区今后一两年内将有6级以上的地震。1975年海域地震后,他们的工作更忙了,有时忙不过来时,我就去帮忙,协助他们下发抗震知识挂图、小册子、幻灯片等宣传资料,听巡回展览讲解员们预讲。在那些日子里,我懂得了很多地震知识,学到了许多防震方法,知道了地震前、地震时和地震后该怎么办。地震办公室的老张和小李还帮我把警卫室的家具作了调整:写字台摆放在床的一侧,立橱放在夹山墙边,床下用弹药箱顶住……他俩还经常嘱咐我和老伴,要把暖瓶放在地上并且固定住,使它不倾倒,床下要经常存放一些食品,以防万一;遇上地震,千万不要乱跑,这个床已经很抗震了,最好迅速躲到床下……

1976年7月27日晚上,我和往日一样,将暖瓶放在了固定位置,由于天气闷热,我和老伴很晚才睡着。突然,传来一阵轰鸣声,我和老伴都被惊醒。窗外白光、红光闪耀,大地不停地抖动、摇晃,房屋掉土,门窗乱响,我意识到这是大地震,还没有喊出声,我俩就从床上被晃了下来。我和老伴顺势钻到了床下。刹那间,警卫室的墙倒了,房盖也掉了下来,我们被埋在废墟之中。由于床铺、办公桌的支撑,形成了小空间,我和老伴躲在里边,一点也没有伤着。过了一段时间,就听到废墟上有人在喊叫我们,我回答说:“我们没有受伤,很安全,你们先救别人吧!”我俩在小空间中,相互照顾着,不时地说着话,渴了就喝暖瓶里的水,饿了就吃床下篮子里面的食物。一直到上午9点被救出,在里边待了5个多小时,没事儿。灵活运用防震知识,是避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