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新读
5061600000006

第6章 孝道篇(2)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窜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扇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延伸阅读】

孝心要从小培养

孝敬父母包括子女对父母的亲爱之情、敬爱之心、侍奉供养之行。但对幼小的孩子“孝心”的教育必须根据其年龄特点,以下几种基本教育方法可供参考:

1.身教重于言教

有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老人洗脚,老人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轻妈妈的言行举止被只有3、4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声不响地端来一盆水。年幼的儿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溅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脸的灿烂。把水放在母亲的脚下,为母亲洗起了脚。广告画面定格在这儿,广告语说:“父母,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啊,孝心就是这样学会的,就是这样传递的,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样下养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一颗孝心、懂得爱,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2.学会感恩

感恩源于良心、良知、良能,这是孝心的亲情基础。然而,感恩这种情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必须通过教育。做家长的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体会父母也同样需要孩子的关心和爱。因此父母不妨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一天的情况:起床、做饭、洗衣服、整理家务、上班等,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如何关心孩子。

3.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

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如:平时教育孩子要关心父母的健康,要帮父母分担忧愁,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当孩子不会时,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错事时,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做得好时,要多表扬鼓励。

孩子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为别人付出的快乐。当孩子“父母养育了我,我应当为他们多做事”的观念逐渐形成时,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也是当代孩子最缺乏的。

常言道:“3岁看大,8岁看老”。因为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长大了也是难以改变的。培养子女的孝道,得从小抓起。

4.制定家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长制、一言堂,但必要的家规是不可缺少的。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孝敬父母”行为规范。

5.亲子互动

家长要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共同做游戏,共同搞活动:亲子共读一篇文章。如:孝心无价;亲子共唱一首歌。如:《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等;亲子共诵一首诗词。如:《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等;在亲子互动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养成孝敬长辈的好品德。

【原文】

2.3融①四岁,能让梨。弟②于长③,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④。

【译文】

东汉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注释】

①融:孔融。

②弟:音tì,同“悌”,表示敬爱的意思。

③长:兄长。

④闻:看到的事情或听到的事情。

【评解】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社会,虽然独生子女比重较大,但是谦恭礼让的为人处世方式仍不过时,尤其和谐社会的大好环境下,学会礼让将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国学小百科】

古代的“孝悌”观

“孝悌”是属于道德范畴的概念,其内容是很丰富的,“孝”、“悌”都强调的是在下位者服从在上位者。在当时在宗法制社会里,儿子服从父亲,弟弟服从兄长,往往就是下级服从上级。推而广之,就会形成一个个小家族内部的安定统一,然后小宗又逐级地服从大宗,就会形成整个社会的安定局面,犯上作乱的因素就会从根本上被消除。《孝经?广扬名》:“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相关链接】

孔融让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在村里非常的出名,一是因为他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4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是个远近闻名的奇童;二是他年纪小小,就懂得尊老爱幼,一段让梨的佳话更是流传至今。

当时,孔家有七个孩子,孔融上有五个哥哥,下还有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这日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全家上下齐聚。酒足饭饱之后,一大盘酥梨端来,放在了桌上,母亲吩咐孔融来分。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怎么分还能公平呢?只见他不慌不忙,先按照长幼顺序给了祖父,叔伯和父母,然后给了五个哥哥和小弟弟,个人得到属于自己的,唯有他的是最小的。大家原以为孔融会先拿最大的梨,可现在见他拿着最小的梨,却吃得津津有味,都十分惊讶。父亲看到孔融的行为,心里分外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来分,你为什么不分给自己最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长辈和哥哥们吃。”

父亲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父亲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其他族人也交口称赞孔融小小年纪就有谦让之美德,实在难能可贵。

后来,果然如父亲所说,孔融文才甚丰,为建安七子之首,更成为东汉有名的文学家。

【延伸阅读】

读懂斑马线礼让手势的含义

1.“竖起拇指示意礼让”

“竖起拇指”含有对司机的尊重,对“礼让”的请求与赞许的意思。“竖起拇指示意礼让”的动作包括单手握拳,竖起拇指,手臂向左侧向来车平伸,并目视来车,轻轻上下摆动手臂。这个手势在行人过斑马线或马路时使用,走上人行道前,可先将手臂伸在身前,然后再移到左侧。

2.“伸出手掌摇示先行”

“伸出手掌摇示先行”的动作重点在于“伸掌”与“摇手”。这一动作既可由行人使用,示意车辆先行,也可以由司机使用,示意行人先行。不同于往常常见的快速挥手示意“快行”的地方在于,手掌应伸平,掌心微朝上,伸在身前,朝行人行走方向或来车行使方向,手掌轻划一弧线,类似“请”的动作。一改于往日催促行人快走或车子快过的“不耐烦”。

两个动作满含“礼意”,充分体现和谐社会人性化沟通。

做礼让手势的时候,面带微笑成为是重要的一环,微笑代表了文明和尊重,这才是整个动作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