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新读
5061600000030

第30章 勤学范例篇(2)

太保: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的官,也称太师太傅。

【相关链接】

孔子师项橐(tuó)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7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7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延伸阅读】

谦虚为人

谦虚是古往今来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它是人生成功的奠基石,是黑暗中指引方向的路标,是乘风破浪前行的有力武器。《尚书》有云:“满招损,谦受益。”《谏太宗十思疏》中有云:“虚心以纳下。”《出师表》中提议“开门纳谏”。做人到底应当怎样检点自己才能作到谦虚为人呢?这并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做人要保持谦虚,不能自做聪明,不要以为自己比别人多一点智慧。谦虚的目的,并不是使我们觉得自己的渺小,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在我们身边,成功的人都是谦虚的人,他们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怎样成为谦虚的人呢?具体如下:

(1)要严于律纪,诚以待人;

(2)了解自己所需,了解他人所需;

(3)保持自我的本色,不要随波逐流;

(4)提高聆听与学习的能力;

(5)建立自我的内在价值感,忠于这份情感;

(6)建立心灵的平和,不浮躁;

(7)寻求新境界、新目标、并付诸行动。

【原文】

6.4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译文】

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中令书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注释】

①《鲁论》:即论语。《论语》有三种本子,分别是《鲁论》、《齐论》、《古论》。现在我们通常读的论语是《鲁论》。

【评解】

宋朝的开国丞相赵普,虽然已经位极人臣,但是依然手不释卷,经常手捧《论语》认真研读。而赵普能够以宰相之尊仍如此好学,可见学习与地位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只能说明,地位越高需要越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作为支撑,否则自己的位子是做不久的。

天道酬勤,赵普的故事告诉人们:人的学问是永无止境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人生状态,都要抱定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国学小百科】

中国古代官职称谓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相关链接】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

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所谓“鲁论”就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明天再做决策。”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

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于是买通他的家人打探这个秘密。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书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论语》。可是谁也不相信,怎么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论语》呢?

赵匡胤得知此事,亲自到他家来探问,赵普就把那本《鲁论》拿了出来。赵匡胤说:“此为朕幼年所习,如今卿家还在读吗”?赵普回答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尽在其中”。宋太宗继位以后仍然想用赵普为宰相,有人说赵普的坏话,说他只能读《论语》。太宗如实以告,赵普说:“臣实不知书,只能读《论语》。我辅助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论语》,尚有半部可以辅助陛下致太平”。

【延伸阅读】

管理者要学习的八种能力

越是高位,越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以下这些行为能力是管理者必须学习的。

1.尊重别人

管理者要体现出对员工的尊重,就要对员工以礼相待,满怀体谅地认真聆听,并保持目光交流。经理人应避免对员工说教,避免用一种居高临下或嘲讽的口气说话。

2.授权赋能

“赋能”就是给予员工做好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授权”就是支持员工自我负责。未经培训,员工可能一事无成;失去责任感,员工往往只管做,而不愿去动心思。被赋能的人对自己具有良好的感觉,因为他们有机会表现卓越的知识和技能;被授权的人也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因为他们能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能量,展现他们的才华、智慧和许多方面的能力。

3.言行和谐一致

如果管理层的言行不和谐一致,轻则引起员工的困惑,重则会失去员工的信任。管理者只有对员工表现真诚、坦诚不欺,才能在员工中赢得信赖。要是他们从不开诚布公地和员工交流,又怎么指望员工向他们敞开心扉?

4.营造安全感

在一个“安全”环境里,人们感到他们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担心受到嘲讽或谴责。他们感到可以放心地承认“我犯了个错误”。亚科卡在他的《直言不讳》一书中建议:“只有主管才能创造一种氛围,让员工可以放心地说出‘我不知道’和‘但我会弄明白的’这些富有魔力的字眼。”

5.表明个人的处事原则

经理人不能出现过火行为,给员工做出表率。有时,他们需要提醒出言不逊的员工:“你的行为我完全不能接受。”对此,经理人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不卑不亢地表明自己的原则,以免伤害别人的人格或独断专行。

6.查明员工业绩滑落的原因

员工业绩差强人意时,即实际业绩与期望业绩之间产生差距时,首先要努力了解业绩出现差距的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问题之前,应先搞清楚问题,切忌不要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在全体人员面前讲,那样只能影响经理自己的形象,因为,这样的员工可能在私下和别的员工讲过真实的原因,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7.认真观察员工的行为

一种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是对员工的业绩及时给予富有建设性的反馈。经理人应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具体了解员工的业绩强项,然后提出具体的业绩改进反馈,对员工不应先入为主。员工得知这种不切实际的评价时,就会感到自己受到轻视,心生不满。

8.培育员工的潜力

员工越是不敢正视自己的潜力,对经理人耐心的考验就越大。正如《走在水上》一书的作者鲍尔博士所说的:“要学会与人为善,因为你所遇到的每个人都不好欺负。”

【原文】

6.5披①蒲编,削竹筒。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②。彼不教,自勤奋。

【译文】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注释】

①披:劈开。

②股:大腿。

【评解】

在西汉,还没有出现纸张,那时的字主要写在绢帛皮筒上面,但是贫穷的路温舒是买不起的,于是就将割回来的蒲草截成与竹筒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连在一起,将借来的书抄在蒲席上,然后用牧羊的时间阅读。最后官至临淮太守,并且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职。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

历史上的公孙弘与董仲舒齐名,都是汉武帝的丞相,也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奠基人。几年后公孙弘官至左内史、丞相,封为平津侯。

孙敬和苏秦都是从布衣位列卿相,名扬四海的,都是得自于刻苦追求与勤学不辍,这种刻苦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苦读固然重要,但还应该讲求学习效率。现代的教育理论就极不赞成“苦读”,林语堂在《论读书》中就批评苏秦的做法是“愚不可当”并且说“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但是这二位苦读的代表并非一无所成,苏秦“终以酬壮志,功名传千古”,孙敬最终也是学有所成。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的书不好好读,借别人的书却看得很快,因为要还给人家。可见人读书是有惰性的,非逼着自己读不可,自己原谅自己就懒散了。由此可见,“苦读”并非要不得。孙敬和苏秦的做法或可商榷,但苦读的精神是一定要学习的,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时刻激励小孩子立志苦学,懈怠散漫是难成大器的。

【国学小百科】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

中国古籍图书的形态可分为三个阶段:结绳书、简策书和线装书。中国古籍图书的这三大变迁与中国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文字发现、造纸术的产生是分不开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史就是中国文明的变迁史。”

简单地说,结绳书就是用绳来打结的书,它是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初期形态。这一初期形态是在中国文字产生之前出现的。它是用材料的长短、绳结的大小、缺口的深浅表达某种意义的,它虽然不是语言符号,但起到了文字语言符号的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期特有的符号形式——“结绳与契刻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旧石器时代出现了刻在岩石上的史书——图画文书;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刻在陶器上的史书——陶文书。陶器时代已发明了甲骨文,已有了中国古代初步的装帧形式,比如,竖写直行,从右向左的排版方式。殷商时期出现了金文书,并巩固了新石器时代的排版方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古代书籍装帧随着历史的发展,一方面不断地产生新的书籍装帧形式,另一方面历朝历代逐渐有了一些关于书籍文化与版式、装帧等方面的思想和论述。这些都从不同的层面推动着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