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新读
5061600000019

第19章 朝代兴衰篇(1)

【原文】

5.1经子通①,读诸史。考②世系,知终始。

【译文】

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注释】

①通:通晓,明白。

②考:考察,考究。

【评解】

没有经书和子书的基础,上来就读史,多数人都会走错路。历史既不是文学也不是科学,而有其自己的规律,有其特定的原则与方法。

中国历史上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和族谱,详细考察历史人物的世系,再参考各种文献和资料,并且融会贯通,才能更准且地掌握最真实的历史,才不会为看似结论性的东西所束缚。

【国学小百科】

《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在史学和文学方面的价值成为后世的光辉典范。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分五大部分,共计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是一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它是我国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的著作。

《史记》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至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它所记载的地理范围,西至中亚,北至大漠,南至越南,东至朝鲜、日本,把通史的时空界限第一次扩大到前所未有的范围。

《史记》在广阔的时空间架上,展开了博极天地、囊括古今的人类社会史的完整画卷。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等;构成社会的各个阶层,如皇帝、贵族、官吏、将士、学者、游侠、卜者,以至农、工、商、贾,都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

《史记》把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相适应。

本纪,主要是以能左右天下大势的代表人物为主体,连续而集中地记述了夏、商、周三代到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大事,以反映朝代的兴衰和更迭。表,以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形象、直观,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便于阅读。书,主要记载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各项典章制度的发展过程,具有专史的性质。世家,记载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对社会起过突出作用的人物及大事。列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物传记,按人物性质排列立传,另一类是对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记载,涉及中外关系史和国内民族关系史。

五种体裁各自独立,又交织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记述人类社会史的体系。以后所有的正史,都毫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著作形式,被简称为“纪传体”史书。

【相关链接】

爱读史书的毛泽东

在当代卓越的政治领袖中,毛泽东属读书大家。别的不说,一部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三千二百多卷,洋洋四千万言,他不仅通读了一遍,而且对重点史册、篇章反复读了三、四遍。在他看来,《二十四史》是一部帝王将相史。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他反感这种修史原则,但作为学者、政治家、军事家,他对这部史书的情感却是极其浓厚的。他强调,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二十四史》学好”。毛泽东读书,一是兴趣使然,二是为现实计。他强调活读《二十四史》,从历史的后院走到现实的前院,借史喻今,借史明理。他在阅批这部史书的同时,还不断地把从中获得的大量史料连同自己的读书心得绘声绘色地、寓以哲理地运用到他在不同场合的谈话、演讲、报告以及不同时期的著述中去,这些自然比他对这部史书的批注的内容还要丰富。

毛泽东在谈到刘、项的成败时,倾向于刘邦的自我总结,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后来,他在此基础上又作了更深层次的探讨,认为刘邦只所以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些总结中包含着他对刘邦这一历史人物的肯定评价。

【延伸阅读】

学习历史的意义

历史是一种永恒的记忆。挖掘和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更好地培养公民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力

中华民族有着引以自豪的几千年文明史,只有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我们才能形成正确的社会认识。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意识,以及共同的文化环境和情感意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中华文化系统,它充分显示出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继承性、包容性和时代性的特色,中华文化精神是增强国民自信力的动力之源。这种文化精神曾鼓舞和鞭策我们去维护正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唤起民众抵御侵略,复兴中华,这种文化精神同样会引领我们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充分发掘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能够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代代相传。

2.更好地培养公民的发展视野和创新意识

历史教育能够帮助公民理解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能够帮助公民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具备现代人的素养,即具有发展的视野和创新的意识。

历史是一个过程,现实社会是历史的延续,文化作为历史的存在方式,塑造了群体的社会心理,体现了被社会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而历史知识的思辨性又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过去的体验,由此可以延伸人们对社会、文化和环境变化的思考,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鉴别能力。

历史教育的启发性和现实性能够为人们提供宽阔的视野,提高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理解能力,培养人们对现代文化的透视力,理解现实社会的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的本质。

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传统,而传统又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和创造机制,历史教育应该具有现代理念,培养公民的社会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历史教育所追求的现实目标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传统也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传统也就无所谓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停留于传统就是固守。历史教育能够培养公民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从而能够以理性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解决现实的问题。

3.更好地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

历史承载着民族或人类的精神财富,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挖掘这种精神财富回应时代的要求。教育是一个事关国家国力兴衰的大事业,它能够帮助国民提高素质,挖掘人的潜在能力,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社会的人。

历史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社会的灵魂,历史教育贵在培养社会公民能够具有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和谐意识,把外化的社会文化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这也有助于我们创造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

4.更好地培养公民的世界意识

21世纪的历史教育,强调民族认同、文化尊重、自主选择能力等等,培养合格的世界公民。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的时代。人类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良好的人文素养,开放的思想意识,积极的参与意识,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现实性要求是具有全球视野,帮助公民了解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培养公民的世界意识和多元文化观,运用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分析人类社会的变迁史,确立正确的社会认识,积极面对和努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困惑。以人为本的历史教育,其现实性和思想性有助于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发展观念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公民具有深远的历史视野和宽阔的世界视野。

如今,我们正在为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而努力,历史教育能够为我们提供人类累代的人生思考和成败得失,能够为我们塑造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品格提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史学中所蕴含的智慧,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思想源泉。

【原文】

5.2自羲农①,至黄帝②。号三皇,居③上世。

【译文】

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注释】

①羲农:羲,即伏羲氏,中国远古时期的人类首领,传说他开创了中华民族从愚昧无知到文明的过渡。农,即神农氏,传说他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②黄帝:华夏文明的始祖,他与炎帝合称为炎黄。从此之后中华子孙就自称炎黄子孙。

③居:居住,这里引申为生活。

【评解】

中国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盘古氏开天地、天地人三皇,但这个时期太久远、太古老了,没有文字记载,只有传说,所以远古史无法考证。那时的人是穴居,住地窖、栖山洞,即潮湿又不安全,经常遭到野兽的袭击,于是在树上搭窝盖屋,吃水果、戴树叶,就进入有巢氏时代。接着学会了钻木取火,进入燧人氏时代。

有了火,人类才告别了黑暗,进入了光明的文明时代。再下来就到了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这“三皇”代表的上世古史,所以称为“居上世”。

伏羲也写作“伏牺”,是制伏野兽的意思,这个时期就是历史学上划分的“狩猎阶段”。

神农氏姓姜,号炎帝,他自称是太阳神、火德王,两个火字为炎,建都曲阜。神农氏兴货利、制耒耜、尝百草、做医药、选五谷,教民稼穑,制陶打井,在位140年。他是农业的始祖、又是医药之王,药王庙供奉的药王就是神农氏。

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从黄帝开始,人类的人文文明的进程才正式开始。黄帝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以土德王,建都涿鹿,在位100年,享年121岁。从黄帝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记年,从甲子年开始记起,至今有5000年,所以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国学小百科】

炎黄子孙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的古代劳动人们一直认为盘古是开天辟地的英雄,而三皇五帝把很多生产与生活技能传授给人们,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进入了文明发展的时期。炎帝和黄帝就是三皇五帝中相当了不起的人物。

很多学者认为,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都是象征性的人物。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尽管只是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却也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的历史。

相传在上古的时候,人们靠打猎、捕鱼、采摘野果为生,过着原始游牧生活,以至于经常挨饿、受冻、遇险。炎帝看到人们备受折磨,心里极为不安,于是日思夜想,要大家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如果有一种草结出的果子又多又能吃,人们就不用四处采摘野果了吗?炎帝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名山大河,决心寻找这种“草”。他尝尽了无数千奇百怪的果子,有一次误吃了毒果差点送了命。后来,炎帝终于在南方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找到了他心目中能结出很多果子又能吃的草,这就是禾苗。经过试种,炎帝收到了很多黄澄澄、又脆又香的果实。一传十,十传百,炎帝种谷的技术传遍了天南地北。

为了减轻人们耕作的劳苦,炎帝又教会人们耕作技术。炎帝还教会人们按季节栽培农作物,教人们制陶、绘画、射箭、猎兽、制琴、音乐、舞蹈等。

炎帝种谷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把炎帝敬为“神农”。明朝崇祯年间,炎帝寻禾种禾的地方被取名为“嘉禾”,即今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传说黄帝族原来居住在西北方,过着不定居的游牧生活。后来,黄帝和炎帝展开了几场大战,并彻底击败了炎帝部落。从此,黄帝部落进入了黄河流域,并很快发展起来,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

黄帝打败炎帝后,蚩尤仍然继续作乱,不听从黄帝的命令。黄帝于是率领各部落的联军与蚩尤在涿鹿(今属河北)摆开战场,经过几次大战,最终活捉了蚩尤,并将他斩首示众。天下从此又太平起来,于是各部落都尊黄帝为天子。

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后,制订了很多礼仪、法规等,派官员到各地治理天下。黄帝还指导百姓种植百谷草木,驯服猛兽,他的妻子教会人们养蚕、织布、做衣服等。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于黄帝,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传说都始于黄帝时期。黄帝死后,他的子孙继承他的事业,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炎帝神农氏首先发明了种谷技术,黄帝首先统一了中华民族,他们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开创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中华儿女为了世世代代永远纪念他们,就自称是“炎黄子孙”。

【相关链接】

黄帝战蚩尤

数千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另一个有名的部落首领叫炎帝。黄帝和炎帝是兄弟。在长江流域有一个九黎族,他们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

蚩尤有81个兄弟,他们个个兽身人面,铜头铁臂猛无比。他们擅长制造刀、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蚩尤常常带领他强大的部落,侵略骚扰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法,逃到黄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请求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部落的祸害,于是联合各部落首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战”。

战争之初,蚩尤凭借着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连连取胜。后来,黄帝请来龙和其它奇怪的猛兽助战。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黄帝的兵士无法继续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神”和“雨神”来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来天上的“旱神”帮忙,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

蚩尤又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远指向北方的现象,造了一辆“指南车”,指引兵士冲出迷雾。

经过许多次激烈的战斗,黄帝先后杀死了蚩尤的81个兄弟,并最终活捉了蚩尤。黄帝命令给蚩尤带上枷锁,然后处死他。因为害怕蚩尤死后作怪,将他的头和身子分别葬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蚩尤戴过的枷锁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枫林,每一片血红的枫叶,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迹。

蚩尤死后,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也用来恐吓敢于和他作对的部落。后来,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支持,渐渐成为所有部落的首领。

【延伸阅读】

神话的起源及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