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活用一辈子的记忆术:超级记忆力训练秘诀
5061500000007

第7章 快速提升记忆力的关键在于训练(3)

对于第一类人群,他们学习记忆方法的主要目的或者主要动力,是应付考试、提高考试成绩。如果某一天不需要考试了,他们还会继续使用记忆方法吗?估计大部分是不会了。

对于第二类人群,他们自己本身或许并不需要应付考试,而是希望地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能够更好地传授给别人。如果是专业从事记忆领域的讲师,为了吸引学员报名的关系,可能还需要记一些无规律数字、长篇甚至英语词典这样的资料,以作记忆演示的时候使用。

然而,如果有一天不需要演示了呢?他们还有动力继续去记住这些资料甚至更多其他的资料吗?估计大部分是不会了。

由此看来,大家学习记忆方法,基本上都是把它当做一个应付考试或者应付工作的工具而已。只注重了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却没有注重更进一步地运用记忆方法来积累更多的知识!

许多人仅仅把记忆方法当成应付考试、应付工作的一种手段或一个工具,一旦不需要考试或者能应付工作之后,记忆方法这个工具也就被慢慢抛弃然后忘记,直到某一天,记忆力回到了没学记忆方法之前的状态。

这种对待记忆方法的态度,无疑是大大地低估了记忆方法的真正价值。

学习记忆法的最大价值

能够提高记忆效率、更好地应付考试和工作,这当然是记忆方法的重要价值之一,却不是最大的价值。

事实上,学习记忆方法的最大价值有两个:

一个是国学经典记忆;

另一个是想象力训练。

相比而言,提高记忆效率的价值反倒是其次的。

如果说记忆方法是一个工具,那么,我们应该在国学经典记忆与想象力训练中把这个工具的作用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在这里,我们先来谈谈国学经典记忆的好处。

记忆方法的作用,应该是把更多的知识放进我们的大脑之中(至于如何更好地活用,那是另外的话题了,但前提是要先学进去才行),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既然要记更多的知识,那么,究竟记哪一类或哪些知识比较好呢?

事实上,有许多知识主要是靠理解来吸收的,而真正需要一字不漏地记住、又对我们人生有长久影响的、同时具有普适性的,无疑就是国学经典了。

例如以下这些:

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金刚经》、《心经》、《孙子兵法》、《菜根谭》、《皇帝内经》……

对于国学经典,记住它们不是最终的目的,从经典中汲取人生智慧才是最终的目的。

因此,记住了之后,接下来的工作,自然是进一步去领会经典中古圣先贤所传达的智慧。

虽然说,即使没有记下来,也不妨碍我们去理解其中的智慧,然而,记下来之后,去理解、去体会、去身体力行的动力就会更充足了——这是笔者亲身实践之后的体会。

训练和积累相互促进

图像记忆是一种方法,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如果要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就需要进行很多的训练。就像打羽毛球,方法也很简单,挥动球拍,把球打过去就可以了,然而,如果想要成为一个羽毛球高手,则需要大量练习,至少需要连续几年的刻苦训练才行。

我们训练记忆力,也需要这样一个刻苦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尝试去记忆大量的资料,在记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记忆方法的运用就会进一步变得生动灵活,以后再遇到类似的资料,我们就能够很快把它们牢牢地记住。

例如记单词,我们希望能够快速地记住大量的英语单词。但是,刚开始运用图像记忆方法的时候,肯定是比较笨拙的,记忆速度肯定是比较慢的,甚至可能会比死记硬背还要慢。然而,我们坚持用图像记忆的方法来记单词,慢慢地,我们就可以记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牢,同时,我们记住的单词就越来越多。

到了某一天,我们觉得自己的单词量积累得差不多了,同时我们对方法的运用非常灵活了,那么,当我们偶尔遇到好几个新单词需要记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非常轻松、非常快速地把这些单词记住,而且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这个时候,我们就达到了单词记忆的自由境界。

当然,我们前面也说过,我们的单词记忆能力很强了,并不代表我们的数字记忆能力、古文记忆能力、专业资料记忆能力很强,因为记忆能力会根据不同领域的内容而有所不同。就像羽毛球打得好,不代表网球也能打得好。不过,能力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迁移的,如果你某个领域的记忆能力很强,要转移到其他领域,也会相对比较容易。就像羽毛球打得好的话,要练习网球也会比较容易上手。

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我们希望自己有更好的人生智慧,希望自己的人生更幸福,那么,多积累一些国学经典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以前之所以不愿意去背诵一些经典,是没有方法,觉得背起来很吃力。但是,现在我们有了很好的图像记忆方法,就可以运用图像记方法来记忆经典内容,而在记忆经典的时候,也是在训练我们的记力。这样,经典积累和记忆力训练,就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慢慢积累了更多的知识,逐渐变得更博学、更具人生智慧,而且,我们的记忆力、整体学习能力甚至对待学习的态度,会得到不断的锤炼,最终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而这,对于学习、对于工作、对于人生,难道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吗?

孩子们背诵的东西究竟是太多还是太少?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现在的教育,主要是死记硬背,让孩子背的东西太多,导致学习不堪负重。

先抛开记忆方法不谈(不管是死记硬背的、还是理解记忆的、或是图像记忆的),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孩子们所背的东西,究竟是太多还是太少呢?

要知道答案其实很简单。找一个孩子,让他背几首诗词或者几篇文章,看看他到底能背出多少东西,到底能否流畅地背诵出来。

如果你真去了解,或许就会很失望,如果让孩子们去背诵上学期的诗词、文章,你就会发现许多孩子都忘得差不多了,没有几篇能很流畅背出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简短诗词或许还能背出几首,然而除此之外估计就很难再背出什么了。

其实也不必去了解孩子们,只要反问一下自己就知道答案了。像我们大多数成年人,读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现在毕业了、进入社会了,如果要来回忆一下自己所记住的诗词文章,到底能回想起多少呢?恐怕大多数都已经还给老师了吧。

由此看来,孩子们在学校中所背诵的东西,不是太多,恰恰相反,其实是太少了。

孩子们学习负担重,不是背的东西多,是做测试题和考试题太多。考试专考那些琐碎而又不太实用的知识点(例如英语语法、古文虚词的用法等),孩子们用了大量的时间来重复学习那些枯燥无味的东西,反而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基本知识进行大量的积累。

孩子们学语文多年,先不谈是否能真正理解、是否能有助于表达(口头或文字),就连基础的文学积累,都少得可怜。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是留给背诵的时间太少。

就说诗词,诗词是比较容易背的。然而学校要求背诵的,都是那些非常简单的诗词,长一点的诗,要么就节选几句,要么就不要求熟记。为什么会这样?无非是担心背诵占去太多时间,所以就要求得非常简单。这导致大多数孩子记得比较牢的,也就是四句长度的诗。长一点的,例如,《将进酒》、《琵琶行》等,有多少孩子能熟练背诵出来?即使不用记忆方法,那十多行、几十行的诗,读上一两百遍,难道真的记不下来吗?

即使许多要背的古文,一般的要求也就是大致能背下来就可以,而没有要求完全熟练背诵直到脱口而出、终生难忘的程度。

教育者缺乏耐心,从而也导致孩子们缺乏耐心、囫囵吞枣。

第二是背的经典太少。

事实上,真正值得深入熟练背诵的,大多数是国学经典,例如,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历代文学家的经典作品。而现在的小学、初中,很多时候要求孩子们背诵现代文。倒不是说现代文不好,然而,真正有几篇现代文是值得终生牢记的?从文采和思想深度这两方面来看,真正值得背诵的非常少。

正因为许多现代文不值得背诵到终生难忘的程度,所以老师们也不要求孩子背得太牢,这也就导致学期一结束,所背的文章大部分忘光光。

想想看,如果把同样的时间,每个学期用来牢记两三篇国学经典文章,反复背诵达到终生难忘的程度,这样效果会不会更好?

第三是没有很好的记忆方法。

死记硬背是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精力的,而且最关键的是容易忘记。因此,老师和家长都不太忍心让孩子们多背,即使背了,也不太要求熟练到深入的程度。所以,大部分孩子也就肤浅地背一背,应付一下而已,很少有吸收进自己血液之中的。

对于写作而言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素材(积累),另一个是思想。而这两方面,都需要从国学经典中去寻找。

对于文采的表达,以及思想的深刻广博而言,古人已经达到难以企及的顶峰,我们如果不跟他们学习,又怎么可能有出众的表现呢?

近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都是直接从古文中吸取养分的,然而他们从文采和思想上,离古人都有或长或短的距离。我们如果只是学习现代的作品,而不直接去学习古人的经典,那大概就只能渐行渐远了。

古人读书,最重要的特点是博闻强记。也就是说,不仅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且很重视去记忆各种经典内容。

历史上博闻强记的天才很多,我们只举一例:诸葛亮。

诸葛亮的学习特点是“观其大略”,也就是对一门学问,了解它的概貌以及精髓,而不会过多纠缠于不太重要的细节。然而,就连喜欢“观其大略”的诸葛亮,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会用心去牢记。

在《三国演义》“孔明用智激周瑜”的那一回,诸葛亮为了刺激周瑜,把曹植的《铜雀台赋》略做修改,然后全文背了出来。大家如果看过《铜雀台赋》就知道,文字虽然不是很多,但要把它全文背出来的话,也是够呛的。我们知道,曹植只是曹操的儿子,在当时应该还算不上特别有名气的文学大家,但诸葛亮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于是把它记下来了。可以推想而知,曹植以前那么多写得好的文章、经典,诸葛亮只要是喜欢的,应该也会花时间把它们牢牢地记住。

连诸葛亮这样喜欢“观其大略”的人,都愿意花心思去记忆大量的经典,何况其他“务于精纯”的人呢?

当然,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但是,这不是说记忆不重要,因为,没有博闻强记作为基础,我们所学的东西也很难做到融会贯通。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值得我们牢记的经典内容实在是太多了。然而,我们大部分人,连最简单、最容易记的唐诗宋词,也记不住几首,更何况其他各种经典内容呢?

而且,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语文学得更好,表达更有水平,那么,让他们多背一些古文、国学经典,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不能像蜻蜓点水那样地背诵,而应该要达到条件反射、脱口而出、终生难忘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