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头看中国
5051000000015

第15章 面孔俱乐部(5)

092

1941年6月16日,国民党军官陈诚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此时的陈诚是国民党党内、军内如日中天的人物。抗战爆发后,刚刚40岁的他先后出任军委会政治部部长,武汉卫戍司令,第九、第三、第六战区司令,三青团中央团部书记长等职。几年时间里,陈诚参与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诸如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枣(阳)宜(昌)会战等,他的战绩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一度被外界认为他将是未来的蒋介石的接班人。

093

1941年6月16日,美国《时代周刊》在陈诚的图片下面这样标注:“陈诚,重庆的保卫者。”内文中,用“小兄弟”作为小标题来报道陈诚,以突出陈诚与蒋介石的特殊关系,文中这样写道:陈诚颇受器重,他是唯一一位被蒋介石称做“小兄弟”的人。这个中国式的昵称足见陈在蒋心中的分量。陈是一个极有政治抱负和野心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读书时,就把自己的战车和蒋介石这个明星绑在了一起。随后,他平步青云,其他的国民党军官望尘莫及。他在1926年的北伐战争中名声大震。此时,他与妻子离婚,由委员长安排,与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的女儿结婚。陈诚是国民党中出类拔萃的人才,他精通军事,精通指挥,因此蒋介石才挑选他来守卫三峡——即守卫重庆。

094

美国人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史迪威经常在日记中把蒋介石叫做“花生米”。在1943年1月19日的日记中,史迪威这样写道:金钱、影响和职位是领导人唯一考虑的事情。领导人要阴谋诡计,欺骗出卖,虚假报道,索要任何东西,他独一无二的念头是让别人打仗,却从不关心民众。懦弱蔓延、走私漏税、勒索至上,全然愚蠢无知的参谋机构。残压百姓却无力控制派系争斗,富人和“知识分子”们都将他们的宝贝崽子送往国外读书深造,农家子弟离家去死,没人关怀、训练或领导。我们却处于这样一种位置:只能支持这个腐败的政权并赞美其挂名首脑,那个英明的爱国者和战士——“花生米”。天啊!

095

1943年2月18日,宋美龄应邀在美国众议院发表了重要的演说,这是美国国会第二次邀请女性演讲,第一次邀请的是荷兰女王。美国《时代周刊》就此作出报道:主持过数以千计记者会的罗斯福总统就像个纵容的叔叔在介绍自己美丽的侄女,他说“蒋夫人是个与众不同的特使”,请记者们不要问难以回答的问题。蒋夫人在演讲台上仪态翩然,铿锵有力的演说,风靡了全场。不过,宋美龄此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在好莱坞露天会场发表的演讲。中国人熟悉的好莱坞明星英格丽·褒曼、凯瑟琳·赫本、亨弗莱·鲍嘉和秀兰·邓波儿等都到场和她寒暄,并向中国的抗日战争捐款。

096

1943年,宋美龄再次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封面人物和年度风云人物。1943年11月,宋美龄随同蒋介石出席中、英、美三国首脑开罗会议,她穿梭于蒋介石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之间,文思敏捷,充分显示了卓越的外交才干。由于蒋介石不会说英文,其间翻译协调的工作全部由宋美龄负责。罗斯福事后说:“我对蒋先生的印象十分模糊,现在想想,我对蒋先生的认识,几乎全部是通过他的夫人。”而丘吉尔则对罗斯福说:“这位中国女人可不简单!”

097

1943年11月,在开罗举行的首脑会议中,蒋介石第一次与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见面,蒋夫人为丈夫做翻译,丘吉尔的军事顾问艾伦·布鲁克将军推测说:“宋美龄当时通过暴露她裙子下边修长的腿,将别人的注意力转移到他丈夫身上。我甚至听见了那些参加会议的年轻人所发出的刻意压制的嘶嘶声。”

098

1945年,美国作家福尔曼的《北行漫记》出版,书中这样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非常的朴实,和普通的老百姓并无多大区别。他们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实行的是集体领导。尤其是在生活起居上,更是十分简陋,毛泽东的会客室是一个有着简单砖地、白墙壁和笨重粗糙家具的窑洞。在暗夜的窑洞里,唯一照明的火光,是一支蜡烛。招待客人的是淡茶、土制糖果和香烟。

099

1945年,美国作家福尔曼在其出版的《北行漫记》中这样描述毛泽东:毛泽东在中国人当中,属于身材高大魁梧的,肩膀宽阔、体格结实,就像个东方巨人。约有五十岁左右,看起来和四十多岁的人一样。他的额角异常高,一头黑发,一双特有表情的眼睛显得炯炯有神,他很爱微笑,温柔地讲话,在他的热诚中,简直带些稚气。他有吸烟的坏习气,而且是一支接着一支地抽,那皱缩的嘴唇都被熏成了黑色,他的会客室经常烟雾缭绕。毛泽东在延安并不像神灵一般不可接近,也不是所有智慧和指导思想的唯一源泉,他的话更不是不可质疑的法律。不可否认,毛泽东的建议和观点对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但这些只是供共产党领导成员讨论和最终批准的基础,这些领导人决不是些人云亦云的人。

100

1947年2月,美联社记者约翰·罗德里克等11名美国记者随同军事调停处执行部中共方面的最后一批人员从南京撤回延安,这是他们对革命圣地做的最后一次联合采访。采访结束之后,约翰·罗德里克这样描述他离开延安时的情景:毛泽东站在延安机场的飞机跑道上,身上围着一条羊毛围巾,他望着远处的山,正在沉思。当我们向他告别的时候,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主席几乎有些勉强地垂下视线,微笑着向我伸出手。他说:“你要走了,请你把这里看到的如实地写下来吧。”我说:“毛主席,照目前的情况,中国共产主义的前景确实黯淡,您将来做何打算?”毛泽东微微笑了笑,想了想,慢声说:“罗德烈(约翰·罗德里克的中国名字),我邀请你两年之后来北平看我。”

101

1947年3月,《时代周刊》的封面故事这样描述马歇尔将军:《时代周刊》在采访马歇尔时,还问了一个极不和谐的问题:“马歇尔将军还有办法处理他即将面临的中国问题吗?”倘若他继续帮助中国,那么世间任何一个形容词都难以对其进行描绘。他将是一个伟大的斯巴达式的人物:博学、果断而冷酷。他在和平时期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他在战争时期的表现。

102

1949年1月3日,美国《生活》周刊以《北京,最后一瞥》为题,发布了特邀记者、法国著名的摄影记者布列松深入北京拍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前的一组照片,每张照片下都配发了文字说明,从打太极拳、逛旧书摊的人到茶馆里闲聊的人。这组照片从紫禁城拍到老胡同,从军警拍到部队,从养鸟的人拍到葬礼上的人,布列松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着处在历史大动荡中的北京城,以镜头的方式记录了当时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

103

1949年2月,《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斯蒂尔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的情景,他这样表述:进城的队伍当中,有几百辆从国民党那里缴获来的美国军用卡车,后面有几十门美国大炮。

104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美国《生活》周刊独具匠心地发表了一组历史照片,题为《国民党的兴衰》,用图片回顾了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最后的镜头定格在中国共产党的三位伟人身上,图片下面的说明赫然写着:红色的胜利。

105

1949年2月7日,毛泽东第一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封面上的毛泽东抬头仰望,面带笑容,封面标题为“民主统一”四个字。《时代周刊》还这样描述毛泽东:“37年前,在湖南长沙的省立图书馆里,这个19岁的农村小伙在复习功课之余,第一次突破他狭窄的视野,开始阅读世界地图。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当时看到,原来地球上还有那么多的国家,于是就对视野之外的世界产生了热情和兴趣。就在上周,这个已经不再稚嫩的中国男人再次阅读了世界地图,不过,这一次,他不再用铅笔做标记,而是用铁和血。毛泽东,正用他的号召力,引领着中国加入世界共产主义的强大阵营。中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西方而言,这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其后果目前还无法估量;对共产主义而言,却显然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最伟大的胜利;对这些年受尽苦难的中国百姓而言,这将意味着和平,意味着安定——战争也许会迅速结束;对毛泽东本人而言,则意味着名垂青史。5亿从战争中解脱出来的中国老百姓,上周见证了毛泽东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

106

1949年8月16日,美国艺术家协会公布了一条消息,宣布宋美龄荣登“全世界十大美人”之榜首。消息中这样写道:“据美国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柯纳宣称:此项选举系由会员投票产生。美人遍布世界各地。宋美龄之鼻与面部其他部位协调、匀称,乃世界最美之鼻,名列十大美人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