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子禅方:好父母必读的90个禅意故事
5032700000004

第4章 提起放下(3)

实际上,不光是林智恒父母有此忧虑,许多父母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担心。但孩子毕竟不是金丝雀,可以永远养在鸟笼子里,他总有一天要独自迈入社会,面对社会中的种种——人与事。与其让孩子躲在父母的身后,还不如自小就锻炼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地对孩子进行有关社会交往方面的教育。给孩子讲一些古今名人交友的生动故事,既要讲交好朋友受益的道理,又要讲交坏朋友受害的事例。有意识地告诉孩子交友要有选择,增强孩子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减少盲目交友的危险性。如果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父母还应主动帮助孩子寻找好朋友,如邻居和亲友中的好孩子,同学中的好学生,都可鼓励孩子与他们多交往,使他们之间产生友谊。

假如孩子已经陷入不良环境或参与了不良活动,除了正面教育引导之外,最好通过创设一定的条件,转移孩子的兴趣爱好,吸引孩子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去,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因为即使孩子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能够与坏朋友、坏习惯断绝关系,但他们毕竟是孩子,仍然需要有健康的兴趣爱好和自己活动的空间,所以,转移孩子的不良兴趣,吸引他们参加有益的活动,对帮助孩子正确选择朋友有着长远的教育意义。

禅意父母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有着强烈的合群需要。通过相互间的交往与友好相处,分享各自的喜怒哀乐,引起彼此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孩子虽小,但与人交往的需要同样存在,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开始教导孩子与人相处,对人友好,掌握与人相处的技巧。使他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照顾到别人的感受,对人真诚、热情、宽容、理解;在与人一起工作、学习的时候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成功或失败。当然,也要教会孩子知道,什么样的人值得交往,什么样的人只能“敬而远之”。

为孩子的交往创造条件

大梅禅师学了很多年禅,尽管他学习十分努力,但是一直没有悟道。有一天,他去请教马祖禅师:“佛是什么?”马祖禅师回答:“即心即佛。”大梅禅师恍然大悟。

开悟后,大梅离开了马祖禅师,下山弘扬佛法。当马祖禅师听说大梅开悟的时候,不太相信,心想:“以前他学了那么多年佛法,怎么一下子就开悟了呢?且叫一个人去试试他!”于是马祖派自己的弟子前去试探大梅。

这个人见到大梅禅师,就问道:“师兄,师父说了什么话让你顿悟了呢?”大梅回答:“即心即佛。”

这个人说:“师父现在已经不说‘即心即佛’了!”

大梅惊奇地问道:“哦!那他现在说什么?”

那个人说:“老师现在经常说‘非心非佛’。”

大梅听了以后,笑着说:“这个老和尚,不是存心找人麻烦吗?我才不管他的什么‘非心非佛’,我依然坚持我的‘即心即佛’。”

这个人回去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马祖禅师,禅师激动地说:“梅子真的成熟了。”意思是说,大梅禅师真的是开悟了。

“非心非佛”也好,“即心即佛”也好,说的都是人的本心既佛心。

俗话说:‘“要交朋友,先认好人。”如果家长总是灌输“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危险”这样的观念,孩子就难免产生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久而久之,不仅很难找到朋友,同时也很难获得别人的认同。试想,一个不信任别人的人,别人又怎么会信任你呢?因此,父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学习和成熟,洞悉人性的弱点,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和关爱别人。

当然,父母的担忧也不是没有理由。尽管做父母的不应该把孩子的手脚绑住,但对孩子所交的朋友还是应该密切关注的,为孩子的交际范围创造适当的良好氛围和条件,让他接触不同社会阶层的朋友,多了解不同阶层的人,不同类型的人,这样他的视野才会广阔,才能从中学习到不同的生活知识、社会知识,为人处事的方式也会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心态才会健康,不至于夜郎自大、坐井观天,带有某种狭隘的偏见。

祖冲之的爷爷祖昌非常重视祖冲之的生活积累,为了让祖冲之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状况,他特意带他到农村去体验生活。结果,祖冲之在乡下向他的小伙伴们学了一首关于月亮的歌谣,由此萌发了对天文历法的兴趣,为他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在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中,父母适当的引导是很重要的。自然健康的交往对孩子的成长就像阳光对于花草一样重要,而只追求吃喝玩乐的朋友则会给孩子以不良的影响甚至误入歧途。所以,在孩子与人交往时,家长首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人格素质和道德素质。

要有平等的意识,不能让孩子有自卑或自大的心态。孩子在与人交往时,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正确的目的。让孩子懂得交朋友要有真诚的情感付出,以真心换真心才能交到好朋友。而不是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物质上的一些东西或是别的什么,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有些家长自己为人处事比较霸道,一点亏不吃,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这样,所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告诉他要想不被人欺负就要比别人横,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处处要占上风,事事要让人听他的,这样的孩子是不可能有什么真心朋友的。如果孩子抱着这样的态度与人交往,不仅会给人造成伤害,于己也没有什么好处。

禅意父母

孩子之间的交往本来是最纯真的,但有时往往不能排除环境对人的影响,孩子也不能例外。孩子交往的对象是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所以双方的差距是不能避免的,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让孩子从中受益。有些孩子家庭环境好,家长社会地位比较高,有时就容易产生自高自大的心态,觉得所有的人都应该捧着他,重视他,以他为中心。反过来,如果孩子由于自己出身贫寒就产生自卑感,或者面对富贵的孩子就巴结奉承,这样的孩子不仅会失去自我,而且也会失去其他同学的尊重。因此,无论自己的家庭是怎样一种类型,父母要教导孩子:无论你的小伙伴是怎样的人,自己都要有一个平等的心态,不仅对他人要平等,对自己也要平等。

什么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德山宣鉴禅师是四川人,他出家剃度、修学都在四川,年轻时就器宇不凡,夙具慧根。平素博通经论,对《金刚经》尤其积有功力,别有会心,着有一部《青龙疏钞》。他听南方的禅宗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认为绝不可能,气愤地说:“修行人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尚且不能成佛,为什么南方那些魔子居然说‘以心传心,见性成佛’?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啊!我要去捣毁他们的巢穴,扫除他们那些败类,以报佛恩。”

于是,德山便挑着一担《青龙疏钞》离开了四川。这天,当他走到湖南洋阳正感肚饿时,看到路旁有一个卖饼的老太太,于是就放下担子向老太太买饼作点心。

老太太看了他一眼问:“你这个担子挑的是什么东西啊?”

德山答:“《金刚经青龙疏钞》。”

老太太一听是《金刚经》,便对德山道:“我有一问,你若答得出,我的点心就施舍给你;若答不出,我这饼也不卖给你了。”

德山很自信地说:“老人家,您就问吧。”

老太太就说:“《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的是哪个心呢?”

这么一问,把德山给问愣住了,弄得他半天哑口无言,最后只好饿着肚子灰头土脸地走了。

许多父母就像德山大师一样,如果你不明白自己究竟是要点的哪个心,就无法知道什么是自己要的,什么是孩子要的。通常人们都认为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其实是错的。对子女的期许就是父母的索要,这种期许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越来越炽热,越来越急切。一旦孩子自我成长与父母的期许大相径庭,背道而驰,那么,被失望所折磨的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对峙将是在所难免的了。

毛蒙蒙的妈妈本是一位性格温和的女性,但自从女儿学习弹钢琴以后,她就变得越来越焦虑和急躁。每次带着小蒙蒙到老师那里弹琴后,都会对女儿的笨拙无进步大加抱怨,后来就演变成一场场的严厉指责和加练的惩罚。不管女儿哭泣得如何揪心,蒙蒙妈都毫不心软。蒙蒙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是什么让蒙蒙妈心肠变得如此坚硬?毛蒙蒙学钢琴到底是因为自己喜欢还是被妈妈强迫?如果是毛蒙蒙真心想学,蒙蒙妈就应该帮助她克服畏难的情绪,找到学习钢琴的好方法。或者让毛蒙蒙自己去感受放弃兴趣的痛苦,而不要强制孩子。如果只是蒙蒙妈自己的一厢情愿,那么就让孩子自己决定是继续学习还是放弃,让孩子有自我选择的自由空间。如果蒙蒙妈是为了弥补自己年轻时的缺憾,那就不如自己抽时间去学习来得更直接。

很多父母下班回家后都要专门抽出时间来教孩子,可工作一天之后,身心都很疲惫,所以,要专心教导孩子是需要极强的耐力的。个别时候,心情和态度免不了大打折扣,这时候去辅导孩子学习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没有听清楚,就会引发父母的情绪导火索。先是抱怨,越说越气,就变成无休止的斥责。更严重的可能会对孩子诉诸武力。晚上回家为孩子补习功课,表面看是件好事,但从另一角度看,现在孩子的作业本来就多,如果家长还要增压,强迫孩子记忆他不能接受和理解的知识,只会使孩子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身心疲劳,不仅影响学习效果,还易引发孩子厌学的逆反心理,丧失学习的愿望。

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想让孩子多学一点,就应该选择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遇物则诲相机而教”。不必像学校那样受时间、地点、场合、条件的限制,“程式化”、“满堂灌”,可在吃饭、闲谈或做家务劳动等活动中随时随地进行。父母时时刻刻都在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很多方面的学习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种教育方法表面上看是无意识的,而恰恰也是无意识的教育,才更易于孩子接受。教育的效果也更为明显,同时也不会让孩子感到很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