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子禅方:好父母必读的90个禅意故事
5032700000017

第17章 勤苦励志(1)

百丈是中国的一位禅宗大师,经常与门人一起工作,除草、扫地、砍柴,无所不做,即使到了八十高龄,仍然照做不误。

他的门人见他年纪大了,不堪劳动,但劝他休息他又不听,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把他的工作用具掩藏起来。这位大师当日没有做工,但也没有吃东西。

第二天如此,第三天亦然。“他也许是因为我们藏了他的工具而生起气来了,”他的门人如此猜测道。“我们最好还是把工具放回原处吧。”

他们这样做了,于是,这位大师又工作了,同时也吃东西了。到了晚上,他对大家训示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自古俊杰出寒门,这是吃苦和勤奋的结果,勤苦奋斗是孩子适应社会的最有用的武器,家庭教育中自然不能少了这一“禅”。一切皆佛,吃苦是禅。

吃苦:苦难是一种财富

马祖是怀让禅师的弟子,他在般若寺修行的时候,整天盘腿静坐,冥思苦想,希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有一次,怀让禅师路过禅房,看见马祖坐在那里神情专注、便向弟子问道:“你这样是在做什么?”

马祖马上起身答道:“我在修行,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听他这样说,就顺手从地下捡起一块砖,然后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神情是那么的专注和坚毅,和马祖的神情是一样的,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感觉。

马祖非常疑惑地问道:“禅师,你在做什么呀?”

怀让禅师答道:“我在磨砖呀,难道你看不见我在做什么吗?”

马祖又问:“磨砖有什么用呢?”

怀让禅师说:“我磨砖,想把它磨成镜子。”

马祖说:“砖本身是没有光的,就算你磨得再平,它也不会成为镜子的。你就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

怀让禅师就说:“砖不能磨成镜子,静坐又怎么能够成佛呢?”

马祖惭愧地问道:“弟子愚笨,请师父指点,怎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答道:“有一个人在赶车,可是那个车子就是不走,于是他就拿起鞭子拼命地打车:马儿在那里低着头吃草,车子还是不动。你说是应该打车,还是应该打马儿呢?”

马祖终于醒悟了:“坐禅只是成佛的一种手段,若想真正的成佛,只坐禅是没有用的,而是要从心里去感悟。”

“砖本身是没有光的,就算你磨得再平,它也不会成为镜子的。”“坐禅只是成佛的一种手段,若想真正的成佛,只坐禅是没有用的,而是要从心里去感悟。”苦难虽然不是人生的必修课,但对人生的成长却有着比顺境更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许多事业有成的人,大多是从贫寒的家境中走出来的。他们从小遭受到的艰苦生活的磨砺,是艰苦的生活赋予了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他们早年立志,奋发图强。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父母往往会低估了孩子吃苦的能力,或出于心疼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远离吃苦的环境。但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会悲哀地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的这种能力在父母的关爱下退化了!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让孩子尝试生存的艰辛,会有利于孩子增强意志健全心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忍不拔的生存能力。

李新带着5岁的儿子到郊外10里外的乡下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已黑了。进城的公共汽车一直没有来。李新完全可以住在父母家,等到第二天再回去,但李新却坚持带着儿子步行回城。儿子走一段,累了,他就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摸黑回了家。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李新回答说:“为了使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和一点苦。”

就在许多父母努力地满足子女的各种合理不合理的要求时,富甲天下的美国人日本人却千方百计地对他们的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为了不忘过去最困难的日子,美国一家学校给孩子们做了“忆苦饭”,结果,孩子则面对当年大人吃过的借以活命的糠菜嚎啕大哭,拒食3天。校方毫不动摇,第4天,饥饿的孩子终于咽下了这顿忆苦饭。在美国的许多孤岛或森林里,人们常常可以看见美国小学生的身影。他们在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面对着没有淡水的可怕的自然界,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活命的水源,自己营救自己。一位孩子从荒岛归来后,感慨地对老师说:“我以前以为供我们享受的一切现代化设施都是世界上本来就有的,但荒岛的历险才使我明白,人生来是两手空空的,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过去老师讲劳动光荣,我们感到很空洞不理解,如今才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

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许多经济物质,但不能陪孩子终生,将来漫长的人生路还是要孩子自己去走,父母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帮助孩子去创造自己的天地。上天是公平的,他在把苦难撒向人间的时候,往往准备好了厚重的回报等着真正的勇士去拿。如果你的孩子面对苦难勇敢地迎上前去,成功地征服它之后,就能拿到付出的回报,当你捧起金灿灿的奖杯,就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甘甜、人生的价值。

禅意父母

在所有的爱中,只有父母之爱的酒杯是盛得最满的。但孩子不可能永远都浸泡在父母之爱中,做父母的应该明白:今天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来孩子走出自己的视线后能更好地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下去。生存意志的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古英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不论出身贫困还是富有,在成才的道路上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必须要经过艰苦的磨炼、辛勤的劳动,才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从而冲出重围,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倒U形假说:给孩子适当的压力

有个人,在他童年的时候,母亲就因为想不开而自杀身亡。母亲自杀的时候,他正好看见了,于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留下了阴影,这种阴影一直无法从他心中抹去。在他15岁的时候,弟弟也自杀了。亲人接连不断地死亡给了他一种错觉:“死亡才是人的最终去处。”于是他也尝试死亡,但是屡次得救。报恩寺的住持看他可怜,将他收容在寺中。但是他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用处,留在人间只能是痛苦,还不如一死了之。

一天,住持去看望他,见他神情萎靡,便对他说:“我不能救你,你要自救!你可以每日坐禅,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坐禅其实是没有用的。”

那人疑惑地问道:“既然没有用,那为什么还要坐禅呢?”

住持回答道:“就是因为没有用,所以才要坐禅呀!”

那人顿悟了:“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生存。”

死亡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死了就死了,不必恐惧,不必担心,只是把自己的事交给别人处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人应该为自己的事负责,而不是把自己的事交给别人!

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生存。尽管父母竭尽所能去为孩子铺平未来的道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他们能一路坦途,顺利成长,但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父母也只能陪伴孩子走一段路,不可能总是为他们遮风挡雨。

困境是每个人的人生必经之境,不管它的生存条件怎样,每个人迟早都会面对。生活的困境,心灵的困境。对于孩子,父母应加强其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之路笑对风风雨雨。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看出他的心理素质,也反映了他对待困难与挫折的理智程度和对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对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应该首先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起来。

随着社会家庭中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养成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会不知所措。因此,他们什么事都要依赖父母或老师,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那么,怎样才可以改变孩子的这种现状呢?作为父母,应尽量地让孩子自己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只要不是坏事,只要孩子能够做到,就让他们自己拿主意,自己去做,家长只做朋友似的参谋。

许多孩子是在周围的赞美的环境中长大的。即使孩子做了一件他应该做的事,周围的人(包括他们的父母)也总是赞不绝口;孩子犯了错误,很多父母宠爱孩子,不敢说个“不”字,千方百计地帮孩子寻找借口开脱。这就使得孩子会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变得任性,虚荣,常常因一些小事而大吵大闹。很难想像,这样的孩子能经受得住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与挫折。诚然,表扬、鼓励等都是很重要的教育措施,但不论什么样的措施,都应客观、公正。不过分宠爱孩子,去讨孩子的欢心,要善于让孩子去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让孩子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小就正视和解决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禅意父母

其实,每个孩子都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当他们遇到挫折困难时,会学习自己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这样孩子才会真正的成长。孩子不只是需要成人在方法上给予指点和帮助;他们更需要自己在挫折中学会面对,学会担当,让每一次挫折都能激发起他们的斗志,锻炼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尝试对自己的生活深人思考。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妨放开手,让孩子学习独自行走。我们站在远方,看孩子在风雨中成长。

教他敢于面对失败

释迦牟尼有个叫般特的徒弟,他生性愚钝,佛祖让500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可是般特仍然不开窍。佛祖把他叫到面前,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说:“你不要认为这首倡稀疏平常,你只要认真地学会这一首偈,就已经是不容易了!”于是般特翻来覆去地就学这一偈,终于领悟了其中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佛祖派他去给附近的女尼讲经说法。那些女尼早就听说这个愚笨的人了,所以心中都不服气,她们想:“这样的愚笨之人也会讲经说法?”虽然心里是这样想,但是她们表面上仍然用应有的礼遇对他。

般特惭愧而谦虚地对众僧尼说道:“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得一偈,现在给大家讲述,希望静听。”

接着便念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话音刚落,众女尼便哄笑:“居然只会一首启蒙偈,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还用你来讲解?”

般特不动声色,从容讲下去,说得头头是道,新意迭出。一首普通的偈,说出了无限深邃的佛理。众女尼听得如痴如醉,不仅感叹道:“一首启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到这种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对他肃然起敬。

般特只学了一偈,可他一丝不苟的精神体现于行动之中,于是一偈也得道了。孩子要想在事业和人生获得成功,必须要学会接受失败,感受痛苦,然后不断努力拼搏直至成功的最后来临。人生的每一个过程都不能回避。失败和痛苦感是构成最终成功和喜悦的最基本元素。正如中国人所言:“苦尽甘来。”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强的竞争力。因为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孩子只有能把挫折看成一种财富,深谙只有失败的磨砺会让自己更有能力去挑战自我,战胜逆境,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过样才能更具有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

挫折,简言之,就是遇到的困难或者失败。挫折就是这种困难或失败在心理上的感受。当然这种感觉是很痛苦的,因为它使你会失去成功,不能满足自己的索取。然而对不同的人而言,确切地说是对意志品质不同的人来说,挫折的意义极为不同。

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就会很容易被困难打垮,丧失信心,而一个坚强的人往往能在挫折中找到成功的途径。父母应时常告诫孩子: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因此他必须成为一个坚强不屈的人。要教育孩子必须学会坦然接受失败,否则无法养成持之以恒的性格。教他从一开始就学会忍受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勇敢地面对它。有的孩子面对困境选择逃避,越是这样,自卑心就会越加膨胀。为了给自己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找出正当的理由,他们往往会自我欣赏,贬低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或攻击勤奋的人。其实不必为自己找借口,犯错误甚至遭到失败都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考验一个孩子是否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他能否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保持一种积极主动和乐观的精神。有一句极富哲理的话是这样说的:“社会就像一面镜子,你怎样看待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就会如何回报你。”如果在挫折面前,孩子总是怨天尤人,长吁短叹,或者什么事都不能自主解决,等着他人的帮助,那么他的明天永远是灰暗的。

禅意父母

孩子要想很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要想在未来的社会生存和发展得更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才能够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的考验,在各种压力面前坚持自己的追求和信念。父母必须让孩子清楚: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事。美好的事物往往是与艰难困苦、挫折逆境相伴而来的。即便没有逆境,父母也应为孩子创造逆境,因为你的孩子无法在逆境中生存,也就意味着无法适应未来的竞争激烈的社会。学会在逆境中生存,还要求孩子有顽强的精神与乐观的态度。可以说,在任何人的成长道路上,都或多或少会有一段暗淡的岁月,面对严酷的现实,只有不屈不挠,才能迎来光明的时刻。才会让自己的人生焕发出灿烂的光辉。

教会孩子要勇敢

有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落魄,不得志,有人向他推荐了一位得道大师。

他找到大师。大师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

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

大师不答,只是把水倒人杯子,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

大师无语,又把杯子中的水倒人旁边的花瓶,这人悟然:“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

大师摇头,轻轻提起花瓶,把水倒人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溶入沙土,不见了。这人陷入了沉默与思索。

大师低身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

这个人对大师的话沉思良久,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处处像一个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无法改变!”

这人说完,眼睛紧盯着大师的眼睛,他现在急于得到大师的肯定。

“是这样。”大师拈须,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

说毕,大师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大师伏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刚才大师手指所触之地,他感到有一个凹处。他迷惑,他不知道这本来平整的石阶上的“小窝”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大师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你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的结果。”

此人于是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这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

大师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