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子禅方:好父母必读的90个禅意故事
5032700000010

第10章 无言教育(1)

有一次,临济禅师行脚来到翠峰山,便顺道去参访翠峰禅师。翠峰禅师一见临济禅师,就问道:“您从何处来?”

临济答道:“从黄檗禅师那里来。”

翠峰禅师听到黄檗禅师的名字,非常高兴,问道:“平常黄檗禅师怎样教导学生呢?”

临济答道:“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都不是真理,黄檗禅师是从来不用言语教导学生的。”

翠峰奇怪地问道:“什么都不言说,什么都不教导,那学生怎么参学呢?”

临济答道:“教导是有的,只是不同于一般言说,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打骂,若论教授,一个字也没有。”

翠峰说道:“能否举个例子?”

临济答道:“我是举不出例子的,因为那是足迹所不能到达的境地,如一箭射过西天。”

翠峰问道:“足迹不能到达,心念总可到达。”

临济说道:“如果一定要心念到达,那难免有所偏差。”

翠峰又问道:“如果完全封闭语言意念,我们怎么见道呢?”

临济答道:“当下见道!”

“当下见道”,无言的力量是不能言尽于表面的,父母的作风,行为,对孩子的态度常常是孩子行动的方向标;“当下见道”是孩子对父母的教育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认同。孩子也许会记不住父母的话语,但一生不会忘记父母的“笑貌”和行为习惯。

用行动去证明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刚好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地聆听,待钟声一停,召唤侍者问道:“早晨司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于是奕尚禅师就要侍者将这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司钟呢?”

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是打钟而已。”

奕尚禅师道:“不是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那是正心诚意的人才会发出的声音。”

沙弥想了想,说道:“报告禅师,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什么,只是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打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如如入定的禅心来司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又提醒道:“往后处理事务时,都要保持今天早上司钟的禅心。”

此后,这位沙弥做任何事,动任何念,一直记着刺度师和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着司钟的禅心,他就是后来的森田悟由禅师。

沙弥因用如如入定的禅心来司钟,所以钟声高贵而响亮。司钟如此,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道理。在奕尚禅师的提示下,以后他做任何事,动任何念,都一直保持着司钟的禅心。俗话说“有志没志,就看烧火扫地”。从一个人的做事态度上,就可以看到他的未来。

许多父母对于教育孩子总感觉头疼,不知从何下手,看了上则故事必定有所启发。其实,最好的教育莫过于从行动开始。人的性格形成源于儿童早期的行为习惯,而养成何种行为习惯则取决于家庭的养育方式。在家庭中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并采取持久和渐进的步骤加以强化,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伟人列宁的父母在列宁小时候,为了培养他良好习惯,就制定了几条不可动摇的规矩:一是每天晚间有一段安静的时辰,个人作个人的事情,绝不许破坏;二是任何人不得在桌上乱放书刊杂志和学习用品,看完(用)后必须放置在合适的地方,以保证桌面整齐和易于保持卫生。三是没做完功课不允许去干别的事。这个规定不是给列宁一个人定的,全家人都必须遵守。正是这样良好的家教,使少年列宁养成了尊重家庭成员,保持自制能力的习惯,发展成为能埋头苦干、能长时间集中注意聚精会神的品格,正是这些优良品格奠定了这位伟人一生事业的基础。因此,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十分重要,从细节开始,从小事做起,父母以身作则,带动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许多孩子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事情缺乏条理性,大部分孩子回家后都是把书包一扔,就先打开电视机看动画片,或者先到冰箱取东西吃,看过的书本报刊都是父母跟在身后收拾,很少自我管理,还有的写作时父母都要陪在身边。

大部分父母都是在职场工作,早晨的时间非常紧张,孩子如果养成自立行为,就能给父母减少很多困扰,不必再因为孩子的磨蹭而大伤脑筋。娇娇就是一个很听话的宝宝,她虽然只有三岁半,但已经是个很会料理自己的小家伙,早晨,闹钟一响,她就会迅速爬起来,自己穿好衣服,来到卫生间洗脸刷牙。然后,就跑到早已等在一边的爸爸妈妈身边,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锻炼身体。“爸爸妈妈早上好!”“娇娇早上好!”这是他们每天见面时必不可少的问候语。还是娇娇学走路时,常常摔跤,但爸爸妈妈无论是谁,都只是在旁边看着,笑着鼓励娇娇自己爬起来。“疼吗?”“疼!”娇娇眼泪一串串落在脸上。“那下次走路的时候要小心一些好吗?”“嗯!”“娇娇乖,娇娇是个最勇敢的孩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教育孩子要从小抓起,要用父母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带动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细节开始,从小事做起,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应自觉担当起家庭教育的重任,以平和的心态和崭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当好孩子的良师益友,精心呵护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乐园。

禅意父母

孩子的习惯是否良好对孩子的一生发展都很重要。要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早一点开始培养。有的父母很早就培养孩子识字、算术、绘画能力,却常忽视了好习惯的培养。孩子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家庭教育的一个重点是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习惯是经过多次重复而固定下来的动作,它具有很强的自动化倾向,所以一经养成,改变起来就很困难,尤其因孩子的自控能力差,要纠正坏习惯就更不容易了。

参与

洞山良价禅师在沩山灵佑禅师处参学时,曾请示沩山掸师:“老师,南阳慧忠国师的‘无情说法’公案,我不明白。有情说法,这是公认的,但无情怎么会说法呢?例如桌、椅、板凳怎么会说法呢?老师,能否请您方便指示一下?”

沩山禅师竖起拂尘说道:“这个你明白吗?”

洞山禅师诚实答道:“不明白!请老师慈悲指示。”

沩山禅师道:“我这张父母所生的嘴,绝不会告诉你个中的秘密。”

洞山禅师不以为然,说道:“佛法也有秘密吗?”

沩山禅师再把拂尘竖起道:“这就是秘密!”

洞山禅师道:“你如不肯告诉我此中的秘密,那我可以请问老师的同参道友!”

沩山禅师道:“在醴陵攸县的一座石窟中,有一位云岩道人,假如你能找到,他一定会告诉你!”

洞山禅师追问道:“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沩山禅师道:“这个人曾在我门下参学。”

洞山即刻问道:“他向您参学些什么?”

沩山禅师道:“他问我必须怎样断除烦恼才有效果?”

洞山禅师问:“你怎样回答他呢?”沩山禅师道:“我告诉他,你要能顺应老师的心意才行。”

洞山禅师又问:“他有没有顺从你的意思呢?”

沩山禅师回答说:“他非常顺从我的意思,他懂得无情怎样说法。你看!拂尘在说法了!”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参学是一个互证的过程,沩山禅师利用个案为洞山禅师说法,终于使他言下大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和除家庭之外的社会活动。要想让孩子在成长中感到快乐,不仅需要家长的正面教育,也需要家长的侧面配合。父母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同时,父母也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

魏妈妈一直记得和儿子共同完成飞机模型制作时所共享的那份得意心情。为了和儿子一起完成这个制作任务,她和儿子查阅了许多资料,画了无数张草图。“半年前我们正式开工动手,在经过若干次试验后,飞机终于完工,当时,我们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已经上中学的儿子紧紧拥抱住我!我的眼泪都流下来了!”

秦爸爸的女儿13岁,上小学4年级,特别喜欢体育运动,每年学校运动会都拿几个第一名回来,她的愿望就是长大能够考上体育学院。秦爸爸为了帮助女儿实现梦想,不论冬夏,都陪女儿一起坚持晨跑。

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希望孩子学会持之以恒的品质,掌握其他与工作相关的技能,父母也可以用自己的兴趣带动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树立榜样,带领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如何将某一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并按因果关系或优先原则来划分任务,从而开发孩子的想像力,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促进各种感官的协调配合等。

在活动过程中,家长应不断地赞扬和鼓励孩子,以增强他的耐心和耐力。不要因为自己不感兴趣或疲劳就泄孩子的气,要他们“今天就这样吧”,或者让他们干些别的有兴趣的事。孩子天性顽强,有弹性,在他们沮丧泄气之时,千万不要纵容他们,要给予他们鼓励并分析孩子坚持不下去的原因,协助孩子加以解决,尤其在孩子具有注意力不持久,缺乏动力等问题时更应该如此。要确保自己的爱好与孩子的兴趣相适应。不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确定孩子的喜好。所以,父母要多花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多了解孩子的个性,这样就能保证你和孩子在一起活动时不至于产生代沟,或者无法加入进去的情况,能够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

禅意父母

家长应该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分享孩子玩的乐趣,这可以增进亲子感情,满足孩子安全与爱的需要。当孩子在玩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家长应通过回答孩子的问题,给予他帮助,启发他模仿同伴,向他提问题引发他思考等方式进行引导。要注意的是,给予孩子的建议、提问、引导都要以孩子是否需要,是否愿意接受为准。因为玩对孩子自己来说具有开拓性和试验性,他们不需要也不愿让别人教他如何做。如果家长坚持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和答案,就会破坏了他们的学习进程。家长要做的只是充当伙伴、提供建议、支持鼓励他等。

期待与祝福

有一位精于医术的医生,因为每天要看着许多病人死去,因此非常惧怕死的阴影。听人说禅有助于克服这种心理,医生便找到南隐禅师,请求开示。

南隐禅师道:“禅不难学,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就应该好好对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禅!”医生似懂非懂。后来再去,每次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道:“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

医生非常不解:这种开示,怎能祛除怕死的心呢?因此,当他第四次参访时,就抱怨道:“有位云水僧曾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我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患者。这一点我很明白;但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

南隐禅师微笑着说道:“我对你太严格了。给你一个公案试试。”就要医生参“赵州无”的话头。

医生苦参这“无”字公案前后多年,终于自觉心地澄明,“无”已成了真理。医生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已经脱离了生死挂虑。

当医生叩见南隐样师禀报自己的修行时,禅师只对他微笑着说了一句话:“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禅不难学,既然身为一个医师,就应该好好对待病人,那就是禅!”医生从惧怕死,到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终于从“无”了悟,心地澄明,脱离生死挂虑。对孩子未来的惧怕,可以说是父母的一种病态心理,作为父母,无法不为孩子构想未来。可是有些父母在为孩子构想未来时,总是忧心忡忡,为他们的前途担忧,设想出各种各样不利的状况,并用这些未可知的虚假事实吓唬孩子,却很少为他们呈现成功的美景。这些消极的信息点点滴滴地储存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积少成多,逐渐形成挥之不去的阴影,造成孩子对未来的恐惧感以及丧失积极的竞争力。

父母美好的期待往往就是孩子成功的未来,同样,父母对孩子的担忧往往也会在生活中变成现实。这时因为,长久以来,孩子已经接受了父母的暗示,与父母同样地担忧。当孩子的眼里所看到的都是父母警告的陷阱时,阅历浅、经验少的他们一定会陷入深深的忧虑中,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沮丧不安。这不是父母所想看到的。如果佳茗的妈妈不是在高考前反复给他施加压力,告诉佳茗高考关系他今后的前途,如果他考不好,今后恐怕就再没机会上大学了,家里就不会再管他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而是告诉他高考也是验证学习成果的一部分,只要平心静气将自己的所学所知答好即可,答不好也没关系,毕竟考卷也有局限性,也许你会的偏偏就没考,而你不会的恰恰是考卷上的那几道题,这并不能说明你的所学所知就只有卷面那几十分,但也确实说明还有不足的地方需要补充,仅此而已。至于考大学,如果真的想继续学习,今年考不上,还有明年,明年考不上还有后年,总之,只要自己想学习,什么时候都可以,什么时候都不晚。那么佳茗就不会在进考场后怯场,更不会因为精神紧张而导致发挥失常。因此,“如果父母想为孩子指引道路就告诉他们正确的方向,如果父母想让孩子成长进步就祝福他们”。在父母祝福与期待的目光中,孩子的心中会充满勇气,自信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与祝福并不是一句空话,仅仅建立在对孩子未来的空想上,而是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的鼓励与支持,以及切实的指导。在父母慈爱目光的注视下,孩子们跨过一个又一个障碍,越过一个又一个危机,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他们逐渐走向成熟,稳定,并一点点独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朗、快乐、自信、健康地成长。比如,现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对孩子来说,它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如果父母因为怕网络的色情、暴力、游戏等给孩子带来坏影响时而限制孩子接近网络,就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总不能因为怕吃饭噎着就宁可饿死,况且,这种控制是无用的,也是无力的,不管父母作何感想,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电视手机一样,唯一的方法就是带领孩子一起在网络中学习,了解网络带给人们的利益与方便,同时,也要向孩子们讲明白,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也如此,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善恶准则,是非观念,培养坚强的自制力与意志力,用正确的人生观、娱乐观抵御来自网络的不良诱惑,将孩子的兴趣与注意力引向健康的方面。

禅意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