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和张亮同在一家公司工作,因为要策划一次会议,各执己见。一开始,大家还用商量的口气,都觉得自己的意见好,力图说服对方。到后来,就有点争论的意思了,谁也不肯让步,谁也说服不了谁,好像不证明自己的比对方的好,就不肯罢休。坐在旁边的刘荧荧,一直听他们争论,后来一看形势不妙,就凑过来说:“你们谁也不要讲,先听我说,我看你们吵来吵去,只是没弄清对方的意思。”接下来,刘荧荧分析了双方看法的优点和不足,李明和张亮也点头称是。分析完了之后,于是说:“我看这事好办,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要李明和张亮直接承认对方看法的合理性,似乎是做不到的,那样的话,总会觉得低人一等。通过刘荧荧的分析,能给双方心理上造成优势,大家会在心里想:“我有错,你的见解也不一定对。”这样容易接受对方了。因此,在我们为他人解围时,可以采用替人圆场的方式。
社交场景中的问答艺术
在生活和工作中,或许你会遇到一些人肆无忌惮地向你提问出各种问题,但有些问题又确实不便直接回答。此时,你可以故意玩一些词藻,使用一些虚虚实实的手法,打打马虎眼,使对方得不到准确结果,从而放弃那些令人难堪的提问。
1.模糊语言应对难题
人际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于回答的敏感问题,使你处于难堪的窘境。此时,你若运用模糊语言不失为应对敏感话题的一种良策。
模糊应对的妙用在于其答所不能答,在进退两难的窘境中得以进退自如。
南齐时,有个书法家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自己的书法逊于臣子。一天,萧道成提出与王僧虔比试书法。写毕,萧道成傲然问王僧虔说:“你评一评,咱俩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既不愿贬低自己,又不能得罪皇帝,略思片刻后说:“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萧道成听了这番语义不明确的模糊话,只好一笑了之。
模糊应对就是这样,它在应对刁难时,令人捉摸不透说者话说中的真正内涵。它总是给人似是而非,雾里看花的印象。同时由于模糊,使得语言具有伸缩性、变通性,当遇到在一定条件下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变不可能为可能,使不可容的问题变得相容和一致。
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一个常常愚弄他人而自得的人,名叫汤姆。这天早晨,他正在门口吃着面包,忽然看见杰克逊大爷骑着毛驴哼哼呀呀地走了过来。于是,他就喊道:“喂,吃块面包吧!”大爷连忙从驴背上跳下来,说:“谢谢您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汤姆一本正经地说:“我没问你呀,我问的是毛驴。”说完得意的一笑。
没想到以礼相待,却反遭了侮辱。杰克逊大爷先是愣了一下,然后他猛然地转过婶子,照准毛驴的脸上“啪、啪”就是两巴掌,骂道:“你这畜生,出门时我问你城里有没有朋友,你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没有朋友为什么人家会请你吃面包呢?”接着,“叭、叭”,杰克逊大爷对准驴屁股,又是两鞭子,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说谎。”说完,翻身上驴,扬长而去。
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来应对无理之人的。既然你以你和驴说话的假设来侮辱我,我就姑且承认你的假设,以同样的办法,借教训毛驴,来嘲弄你自己建立和毛驴的“朋友”关系,给你一顿教训。
3.用反问来回答问题
有时当别人问到自己不知道准确答案的问题时,可用幽默的语言反问句回答他,自己表示对自己所说的怀疑,并要求对方做出评判。当然这个答案要明显错误,甚至有些荒唐,以达到幽默的目的,也摆托了自己的困境。
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幼儿技能大赛,当时男主持人是着名相声演员冯巩。当女主持人问冯巩道:“你知道3个月的婴儿吃什么最好?”冯巩道:“该不会是馒头吧?”这一幽默的反问句,不仅使他顺利地度过了电视机前的尴尬,而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4.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是回答提问的一种回避战术。对方提出题问,希望我们做出明确的回答,我们却不愿意回答他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巧妙地转移话题,答非所问,让对方无法得到想要得到的答案。
日本影星中野良子来到上海,有人问她:“你准备什么时候结婚?”中野良子笑着说:“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度蜜月。”中野良子的婚期是个人隐私,中野良子自然不愿吐露。她虽然没有告诉婚期,却说结婚到中国度蜜月,既遮掩过去,又表现了她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5.避实就虚的学问
避实就虚,就是避开正面、攻击侧面,避敌之实,攻敌之虚。可采用偷换概念,模糊回答,以问代答等方法,使巧妙迂回的情境暗生。
1981年5月5日下午3点多,美国总统里根正由谢希德校长陪同,给正在上课的100多位复旦大学学生作即兴发言:“其实,我和你们学校有密切的关系。谢校长同我的夫人南希,都是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校友呢!”一句话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一位学生站起来用流畅的英语向里根总统提问:“您在大学读书时,是否想到有一天能成为美国总统?”
里根耸耸肩,显然对这问题没有准备,一时难以正面回答。只见他神态白若略一沉思,就接口答道:“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时,美国的大学生大约有l/4要失业,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到好莱坞当了演员,这是五十年前的事了。但是,今天我当上美国总统,我认为早年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
避实就虚是人们在回答处于被动时常用的一种战术。当形势对己方不利时,如果继续与对方在原来的话题上纠缠,将会更加被动。这时应逃避战场,重心转移,就可以使形势立即转化。
关注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社交场合,打动人心的最佳方式,是跟对方谈论其最感兴趣的、最珍爱的事物,即投其所好。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做生意,投其所好是最好的捷径。如果你这样做了,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王富强是广东一家民营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在创业之初,由于人们对私营企业的偏见,他们的发展遇到很大的困难,各种批文很难拿到,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他在邮件中说:
“在多次拜访国土局某局长失败后,我想再这样做,我将永远失败,在研究了人际关系并反复思考后,我想我应该找出对方喜欢的东西,来一个‘投其所好’。”
“一天,我又到局长那里拜访。这一次,我学会了观察,我有了新的发现——局长办公座位上方有一幅巨大合影。上面,局长同余秋雨先生坐在沙发上开心地笑着。于是我对他说:‘孙局,我一直想请余秋雨先生帮我签个名,但从未如愿,我听说,您跟余先生关系非常好,您怎么会跟他那么铁?’这一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孙局长的脸色马上变亮了。”
“这也没有什么了,我本人很喜欢文学,很多年前,余秋雨还没有成名前,我们就是朋友……”。
接着,王富强又“小心翼翼”、“轻描淡写”的向孙局长提出自己与王蒙先生有很深交情,超过他的预想,孙局长马上说:“有时间,你请他到深圳来,我来‘埋单’。”
关于这个话题,他们谈了足足两个小时,离开时,王富强带着已批过的申请报告和局长对他工作更多支持的承诺。
现在,孙局长早已离休了,但他们仍然是很好的朋友。
由此可见,投其所好,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常常可以把两个人的情感紧紧地连在一起,而且还能打破僵局,缩短交往距离。这是社交的良策,也是谈生意的秘诀。
美国纽约银行家杜威先生说道:“我仔细研究过有关人际关系的丛书,发现必须改变策略,我决定去找出这个人的兴趣,想办法激起他的热忱。”所以,如果你希望别人喜欢你,就要抓住其中的诀窍:了解对方的兴趣,针对他所喜欢的话题与他聊天。
查尔斯先生在纽约一家大银行供职。他奉命写一篇有关某公司的机密报告。他只知道有一家工业公司的董事长拥有他需要的资料。查尔斯便去拜访这位董事长。当他走进办公室时,一位女秘书从另一扇门中探出头来对董事长说,今天没有什么邮票。“我替儿子收集邮票。”董事长对查尔斯解释。那次谈话没有结果,董事长不愿意提供任何资料。查尔斯回来后感到十分沮丧。然而幸运的是,他记住了那位女秘书和董事长所说的话。第二天他又去了。让人传话进去说,他要送给董事长的儿子一些邮票。董事长高兴极了,用查尔斯的原话说:“即使竞选国会委员也没有这样热诚!他紧握我的手,满脸笑容。‘噢,乔治!他一定喜欢这张。瞧这张,乔治准把它当做无价之宝!’董事长连连赞叹,一面抚弄着那些邮票。整整一个小时,我们谈论着邮票。奇迹出现了:没等我提醒他,他就把我需要的资料全都告诉了我。不仅如此,他还打电话找人来,把一些事实、数据、报告、信件全部提供给我。出门我便想起一句一个新闻记者常说的话:此行大有收获!”查尔斯满载而归。他并没有发现什么新的真理,远在耶稣出生的一百年前,着名的老罗马诗人西拉斯就已说过:“你对别人感兴趣,是在别人对你感兴趣的时候。”
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或物,是在无形中给对方一个赞美和肯定,会使你获得好感,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古人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只要抓住了对方的兴趣,投其所好,不仅不会“半句多”,而且会千句万句也嫌少,越谈越投机,越谈越相好。所以说,说话办事的诀窍就是:谈论他人最感兴趣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你不妨找到他的兴趣点,积极主动地为他人送上“一顿美味大餐”,这样你就能达成所愿。
合理的称呼可以让沟通显得更自然
称呼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因此,在人际沟通中,历来重视称呼问题。
每个人对称呼是否恰当非常在意和敏感。尤其是初次交往,称呼往往影响交往的效果。正确恰当的称呼,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体现了彼此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自身教养和素质。
美国某公司有个门卫,对本职工作干久了,生出厌倦和不满的情绪,表现不如刚到岗位时那般认真负责,满腔热忱,而是一味地应付,懈怠,甚至得过且过。不久,公司上级部门派来一位新经理,这个懒散的门卫突然变得勤快、积极,还主动和人打招呼,一如从前上岗时般精神焕发。员工们为他判若两人大惑不解,不知道他怎么会变化如此神速。后来打听到新经理没花一分钱作奖励,只是把门卫的称谓改成“防卫工程师”。
可见,称呼他人为一门极为重要的事情。一个热情、友好而得体的称呼,能似妙言入耳,如春风拂面,使对方顿生亲切、温馨之感。若称呼得不妥当则很容易让他人产生反感。
有一位陈先生一次出差广州,他和朋友到一家餐厅吃饭,因为习惯,他随口喊道:“小妹,给我们拿点纸巾。”让他没想到的是,不仅服务员迟迟不动,周围所有的人都以不屑的眼光看着他,陈先生以为她没有听见,又高声叫了一下,谁知这位服务员干脆走开,再也不搭理他了。后来,在朋友的解释下,他才得知“小妹”这个称呼在广州很敏感,特别是对一些外地打工的女孩来说,是一种鄙视和瞧不起的称呼,也难怪陈先生称呼人家“小妹”受到了冷遇。
称呼他人为一门极为重要的艺术,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给交际带来障碍,妨碍交际的正常进行。所以,选择称呼要合乎常规,要照顾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入乡随俗。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合乎常规。
1、职务性称呼: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
有三种情况:称职务、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在职务前加上姓名(适用于极其正式的场合)
2、职称性称呼: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称职称时可以只称职称、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在职称前加上姓名(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3、行业性称呼:在工作中,有时可按行业进行称呼。
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的人,可直接称呼对方的职业,如(老师、医生、会计、律师等),也可以在职业前加上姓氏、姓名。
4、性别性称呼:对于从事商界、服务性行业的人,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小姐”、“女士”或“先生”,“小姐”是称未婚女性,“女士”是称已婚女性。
5、姓名性称呼: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
有三种情况:可以直呼其名;只呼其姓,要在姓前加上“老、大、小”等前缀;只称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同性之间,尤其是上司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在亲友、同学、邻里之间,也可使用这种称呼。
慎选话题,避开谈话的“雷区”
社交活动中,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考虑一下你要说的话是否合适,不要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否则会祸从口出。
早上,领导刚一进办公室,小李就发现领导的头发特别乌黑发亮。他想存心拍拍领导的马屁,就赞美道:“啊呀,主任今天用了什么法宝?头发特别亮,人也很精神,像换了个人似的。”领导有些尴尬,哈哈两句就走了。过了一会,同事告诉小李,领导戴了假发套。下午,小李到外面办事,回到单位,见一个很成熟的男人来找他们办公室里最漂亮的小王,他想这个人那么大年纪了,肯定是她父亲,就帮着端椅子招呼。男人走后,他对小王说:“你爸虽然年龄大了,风度还挺好,难怪你这个女儿这么漂亮。”小王脸红了:“那是我男朋友。”晚上,小李陪妻子去医院探望住院的丈母娘,拎了些水果,问寒问暖,丈母娘很高兴。一会儿,丈母娘让他们早点回家,明天还要起早上班。小李想多陪会儿老人,脱口而出:“上周带儿子去动物园看猴子都不止这么一会儿呢。”把老人气得血压上升,他还未知觉。
与人交谈时,口无遮拦,很容易说错话,一旦说漏了嘴,再想要补救是很难的。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实际上,在和人交流的时候,同样要做到“三思而后说”,嘴上要有个把门的,想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否则,若因言行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那是最不合算的事。所以,在与人交谈时,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尽量避开谈话的“雷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1.不说揭别人短的话
某公司年底进行年度业绩测评,王楠的成绩不太好,比较郁闷。此时老李走过来直截了当地说:“你难过什么啊,你的业绩本来就不好,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不错了。别想了,明天再好好干!”
王楠本来就郁闷,听到老李的话,心里更别扭了。这样的说话,不仅没有收到效果,反而还刺痛了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