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早期教育成就一生
5029600000006

第6章 家庭教育不幼儿园教育更重要(1)

过去,在狭隘的教育思想影响下,我们误以为幼儿教育即是幼儿园教育,误以为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可以脱离家长而独立完成。因此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幼儿园之外的家庭环境。事实上,3~7岁的孩子正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认识世界、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最好的环境就是家庭,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的活跃气氛最有助于孩子各方面潜能的提升。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共性”教育,更应该为孩子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弥补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不到的东西。

NO.1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有个人习惯在每天上班之前,先到镇上的酒馆喝点酒。

这一天,天正下着大雪,他穿好棉袄,戴上手套,和往常一样吹着口哨向酒馆走去。没走多远,他就觉得后面有人跟着他。回头一看,原来竟是自己年幼的儿子。

孩子踩着父亲留在雪地上的脚印,边跑着边兴奋地喊:“爸爸,你看,我正在踩你的脚印呢!”

儿子的话令他心头一顿,他想:“如果我去了酒馆,儿子踏着我的脚印,以后他也会去酒馆的。”从此以后,这位父亲再也不光顾酒馆了。

孩子一出生,最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家庭,最先感受到的温馨是父母的关爱,最先受到影响的是父母的一举一动。平常人们所说的生性,也就是所谓的先天性,其实就是这些最早对孩子有着深刻影响力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母的行为、习惯、品质、素养,在孩子有了最初的感觉时,就开始影响并教育着孩子,在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印痕。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把自己当作老师,为人父母的都真真切切地是在履行着自己成为孩子的老师的职能。

父母每天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时刻对孩子产生着影响。换句话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在无意识地模仿着父母的种种行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着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6岁的林乐乐很顽皮,不爱学习,不爱读书,只喜欢看电视,父母对此很无奈。有位朋友提醒他们,父母的榜样作用是很大的,要想让孩子改变,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乐乐的父母想想有道理,为了乐乐的未来着想,他们决定从自己做起,用行动改变孩子的坏习惯。

从此,每天吃晚饭后,父母就都坐在客厅里看书,不再看电视了。乐乐开始时不理会父母,自己吵着去看电视,父母也不干涉他,就让他自己看。乐乐一个人看着没意思,就央求爸妈一起看,两人就是不肯去看,乐乐只好自己看。两三天后,乐乐开始感到无聊了,爸爸妈妈都在看书,也不理他,没趣!又过了两天,乐乐就对爸爸妈妈看的书感到好奇了,开始注意爸妈在看什么书?怎么那么好看?连平时最喜欢的节目都不看了?!又过了几天,乐乐看一会儿电视,回头看看父母还在看书,就关掉了电视,也回房拿出他的图画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了。父母对乐乐的行为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也真正体会到了做模范父母的乐趣。

3~7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喜欢模仿大人行为举止的年龄。因此,家长要想家庭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就既要注意娓娓动听的“言传”,更要注意品行端正的“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先做到;不需要孩子做的,家长也不该去做。“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孩子和家长的接触是最多的,而孩子日后的学习以及为人处事,也往往都是从模仿家长开始的。因此,家长平时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之中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

没有哪位父母可以说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你真笨!”“你简直是个废物!”“闭嘴,我说不行就不行!”等等,有的甚至都成了家长的口头语。究其原因,不尊重孩子,自制力差,缺乏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是这些父母的致命弱点。显而易见,父母这些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很严重的。

事实上,父母的言行教育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父母不仅要注重在谈话、教导孩子时以身作则,更要注重平常的言行,潜移默化地用自己的良好言行熏陶孩子。在影片《美丽的大脚》结束时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孩子对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老师说:“我奶奶不会死……因为我妈说我奶奶是老不死的。”妈妈的一句话,在孩子的心里就深深地扎了根,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

5岁的代旭然活泼可爱,在幼儿园里从来没打过其他小朋友,也非常懂礼貌。有一天,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孩在做游戏中和旭然发生了矛盾,把小旭然的脸抓破了,老师批评了小男孩,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第二天,小旭然为了抢玩具跟这个小男孩又发生了争执,结果她就用牙咬这个小男孩的手。老师觉得很奇怪,问旭然为什么咬人。小旭然回答说,是妈妈教她的,妈妈说她没用,脸被别人抓破,你不会也抓他吗?如果打不过,就用牙咬!老师听了非常震惊。

这说明,家庭成员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其实,无论是什么教育,教育人(即教育者)都要在教育他人时,都要首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以为只凭一个口,随便说个道理,孩子就会相信。

美国《时代周刊》调查有犯罪记录的人时提到一个问题:“小时候,母亲做的哪件事情对你一生影响最大?”有一个罪犯说道:“有一次,母亲端来一盘苹果,其中苹果有大有小,有青有红。弟弟抢着说要大的,但遭到母亲批评。其实我也想要大的,但这样说会挨批评,就反着说。结果母亲很高兴,把大苹果奖励给我。那件事情给我印象:要想得到最多,就得说假话。”

从这件事也我们看到:做父母的语言上也许没有要求孩子说假话,但父母的行为或者说心理暗示在不自觉地引导孩子说假话。试想一下,家长如果不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又如何能要求孩子做到言行一致呢?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如果你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就应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孩子。

在中央电视台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母亲给病榻上的老母亲洗脚,洗完脚后,这位年轻的妈妈正要休息的时候,她的孩子,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却给这位年轻的妈妈也端来了一盆水。尽管孩子走得摇摇摆摆,但这位年轻的妈妈还是非常感动。当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说到“妈妈,洗脚”时,年轻妈妈的眼睛湿润了。这位妈妈就是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教育了孩子。

有人认为,3~7岁的孩子正处于“图谱时代”,即他们把外界的行为模式都看成一些图谱,印入大脑,并照着这些图谱学习各种行为。这就要求父母要为人师表,言正身端。比如,父母要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那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就要注意不说坏话,不吐露污秽的语言。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严于律已,做出榜样。如果父母整天不是打扑克、打麻将,就是爱打扮或多嘴多舌,那又怎能去教育好孩子呢?

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些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互相谩骂,或做出种种粗野的行为。孩子面对着这一幕幕粗俗而又污浊的“图谱”,心灵和行为又怎能不偏离良好的道德规范呢?孩子从出世到成年的若干年中,父母在各方面都要为孩子提供大量的行为图谱。父母只有身端,才有可能提供各种有良好教育的行为图谱,并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种影响,也许一时尚看不出,但日久天长,却有“滴水穿石”的功力。

托尔斯泰曾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孩子才可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孩子才可能在面对挫折不断进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因此,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就得首先从自我做起,自律、自尊、自重、自爱,不断提高为人父母的本领和素质,有远见,识时务,严以律已,身体力行,努力提高自己的言行,成为孩子学习的楷模。

NO.2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

有人曾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作了一个抽样的专题调查。问题是: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家?孩子天真无邪,实话实说,他们最喜欢的是“活泼,欢乐,幽默的家;求知,好学,文明的家;文明,民主,平等的家;整齐,卫生,清洁的家。”而排在首位的是和睦、团结、友爱的家。他们最喜欢爸爸、妈妈亲亲热热,和和气气,全家老小和睦相处,家里充满温馨、充满歌声、充满生机、充满欢乐。孩子们的意见值得注意,尤其值得我们的家长们重视和深思。

刚出生的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的心灵洁白无瑕、天真纯朴。父母为他创造什么样的环境,怎样教育他,都如同在这张纸上画图画。也就是说,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被造就成什么样的人。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是一个人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也是文化和社会的缩影。社会的、文化的要求,都是通过家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打上深深烙印的。无数事实证明,家庭这个成长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3岁半的赵小雅从第一天上幼儿园开始,就不哭不闹的。刚开始,老师以为这孩子很乖,很听话,从来都不哭、不闹、不笑也不吵。可是老师发现,小雅每天一进教室就呆呆地自己坐在一边,一动也不动,任何人跟她说话她都不搭理。老师问她话时,小雅也不回答。

于是,老师就问小雅的妈妈,并把小雅在幼儿园的情况告诉她。从妈妈的口中得知,孩子在上幼儿园前基本都是不出家门的,所接触的人就只有父母和奶奶。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平时小雅就只能由奶奶带着。可奶奶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说当地话,而且平时奶奶也总会拿很多的玩具让小雅一个人玩,然后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不理会她。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自闭”。

家庭,不仅塑造着孩子的行为、举止和心灵,还塑造着孩子的人格。主要是在家庭中,孩子的心灵开始敞开,习惯开始形成,理性开始觉醒,善良或邪恶的人格开始初具雏形。家长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着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独特的人格特征。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

如何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呢?

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二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瑞士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的“建构论”,认为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是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人、事、物)发生相互作用下慢慢建构起来的。由此可见,家庭环境的优劣不仅影响孩子的发展方面,甚至会决定孩子的一生。我们说,家庭的奥秘全在“潜移默化”上,即是说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因此,建立一个充满和谐、温暖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理想的家庭环境应该是这样的:宽容、民主、亲和,孩子和父母一起游戏或讨论问题,可以平等地交换想法。这种积极的交流关系,能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孩子的语言方式、行为方式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创造型家庭的父母有如下特征:

尊重自己的孩子,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

让孩子独立地、积极地生活;

与孩子没有过于强烈的感情联系,孩子很少有依赖和害怕被抛弃的心理特点;

父母常常是孩子的行为模范;

父母对艺术充满兴趣;

父母常常有独立的职业和广泛的兴趣。

为了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父母除了要尽力营造适合创造力发展的良好家庭环境,还有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养方式,比如: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积极的创造态度,以成为孩子效法的楷模;

对规定和限制做出解释,允许孩子参与;

适时地表达孩子的愿望,并合理运用奖惩手段;

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刺激材料,尽量与孩子一起从事学业和游戏活动。

另外,家长还要学会尊重孩子,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对孩子感兴趣,专心听孩子讲的每一件事情,让孩子感到和家长在一起很甜蜜、很平等,与家长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当家长有错误时,也要勇于承认,这对孩子会产生正面效应。当孩子感到家长是可信赖的朋友时,他也会把心里的秘密告诉家长。

重视孩子的生活空间

每个家庭对孩子物质环境的创设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创设适度的物质环境,对孩子的智能开发很有益处。如果可能,不妨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天地。这个小居室或小角落的布局以及家具的设计、摆设必须充分考虑和体现孩子的特点,小床、桌子、玩具柜等,都可以按照孩子的性别、性格和爱好,涂上适当的色彩,让整个空间的色调在变化中求统一,活泼中求和谐。同时,还要让孩子参与到创造这种环境的过程中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父母的尊重和承认。

当然,父母也应该充分发挥这些环境的作用,把作为孩子生活环境的物质条件转化为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精神因素。比如在孩子的房间放一些书,引导孩子看书;或者鼓励孩子摆弄各种东西,把东西拿来当玩具。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看、摸等,就可能对各种事物获得更具体更清晰的认识。

杨艺池妈妈为了给3岁半的小艺池创设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专门将家里的大房间布置成了书房,而小艺池也在书房中渐渐长大。艺池妈妈为小艺池买了很多书,比如漫画《父与子》、《米老鼠和唐老鸭》、《聪明的一休》等。艺池妈妈认为,无论穷富,书总归是家庭的最好装饰。当然她也认为,书房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书籍也是一种玩具。

艺池喜欢的玩具很多,与其他小女孩一样,布娃娃总归是心爱的宝贝。但小艺池也有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喜欢书籍。她最喜欢的大部头的书籍,经常从书柜里搬出她的大部头书籍,一屁股坐在地上,胡乱地又认真地翻阅,有时候居然还念念有词,叫人忍俊不禁。后来艺池妈妈发现,许多的字,就这样在孩子的不断翻阅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

可见,只要孩子爱护东西,玩好以后物归原处,家长完全可以让孩子在自己的环境中“物尽其用”,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生活环境的丰富和美好。

家庭对孩子的态度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