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早期教育成就一生
5029600000028

第28章 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4)

比如,家里亲友来聚会之前,先跟孩子讲清楚,不许“人来疯”,否则就要惩罚;如果表现要,则会给予奖励。而且还要提出具体的惩罚或奖励措施:如果犯了“人来疯”,下次到别的亲友家聚会不带他去,或者取消某项外出游玩的计划;如果孩子听家长的警告,果然没闹“人来疯”,那就答应孩子一项正当的要求。关键是家长说了话要算数,不论该惩罚,还是该奖励,都要认真兑现。

5岁的吕言平时在父母眼中是个听话的孩子,可春节期间家里一有客人来访,言言就变得异常活跃、顽皮,上蹿下跳,大喊大叫,还不断地展示自己的“拳脚功夫”。父母实在看不下去,把言言拉到一边狠狠地训一顿,弄得大家都很尴尬。可下次家中来客人时,言言的表现依然故我。

言言有一个爱好,就是非常喜欢看动物,家长几乎每一两周都会带他去动物园或海洋馆玩一趟。妈妈后来就想出一个办法,和言言商量:如果下次有客人来言言还是这样,那就取消一次去动物园或海洋馆的计划;如果言言表现好,那就增加一次。

开始言言并没当真,一次一个邻居来串门时,言言又“人来疯”了,妈妈当时就警告他:这周末的海洋馆计划取消。言言听了妈妈的话,很快就安静下来了。到了周末,言言嚷嚷着要去海洋馆,妈妈就以言言上次家里来客人表现不佳为由,拒绝带他去。虽然言言大闹了一通,妈妈还是没有带他去。

从那以后,家里再来客人时,妈妈就会提前警告言言,而言言的“人来疯”表现也逐渐控制住了。

其实,家里来客人时,或者带孩子外出时,家长也可以趁机给孩子讲讲“文明待客”,考考孩子“你知道客人来了为什么要倒茶吗?”“请你帮我摆好桌子,想想让客人坐在哪里?”客人来了还可以让孩子端上水果,或拿条擦手巾。这样一来,家长既增加了一个小帮手,又不致使孩子闲着没事,瞎捣乱。同时还教孩子学会了如何礼貌待客。时间长了,孩子就会知道有客人来时自己该怎么做了。所以,家长不要一见到孩子“人来疯”就烦得不得了。只要注意教育和引导,孩子一定会变得懂事、有礼貌的。

NO.7帮孩子掌握拒绝的艺术

3岁半的吴悦酷爱小熊维尼,她拿着妈妈新买的《小熊维尼画册》在院子里讲给同班的圆圆听。听着听着,圆圆就坐不住了,伸手想抢悦悦的书。悦悦不给,用双手把书护在胸前。圆圆凭借自己“人高马大、力大无比”,把悦悦推倒在地,一把抢走书,由于用力过猛,书被撕坏了,悦悦大哭不止……

4岁的冯辛亮正津津有味地指挥着自己的玩具过山车,这时辉辉凑过来了,抓起车就往地上开。亮亮一把夺过自己的车,大声说:“那不是在地上开的,它有轨道!”随后,抱起自己的东西撒腿就跑,辉辉则穷追不舍。结果,两人一前一后相继摔倒,哭声此起彼伏……

5岁的杨洋穿好衣服准备跟妈妈到游乐场玩,邻居家的小雨却一脚踏进了洋洋家,摆弄起了洋洋的玩具。丽丽迫不及待地推小雨出门:“你快走吧,我们要出去玩了!”惹得小雨两眼泪汪汪……

现在经常有家长说:“现在的孩子大都自私,自己的东西护得紧紧的,别人的东西也要归为己有,不能吃一点亏……”这话不免有些言过其实。对于尚且年幼的孩子,他们还缺乏必要的意识,不过是因为喜欢就想占有而已。至于其他的概念,在孩子的头脑中几乎是零。

大多数家长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要在群体中生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必须与他人共同分享许多权利,不能独占。分享是在社会中与人交往、建立友谊的基本规则。如果孩子将来长大太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得不到尊重,得不到信任,更得不到友谊和支持,得不到他人给予的成长动力。这样,孩子就缺乏成就感,与身边的人不能和平相处。因此,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养成慷慨大方的美德。

这种要求是没错的。然而,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即使成年人,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所有东西都共享出去,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更何况孩子。而且,慷慨多半是在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有的行为。成人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忽略孩子的感受,甚至逼着孩子把他梦寐以求才得到的东西拿出来和其他孩子共享。其实,和成人一样,孩子也有拒绝的权利,也可能遭受他人严厉的拒绝。家长所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平和地、友好地、委婉地、商量地拒绝同伴的要求;同时泰然自若地接受他人的拒绝。这不仅让他们逐渐学会保护自己,也能帮助他们平等地与他人交往,让他们受益终身。

如何帮助孩子掌握拒绝的艺术呢?

巧妙地激励孩子

孩子大多在2岁半以后就能体会到有玩伴的乐趣了。到了4岁左右,尤其喜欢和小朋友玩合作性游戏。一旦找不到玩伴,一些孩子就会感到无聊、失落,觉得没有小朋友,一个人玩很孤单。但是,即便是跟自己最“要好”的伙伴,孩子们也不希望时时彼此交融,而是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4岁的于阳和3岁半的郭依依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小伙伴,但是两人玩做饭的游戏时却会不停地发生争执。原因是阳阳想用树叶当菜,用雪当盐,而依依常常往阳阳锅里抓一把土当盐使。这样的举动经常使两个伙伴的关系突然恶化。于是,在他们拉开“战事”之前,阳阳妈就对阳阳小声说:“你反复说不跟依依玩了,可她就是不离开你,你要想办法让依依自己也做一个菜,做好了俩人比一比,看谁的味道好,这样她就不会随意往你的锅里放东西了。”

这个方法果然灵验,因为孩子的好胜心都是最强的,都想争第一。在妈妈在帮助下,阳阳就让依依自己也做一个菜,然后和自己比比。依依在阳阳的建议下,果然自己去做菜了,不再给阳阳捣乱了。阳阳拒绝依依的目的达到了,而两个孩子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俩人把自己的美食作品描述得几近完美。

要让孩子学会拒绝别人,有时候直接拒绝往往会引起矛盾。而换个方式,像故事中阳阳妈妈教阳阳的方法,不仅能让孩子达到了拒绝的目的,还能强化两个孩子的友谊。

让孩子学会体验他人的感觉

孩子有时候虽然任性、自我一点,但是本质却是单纯、善良的。当他了解到自己的一句话、一个举动给小伙伴带来不愉快时,心里也会感到不是滋味。家长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解释清楚,他的言行在对方内心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前文中的杨洋妈妈,在去游乐场的路上就问杨洋:“如果你去小雨家,高兴地玩她的玩具,这时她让你走,还往外推你,你高兴吗?”“不高兴。”“如果她说想早点去,能早点回来,等她回来一定和你玩,还有一些你没玩过的新玩具给你,你会怎么说?”“那我就说,好吧,你可一定得早点回来。”“你刚才那样对小雨好吗?”“不好,我要是让她下午来家里玩就好了。”

当孩子体验到了他人的感受时,孩子也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让对方高高兴兴地接受自己的决定,轻而易举地达到拒绝的目的。

商量也是一种交往技巧

拒绝别人有时要和对方反复地“磨嘴皮子”,直到对方认可。

前文中的冯辛亮小朋友,不想把过山车给辉辉玩,抱着车跑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与其如此,不如找一个理由,和辉辉商量,让他心平气和地接受。比如可以对小朋友说:“来,咱们先比比个儿吧。我比你高好多,你太小了,还玩不了这么大的车,太危险了,碰着你准得流血。等你长大了,我再教你玩,好吗?”遇到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孩子,也可以这样说:“我的车快没电了,我先玩一会儿,明天换了电池给你玩行吗?”

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很快,只要这个“岔”打过去,就不一定记得明天了。用这样商量的口吻拒绝小伙伴的要求,不仅能守住了自己喜欢的玩具,还能避免一场争吵。

泰然面对他人的拒绝

即便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也应该在孩子头脑中强化一个概念——别人的东西不属于我们,只有在人家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享用一会儿。

3岁的宋贝贝总是觉得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拿不到手就哭,要不就让爸爸妈妈去跟小朋友要。父母当然不能代劳,于是贝贝就大发脾气,哭闹不休。父母采取冷处理,等贝贝平静之后再跟她讲道理。

等贝贝哭闹够了,妈妈就告诉她,每个孩子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人家的东西贝贝没有,贝贝有的别人也可能没有。但如果贝贝能和小朋友换着玩,一件玩具就能换来很多种,孩子们都能玩到自己没有的东西。后来贝贝接受了这种方法,每每如愿,偶尔碰了“钉子”,贝贝也能一脸的无所谓,一会儿又能发现新的目标。因为她已经尝到了“交换”的甜头,你不跟我交换,我还可以找别人交换呢!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有要拒绝别人的时候,也有被别人拒绝的时候。为了不影响孩子日后的正常交往关系,家长应尽早引导孩子学会恰当地拒绝他人,也帮助孩子接受他人的拒绝。这不仅是自我保护必须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将来采取更恰当方式与他人交流需要掌握的一种处事技巧。因为,一个不会拒绝别人的人,很容易被他人左右,成为人云亦云、缺乏自己主张的人,有时甚至还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NO.8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

王梓琴是个5岁的小女孩,吃饭却还要爸爸妈妈喂,做什么事也都慢悠悠的。爸爸妈妈为此很着急,经常唠叨着让女儿自己做事,都没什么效果。

后来,爸爸的哥哥和嫂子到外地打工了,梓琴的爸爸就把哥嫂的儿子明明带回了家。两个小孩在一起后,吃饭时你追我赶,很快就把饭吃完,根本就用不着家长再来喂。

在搭积木这类益智玩具上,爸爸采取奖励的办法,谁先完成了规定的形状,便对谁进行奖励。梓琴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慢悠悠的了,而是非常积极地开动脑筋,就把积木搭得又快又好。

在与琴琴的相处中,明明也把小男孩果敢和睿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琴琴则做事心细、认真,两人性格正好形成互补。通过竞争,两人都不甘示弱,得到的奖励也总是交替上升。

竞争,是孩子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的竞争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最初的竞争性语言便是“我,是我的”、“我的最大”等等。成长到3岁以后,竞争意识会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和他人参照,不断地更改“参照系数”——评判标准,不断地用比较来评价别人和自己。孩子的竞争有时显得赤裸裸的,甚至有点“残酷”,但是这个年纪的竞争是本能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孩子也可以在竞争当中受益匪浅,比如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学会与他人交往相处,因为竞争也是人类交流的一种方式;学会面对压力;学会自信;学会应付失败和成功;学会自我展现;等等。

面对孩子的竞争行为,家长的态度也很重要。如果经常鼓励孩子之间进行良性竞争,可以促进幼儿自尊的形成及成就动机,并培养孩子勇敢、不服输的个性;但反过来说,如果家长经常教导孩子,一定要考100分、争第一,凡事不能让着别人,反而会使幼儿流于恶性竞争的不良习惯之中。让孩子积极参与竞争是对的,但不应该把“第一”当成竞争的唯一目的,而更应该注重孩子在参与过程中培养的良好品质,如遇事冷静、沉着、性格开朗等。这些个性品质比“第一”重要得多。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就要让孩子明白,只有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优秀品质来作为竞争的手段,才能成为竞争的强者。还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竞争,培养孩子的正常心、平常心,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有信心、有毅力,学会竞争、适应竞争,在竞争中生存。

通过比赛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

为了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赛游戏,使孩子在这些游戏中能激发出一定要胜过家长的进取心。

竞赛游戏的项目可以多种多样,如比比看谁吃饭吃得快,比比看谁衣服穿得快,比比看谁刷牙刷得快,比比看谁洗脸洗得快,等等。总之,日常生活中可以有很多项目让孩子参与到竞争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