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哈佛听到的12堂幸福课
5029000000002

第2章 成功课——成功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1)

如果你只关心你的短处,时刻想着你的失败,那么人生给你的也绝不会是成功的醇酒。

——富兰克林·罗斯福

要成功,但更要幸福

如果一个人心里只想着成功,而忽略了身边的快乐与幸福,往往会欲速则不达。快乐是活着,郁闷也是活着,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开心快乐地活着呢?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成功、追求成功,并理所当然地认为成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成功是什么呢?成功是指你实现了既定的目标,你的某种愿望实现了,你把事情办成了。成功更多是从结果来定义的,比如你想挣钱发财,结果你的投资得到了回报,你挣钱的目标实现了,或者你的目标是发表论文,经过努力,你的论文发表了。成功是指你的努力有所回报,你的投入产生了效益。你名利双收,比没成功的人更有运气。

幸福又是什么呢?幸福是一种身体和心理的快乐感受,更多是从状态来定义的。幸福是你与心上人一起散步的时刻,是你逃避了城市的汽车流尽情地呼吸着山林里的新鲜空气,是你在海边晒太阳的时光,是睡梦中的微笑,是全身心投入地看电影……幸福是放松的身心感受,是一种安逸的经验。

本·泰勒·沙哈尔博士被哈佛学子誉为“最受欢迎讲师”和“幸福第一人”。16岁那年,出生并成长于以色列的沙哈尔一举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这次经历让他对幸福的理解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赛前长达5年的艰苦训练中,空虚感始终如影随行,他虽然经常为此闷闷不乐但仍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可以为自己带来充实感与幸福感。果然,达成心愿后的他欣喜若狂,和亲朋好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可是到了后来,沙哈尔回忆道:“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突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且不能感到幸福,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幸福的感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非但没有找回快乐,内心的空虚感反而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成功,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他58岁那年写了一本名叫《幸福论》的书,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他有舒适的住房,美丽的妻子,还有可爱的儿女。清早,在妻儿们还在酣睡时,他已早早起身赶到办公室去了。在那里,他的职责是显示一个大经理的风度才干;他下颚紧绷,说话干脆果断,旨在给除公务员以外的每一个人留下一副精明强干、谨慎持重的印象。他口授信函,和各色要人通话联系,研究市场行情,然后和那些正在或打算与他交易的人共进午餐。同样的事情整个下午又继续进行。然后他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正赶上换好衣装去赴晚宴。餐桌上,他和另一些疲惫不堪的男子们还得在女宾面前装作快活高兴的样子,而这些女宾们却还无从感受此等疲倦呢。难以预计要过几个小时,这个可怜的人才能逃脱这种场面。直到一切统统结束,他才进入梦乡,在几个小时里绷紧的神经得以松弛一下。”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尼尔·卡尼曼说: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认为高收入等于快乐,但事实上,虽然高收入的人对生活会比较满足,但他们也因此更容易紧张,有着很多的压力和烦恼。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过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标时,才发现所期望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突然之间,幸福的美梦破灭了,一下子陷入到了“现在怎么办”的深谷之中。

在我们周围,很多人都会将“成功”定义为幸福。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就是这样的: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予奖励;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别人优异的成绩,辉煌的业绩,升迁的地位、大量的财富。这真的是幸福吗?当然不是。不可否认,一个人达成目标后的解脱,能让我们体验到真实的快乐,但是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一种假象罢了。

虽然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们依然我行我素地去拼命追求一些外在的成功,甚至为了成功而日夜操劳不止,以致于忽略了身边的风景,忘记了当下的幸福。可是,当获得事业的成功后,开始回忆往事时又懊悔不已,觉得不应该一心为了成功而怠慢了幸福。

一位少年梦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所以他一有空闲就疯狂地练琴,练到茶饭不思、走火入魔的地步,但是收效甚微。当时就连他的父母都觉得这孩子太可怜了,他完全没有什么音乐天赋,所以才会拉得如此蹩脚。可是,他的父母因为害怕伤害了儿子的自尊心,所以一直不肯说实话。

直到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对他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于是,少年拉了一支帕格尼尼的练习曲,尽管他拉得很投入,但是在老琴师听来,简直就是破绽百出,不忍卒听。

一曲终了,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

少年说:“我想成功,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

老琴师又问道:“你快乐吗?”

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

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对他说:“孩子,你非常快乐,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可呢?在我看来,快乐本身就是成功。”

少年听了琴师的话,心灵彻底被撼动了,这时他才明白了一个道理:快乐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成功。

在一个人短短的一生中,还能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呢?倘若放弃快乐去追求其他的东西,人就很可能会陷入失望、迷惘和郁闷的泥沼之中。这般思考过后,少年心头的那团狂热之火便冷却下来了。此后,他仍然喜欢拉小提琴,但不再想着如何去成为像帕格尼尼那样的人了,而是把它当成了一种业余的、自娱自乐的爱好而已。

这位少年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一生十分热爱拉小提琴,虽然拉得十分蹩脚,但是却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幸福与成功确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如果一个人心里只想着成功,而忽略了身边的快乐与幸福,往往会欲速则不达。快乐是活着,郁闷也是活着,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快快乐乐地活着呢?为什么我们非得为了所谓的“成功”而放弃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呢?

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往往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东西,而很少注意自己本身所具有的财富或者优点。一个人只有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并将其优点发挥到极致,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哈佛心理学教授认为,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是获取成功的一个法宝。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是聪明与不聪明的比赛,而是不同专长的比较。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的专长上发挥86%的能力指数,那么他就已经可以第一个成大事了。

对很多人来说,发现自己最擅长做什么事情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其实,不必看轻自己,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只会羡慕别人,或者摹仿别人,很少有人去认清自己的专长,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锁定目标,全力以赴。

据调查,有28%的人正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才彻底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这些人自然都跨越了弱者的门坎,而迈进了成大事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正是因为并不清楚自己最擅长什么,做着不擅长的事,因此,不能脱颖而出,更谈不上成大事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著名企业的外贸部有两位年轻人,一位是日语翻译,一位是英语翻译。两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风华正茂,在老板心目中,他们都是未来外贸部经理的候选人。对此,两人心照不宣,在工作上暗暗较劲,你追我赶,每年的工作业绩都十分出色。

该单位原先有日商的投资,因此单位经营层经常需和日本人打交道,理所当然的那位日语翻译经常在公开场合露面。一时间,他在公司里的口碑好于那位英语翻译。

看到这种情形,英语翻译再也坐不住了,照此下去,他肯定会处于劣势,失去一个很好的晋升机会。于是,他决定凭着大学时选修过日语的基础,暗暗学习日语,准备超越对手。

几年过去了,他拥有了一张日语等级证书。他开始尝试着与日商进行会话,帮助一些营销员处理一些有关日文的翻译任务。

同事们对他掌握两门语言十分佩服,他自己也感到一种成就感。

然而,就在他洋洋得意的时候,他翻译澳大利亚商人的贸易合同时关键词汇失误,给公司造成了10万美元的损失,虽然事后公司通过谈判,挽回了部分损失,但公司董事长为此十分震怒。

反省再三,他醒悟过来,这些年忙于去学日语,早已疏于对英语词汇的充实和温故,错误的发生其实是不可避免的。

他在自己的专业上败下阵来,而且他的日语即使苦学几载,也无法达到对手的水平,他悔之不及。

一个人一心想击败自己的竞争对手,往往会忘了自己最为擅长的,而去沿着对手的思路进行思考想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但是,一个走上“抄袭”别人道路的人是根本无法进入别人最为熟悉也是最为拿手的领域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往往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东西,而很少注意自己本身所具有的财富或者优点。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也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了解自己的擅长,学会推销自己。

请勿忘记自己身边的宝物,请别忽略身边的机会。

有一个美国的乞丐,很多年来他一直以乞讨为生。有一次他无意中碰上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心想:比尔·盖茨一直热衷于社会慈善事业并且出手很大方,如果能敲他一笔,那么自己今后的养老金都有着落了。想到这里,他连忙跑上前去向比尔·盖茨乞讨。比尔·盖茨很友好地问:“你是想要一美元还是要一万美元?”“当然是一万美元了,一万美元对您来说就相当于一美元……”比尔·盖茨从口袋里摸出一美元递给乞丐,又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本子,在纸上飞快地写了起来,然后扯下,递给乞丐说:“给你,这是9999美金。”乞丐惊喜地双手接过比尔·盖茨递过来的纸,却发现那只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纸而已,不同的是纸上有这位世界首富的忠告:“用特长致富,用知识武装头脑。”乞丐苦笑:“我只是一个乞丐,哪有什么知识和特长啊……”比尔·盖茨回答:“每个人都有知识和特长,只是你自己没有发现而已。”

据说后来这个乞丐幡然醒悟,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注册了一家乞丐公司,他自己当上了总经理。后来这家公司越做越大,他的分公司和子公司已经做到了欧洲,而这个乞丐公司的总经理现在已经身价几十亿了。

出身于哈佛大学的比尔·盖茨给乞丐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他告诉这位处于迷茫之中的乞丐应该以知识和专长来致富。正是比尔·盖茨的一席话彻底改变了乞丐的命运,从此之后他便一步步地走向了人生的辉煌。

兔子虽然不会游泳,但通常是历届的短跑冠军。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又何必苛求兔子学会游泳呢?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开复获得过无数的鲜花、荣耀和礼赞,是一位被大家公认的计算机天才,但是刚开始时他却只是一名法律系的学生。李开复于1979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可是他对法律一点兴趣也没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计算机专业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值上大二的李开复决定转系。而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一生的轨迹。转系后的他,凭借自己在计算机程序制作方面的过人天赋,以一篇关于“计算机语音识别”的论文被评为《商业周刊》最杰出创新奖。最后,李开复获得计算机学士学位,以最高荣誉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最终成为谷歌的首席执行官。

比尔·盖茨曾说:“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微软公司创立时只有比尔·盖茨和艾伦两个人,他们最大的长处是编程技术和法律经验。在20多年里,他们一直不改初衷,“顽固”地在软件领域耕耘,任凭信息产业和经济环境风云变幻,从来没有考虑过涉足其他经营。结果他们有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每个人都有上帝赋予的特长,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和挖掘,并学会用自己的特长来赚钱。

我们没有必要羡慕别人的才能,更没有必要悲叹自己的平庸,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发挥特长,我们就能走向成功。

再试一次,幸运就会出现

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当挫折降临时,有些人悲观消沉地听候命运的摆布,而有些人却能够抱着坦然乐观的心态,相信:“再试一次,成功就会出现。”结果,他们的命运就有了不同的结局。

哈佛心理学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起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它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起攻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攻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这时候,教授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在生活中,很多人在挫折接踵而至时,也像鳄鱼一般,放弃所有的努力静静听任命运的安排。因此,他们只能落得个失败的结局。面对命运的考验,我们为什么不能再坚持一会儿,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呢?也许,当你鼓起勇气再试一次的时候,幸运便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有个年轻人非常想到大名鼎鼎的微软公司去工作。于是,有一天,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来到了微软公司。总经理对此感到疑惑不解,年轻人用不太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觉得很稀奇,破例让他一试。但是,在面试中年轻人表现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

一个星期后,年轻人再次走进微软公司的大门,这次他依然没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现要好得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就这样,这个青年先后5次踏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被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能够取得成功呢?坚持不懈的精神成就了他。试想,倘若他在失败之后选择了放弃,他还能够踏入微软的大门吗?他还能够一步步地达到成功的彼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