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
5028700000036

第36章 知足——知足才会满足,惜福才会幸福(1)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之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

——俞平伯(诗人、作者、红学家,曾任北大教授)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到了今天,名利对我都没有什么用处了,我之所以仍然怕,是出于惯性,其他冠冕堂皇的话,我说不出。“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或可道出我现在的心情。

——季羡林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过一篇《蝜蝂传》,讲得是有一种叫做“蝜蝂”的小虫子,生来喜欢背负东西。它一路前行,不论遇到什么总是抓取过来背在身上,因此没多久它就因负重过多累得走不动了。有人可怜它,替它去掉了背上的东西,可蝜蝂总是把那些东西再次背上。加上它们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力气也不肯罢休,结果只能疲累而死。

蝜蝂是不是自己把自己累得绝了种,我们不得而知,或许它只是一种传说中的小动物,但它的贪心,却普遍存在于很多尚未灭绝的动物身上,尤其是我们人类。

《意林》杂志中介绍说,在澳大利亚,有一片名叫“springlook”的草原,那里的草长得特别肥美,因此那里的羊群发展得特别快,但是每当羊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走在前面的羊群总能吃到草,而走在后面的就只能吃些“残羹剩饭”,肚子都填不饱。于是后面的羊群就会拼命往前跑,前面的羊群自然不甘落后,吃完眼前的草之后,也会拼命地向前跑。就这样,羊群为了争夺食物,都不愿落后,草原上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羊群你追我赶朝着同一个方向不停地奔跑。但草原的尽头是一个悬崖,羊群跑到边缘收不住脚,就纷纷身不由己地跳下了悬崖。

类似的故事还有爱斯基摩人捕熊的方法。在北极圈内,体重达1000多磅的北极熊没有任何天敌,除了爱斯基摩人——北极熊嗜血如命,爱斯基摩人便利用它们的嗜好,将海豹等动物的血冻结成冰,中间暗藏一把双刃匕首,然后把这种精心制作的“血豆腐”扔在北极熊出没的地方。北极熊闻到血液的气味,就会迅速赶来,然后贪婪地舔食血块。几分钟后,它的舌头就会逐渐麻痹,刀刃划破舌头也感觉不出来。而且受自己的鲜血气味刺激,它会越舔越快,鲜血也越流越多,最终北极熊因失血过多而倒地休克,落入爱斯基摩人手中。

俗话说:“贪心不足蛇吞象”,试想,蛇有可能吞得下一头大象吗?即使是南美洲的大蟒蛇,恐怕也没本事吞下一头刚刚出生的小象,那么这句俗语到底想说些什么呢?很简单,小心贪心会要了你的命。蛇不能将一头大象活活吞下去,但是在蛇的心里,它的确很想将一头象活活地吞掉。那么,当一条蛇硬将一头大象活活吞下去,会有什么后果呢?应该只有两个可能性:第一,这条蛇会活活地被撑死;第二,即使这条蛇没被撑死,它也将会被人活生生地捉住。

很多人不解:贪官们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十辈子都花不完!“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贪官贪财,并不一定都是以享用为目的,他们只是不能克制心中的贪欲而已。我等凡夫俗子也是如此,只是与贪官不在一个重量级而已。君不见无数原本快乐的人,一旦被名枷利锁束缚,就永远在烦恼是非中团团打转,一刻也不得自在、清净。

人要学会知足常乐,否则就会陷入贪得无厌的境地,迷失方向、迷失自我,甚至自取灭亡。看淡功名,看轻富贵,非大智大勇者不能做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要解脱人生的痛苦,获得心灵的安宁和精神的愉悦,就要学会淡泊,不为名利所累。少一分名利之欲,就多一分清净心。

现代人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万万不能”。物质社会非常现实,一个人没有钱就无法生存,因此身在人世间,我们必须追求这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钱。但叔本华说过:“金钱就像海水,喝得越多,你就越渴。”地球不能没有海水,人类不能没有金钱。但金钱只有在你觉得知足的时候,才会带给你快乐,否则它除了给你烦恼和痛苦之外,毫无任何积极意义。

有个寓言叫《牧民思羊》,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从前有个牧民,从拥有99只羊的那一天起,他就眼巴巴地盼望着能再添上一只羊,好凑够100只。

一天深夜,他辗转反侧,忽然想到村后山上寺院里养着一只羊,寺院里的禅师据说已经得道,我不如求他把那只羊施舍给我。于是他连夜动身,前去恳求禅师慈悲为怀,把那只羊送给自己。禅师正在打坐,听闻来意,淡淡地说:“牵走吧!”

过了一年,牧民再次光临寺院。禅师见他愁眉苦脸,便问他为何如此心焦?

牧民苦笑一声,说:“实不相瞒,您送我的那只母羊前两天生了5只小羊……”

禅师说:“既如此,你应该高兴才是啊!”

牧民摇摇头说:“的确,我已经拥有105只羊了,可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200只羊呢?我听说您又养了几只羊,不如……”

禅师站起身来,给牧民端来一杯水,递到他手中,说:“先喝点水,我们慢慢说。”

牧民喝了一口便大叫起来:“这,这什么水啊?怎么这么咸?”

禅师开释他说:“你给自己喝的一直都是咸水啊!”

凭心而论,牧民没法儿不思羊,因为家里的衣食住行和小牧民的学费,都出在羊身上。物价越来越高,家里羊太少的话,肯定睡不踏实。但这绝不代表他就有理。禅师也不容易,你自己喝咸水也就罢了,为什么要让大家陪着你一起喝呢?俗话说,越渴越吃盐,人必须得正视自己的现状。欲而有节,犹如清茶一杯,其味虽淡,却能滋润生命。而贪念则是一杯咸水,其味虽浓,却只会越喝越渴,即便给你一个太平洋,也无法消解那心头之渴。

修剪欲望的灌木丛

贪婪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洁,因为不幸的是,人获得愈多,就愈痛苦,因为贪婪的人总是不能满足自己。

——吴文华(国学应用大师,曾在北大演讲)

据说,泰国首都曼谷西郊一处寺院里住着一个叫索提那克的法师。由于寺院地处偏远,香火非常冷清,因此法师没事的时候经常会去寺院周围的山坡上修剪灌木。天长日久,很多灌木都被修剪得整整齐齐。

有一天,寺院里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来人衣衫光鲜,气宇不凡,一看就是一位身价不菲的大亨。法师亲自接待了贵客,并陪他四处观光。行走间,客人问:“一个人怎样才能清除自己的欲望?”

法师回屋取出自己的剪子,然后把客人带到寺院外的山坡上说:“您只要经常修剪一棵树,欲望就会消除。”

客人疑惑地接过剪子,走向一丛灌木,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大约半小时后,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笑:“感觉身体倒是舒展轻松了许多,可是心里的欲望还是没有放下。”

“刚开始是这样的。经常修剪,就好了。”法师颔首说道。

客人虽然不解,但自此之后,每星期他都会准时驱车到寺院来剪灌木。三个月后,法师再次问他,是否已经懂得如何消除欲望?

客人面带愧色,长叹一声说:“可能是我太愚钝,在这儿剪树的时候,还能够做到气定神闲,心无挂碍。可是一回到我的生活圈子里,所有的欲望依然像往常那么多。”

法师呵呵一笑,指着客人修剪过的灌木说:“这些天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我们多么勤奋地修剪一棵树,原来剪去的部分都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欲望,它就会像这满坡疯长的灌木,丑恶不堪。但经常修剪,它又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做心灵的枷锁。”

对于“欲望”本身而言,并无所谓好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孔圣人也说过:“食色,性也”,食即食欲,色即性欲,性即本性。欲望不仅是与生俱来的,也是生命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欲望可谓人类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