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
5028700000030

第30章 淡定——心若美好,一切都好(1)

我年轻的时候特别佩服这几个字——宠辱无惊。那个时候我谈不到有太多的宠和辱,但是也免不了有顺心的时候,也有不顺心的时候。那时候我是做团的工作的干部,所以我老想“宠辱无惊”简直太好了,要是能够做到宠辱不惊,这个人会显得多么沉稳,多么高尚,而一宠一辱,一惊一乍,又有多么丢脸!

“宠辱无惊”的状态对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人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是中国人比较在乎面子,在西方的文化当中面子的说法淡一点,相对比较实事求是,是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而我们可能就比较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或者别人对我的评价是什么样的?太在意了,才会产生这样极端的情形。有些当干部的,非常在意排名字的顺序,所以有时候我们只能够按姓氏笔画排,万一不按姓氏笔画排的话就很别扭,有时候排的就靠前,有的时候排的就靠后,这些做排名工作的人也很难,因为有的人可能差不多,你到底把谁放在前面谁放在后面?人家说这叫名单学。

——王蒙

没有什么不能坦然

人老了,许多事情记不得了。我记得的是自己做错的事情,因为那是必须改正的。

——陈翰笙(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曾任北大教授)

众所周知,中国人对日本人普通没什么好感,只有一个日本人例外——一休。

据说,一休自幼聪明过人。当他还是个小沙弥时,他的师父有一只来自中国唐代的瓷杯,非常珍贵。每次使用杯子时,师父都是小心翼翼。可惜的是,有一天,一休给师父打扫房间,一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一休非常愧疚,也怕师父斥责自己。就在这个时候,门外传来了师父的脚步声,一休赶紧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师父踱进房门时,一休已经想好了对策。

一休问师父:“师父,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师父答道:“这是自然之事。世间的一切,都有死期。有生就有死嘛。”

一休听了,立即拿出打破的茶杯,说:“师父,您的茶杯死期到了!”说完,一休把茶杯碎片放在桌子上,也不等师父有所反应,就溜出了房门。

万物有生就有死,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自然规律,区别只在于坦然不坦然。没有死,又哪里显得出生的意义?与其效仿痴人枉费气力求什么长生不老,不若好好地活着,每一天都活出质量、品位与气度。人如此,物也如此,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古董也是一个茶杯,既然它的死期已到,大限难逃,何不让它死得痛快点、潇洒点、幽默点?

人生没有什么不能坦然,只要你足够淡定,足够从容。

季羡林老先生是众所周知的老寿星,但人吃五谷杂粮,难免生病长灾,季老曾经在文中说,自己80岁左右曾感觉身体状况日益不如以前,起初是些无关紧要的小病,随后眼睛因患白内障做了手术,恢复得也并不好,看东西一明一暗,几年以后才重见光明。一年后,身体再次出现不适,肾脏出了问题,只好再次住院。他在日记中写道:“早晨一起来,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就便血四五次。这可能是一个不祥之兆。但是我却只能泰然处之,心里极为平静,文章也照写不误,生命中也没有什么不能够坦然面对的。”“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先哲这句禅偈,可谓季老在生老病死面前心境坦然、乐观的真实写照。

我和很多朋友一样,出身农民,在农村生活时,曾经有一位邻居大娘,每每不顺心时便放开大噪门痛哭一番,声称“活不下去了”,“要死”,实际上她活得也的确不太幸福,老公死得早,儿子不孝顺,但另一位邻居劝他时说的好:“你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有位大学教授在演讲中说过:“很多人之所以感到不幸福,是因为他的幸福指数太高。我们那时候,能吃饱穿暖就是幸福,但现在呢?有了车有了房也未见得幸福,欲壑难填嘛!”的确,我们不能劝人别追求幸福,但我们不能执迷于幸福,要把它看淡,才能真正感切到它的存在。

人为什么会生气?简言之,他看重某些事,但别人或者他自己没能做到他期望的程度。人不能按照想像和期望生活,人生有乐就有苦,有得就有失,一个人若是伤感、痛苦、怨恨太多,那肯定是他自己看不开。

禅宗史上有一位晋迨禅师,他非常喜爱兰花,他的禅院里摆满了各种各样、品种繁多的兰花。弟子们都说,兰花就像是晋迨禅师的生命。香客游人来寺院听法礼佛时,看到满架的兰花暗香四溢,清幽甘畅,都情不自禁地赞叹不已。也因此,人们干脆称晋迨禅师为“兰花和尚”。

某日,晋迨禅师应邀去城里讲经说法。临行前,他把一个弟子叫到跟前,说我要去讲法,天黑才能回来,你替我好好照看这些兰花,记得给它们浇水。

弟子非常负责任,但在给兰花浇水时,也许是太紧张了,他一个不留意,脚下一绊,竟把整个摆放兰花的架子撞倒在地,瞬间瓦盆破碎,花叶零落。看着一地的残花烂泥,弟子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心想师父回来看到心爱的兰花这番景象,不知要愤怒到什么程度?

晚上,晋迨禅师回到寺院,弟子立即向他报告了白天发生的事情,并表示甘愿受罚,他本以为师父会火冒三丈,但禅师听完后只是平静的笑笑说,你既然不是故意的,我又怎么能怪你?我的确喜欢兰花,视兰花为朋友。但我种兰花的目的是为了以香花供佛,美化寺院和大众的心境,不是为了生气啊。世事无常,转瞬即逝,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灭不坏的,我怎会执着于心爱的东西而不知割舍?这可不是咱们禅门的家风啊!

晋迨禅师不为生气种兰花,我们也不会为了生气做任何事情,但我们不具备晋迨禅师那堪称伟大的禅功。我们也不想发火,只是有些事情着实气人,结果气大伤身,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说,别人看起来还挺没素质。其实,不为生气种兰花不但是一个禅者应有的风度,即便是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尽量顺应事物的无常变化,不让外在事物改变我们内心世界的平静。

人生就像一场戏,既有鲜花美酒,也难免苦涩和荆棘。为什么同样是人,有的人总是没精打采,有的人却总是怒放盛开?说到底,这是一个能否看开的问题。看开,或者说看破、看透、看淡,说白了就是别把不如意的事放在心上。老天不可能总是“遂人愿”,我们得学会“随天缘”,凡事坦然一点,豁达一点。我们左右不了天气,但刮风也好,下雨也罢,咱都得保持一份好心情。

淡然无极美自来

我们降生在这多彩多姿繁华绚烂的世界上,惟一的目的就是好好活下去,活给自己看,也活给爱自己的人看,更要活给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看。

——台静农(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北大早期肄业生)

唐代的寒山和尚曾作过一首名为《东家一老婆》的诗偈:

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

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

她笑我在后,我笑她在前。

相笑倘不止,东边复西边。

这首类似顺口溜的诗偈寓意颇深。寒山禅师以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为出发点,提出了令人深思的严肃问题:过去我看不起的穷人,富了之后反笑我寒酸。我笑她在前,她笑我在后,这样不停地相互讥笑下去,笑与被笑的位置不断更换,我们都会陷入无穷的悲喜轮回中,永无超拔之日。

那么,世人怎样才能从荣辱、尊卑、得失、贫富变化的喜与悲中解脱呢?诗人作了暗示:相笑倘不止,东边复西边——如果相笑停止,倘若人人都对别人的讥笑、错误不产生报复心理,既不因贫贱羡慕人,也不以富贵骄人,真正持众生平等的态度;再进一步,打破名利心,超脱于世俗的价值、祸福之外,唯求自心清静,对世人的赞扬与批评、憎与爱均不动心,这样就不会再陷入“东边复西边”的烦恼中了。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是《庄子》中的名句,简单说来就是当一个人达到了淡然无极的境界,他就能感受生活中的诸般美好。

那么淡然是什么?无极又是什么?不要指望那部失败的电影,答案永远都在我们自己心中。所谓淡然,就是淡泊一切名利,看开、放下,而无极就是终极、最高境界的意思。

必须承认,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穷达逆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要生存要发展,都离不开“名利”二字。如果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簇簇”,又有几个人愿意忍受十年寒窗之苦?你能否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积极意义吗?显然不能。但物质绝对不是人生的全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然是一种佳境,因为名利的获得往往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面对人生路上的得失成败,我们要做到得之泰然,不惊不喜;失之淡然,不悲不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