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
5028700000002

第2章 自然——机械化时代,原生态生活(1)

现在人类最大的苦恼是自我的失落。每个人都不能做自己的主,被别人牵着走。我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机器是为了给人类更多的自由,但却成了束缚我们的东西。我们长期住在人类设计的环境里面并形成依赖,这就是哲学上讲的异化,这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由它去,任它来

生活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太多可选择的机会,同时也给人们精神上、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顺应自然,泰然处之,会在失衡绝望时调节人们的心态,重建人生信念,塑造新的自我。好事有好事的缘,坏事亦有坏事的缘,万事随缘,就是实事求是。

——叶舟(畅销书作家,北京大学特聘讲师)

禅宗有一则著名的典故:

某日,药山禅师在禅院中打坐,见院中一棵树长得很茂盛,旁边一棵却即将枯死,便指着两棵树问道膺、道吾两个弟子:“那两棵树是枯的好呢?还是荣的好?”

道膺说:“荣的好。”

道吾说:“枯的好。”

恰好一个小沙弥从旁边走过,药山又问小沙弥。

小沙弥说:“枯者由它枯,荣者任它荣。”

一个问题,三种答案,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境界。

道膺为什么说“荣的好”?因为在他看来,“荣”象征着生命力,象征着一切阳光、美好、幸福、喜悦的东西,这是一种灿烂的心境。

道吾为什么说“枯的好”?因为在他看来,“枯”象征着修行者寂静、无为、淡泊的心境,象征着一切与纷扰、烦恼无关的东西,这是修行者所必须的心态。

但,此二人与那不知名的小沙弥相比,无形中已落下风。因为“荣”也好,“枯”也罢,都是他们二人各自的喜好,人一旦有了喜好,也就有了憎厌和烦恼,这就触犯了禅修的大忌——“分别心”和“我执”,与禅修的至高至深境界,即无物无我、任枯任荣的自在解脱相背离。

青莲白藕红荷花,三教原本是一家。小沙弥的回答,亦暗合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所谓“道法自然”,简单来说就是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规律是人力无法改变的,既然无法改变,那么只能顺应。联系前面的典故,树木的荣枯固然与人为因素有关,但绝大程度上仍取决于自然规律。每一棵树都不可避免地会走向枯萎,我们无力阻挡大自然的残酷脚步,只能“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大自然亦有温情之处。著名作家王蒙在《老子十八讲》中举过一个例子,大意是说一粒麦种经过发芽、开花、结果,最终必然会走向枯萎、死亡,但它在生长过程中,结出了更多的麦穗和麦种,生命得以延续,基因得以传承……大自然自有安排,我们没必要为树木的枯萎而伤感,为花朵的凋谢而憔悴,因为一株树的枯萎意味着更多的绿荫,凋谢才是花开的最终目的——花不凋,怎结果?想到这一层,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坦然接受、面对的呢?

禅太玄,道太深,北京大学的汪冰老师在一次演讲中讲过一个浅显的小笑话:

有个厨师特别喜欢做烤鸭。有一天饭店来了客人,点了一只烤鸭,他使出压箱底的功夫把那只烤鸭做得尽善尽美,然后他就留心到底谁吃了他的烤鸭。结果很失望,因为一大桌的人只有一个人吃了他的烤鸭。这个厨师就非常愤怒,拿着菜刀冲出去问大家,你们为什么不吃烤鸭,烤鸭是这桌菜中最好吃的!

其实,我们在生活都扮演过类似的角色,我们付出的时候总是会抱着类似的期望心态,当这种心态落空,我们就会把自己扮演成另外一个角色——受害者。时间长了,自然看哪儿哪儿不顺眼,看谁谁都在跟自己作对。实际上却是我们自己同自己过不去。

时下有一句流行语:“要么忍,要么残忍”,听上去很经典,很酷,其实不然。忍什么?为什么要残忍?忍和残忍都是外物干扰了内心以后的反应。如果我们能保持内心的平静,那么就谈不上忍,也无须残忍。万物往复是自然规律,万般事端皆是因缘,任他来去,我依然是我,这样想,这样做,这世上就没什么事情、什么人伤害得了你。

无独有偶,西方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某地有一座修道院,因为有求必应,专程来此地祈祷的人特别多。一天,修道院的看门人对神坛上的神像说:“我真羡慕你呀!你每天轻轻松松,不发一言,就有这么多人送来礼物,哪像我这么辛苦,风吹日晒才能温饱……”

“是吗?”一个声音打断了他,说:“那我下来看门,把你变到神坛上。但是你要保证,不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可以说一句话。”泥塑的神像忽地变成了传说中的天主模样,主显灵了!

“这有什么,不就是不说话嘛!”看门人努力抑制住激动的心情,忙不迭地爬上了神坛。每天,他都依照与天主的约定,静默不语,聆听信众的心声。来往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的祈求,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有的甚至接近于荒谬。但他都强忍着,没有说过一句话。

这样过了半年多,一天清晨,来了一位富商,当他祈祷完毕离开时,竟忘了拿手边的钱袋。看门人瞧在眼里,真想叫富商回来,但他想到自己的约定,只好憋着不说。接着又来了一位三餐不继的穷人,他祈祷天主能帮它渡过生活的难关。当他准备离开时,一眼发现了那位富商留下的钱袋,顿时欣喜若狂:“天主显灵了,有求必应!有求必应!”然后万分感谢的离去。看门人看在眼里,想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钱,你不能拿。但是,约定在先,他不能说。穷人离开不久,又来了一位要出海远行的年轻人,他是来祈求天主降福保佑自己一帆风顺的。正当他准备离开时,丢钱的富商冲了进来,一把抓住年轻人的衣襟,让他把自己的钱袋交出来,年轻人不明就里,血气方刚,当场和富商吵了起来。

修道之处,岂容他们如此吵闹!更何况这个误会恐怕只有自己能够解开,看门人忍了又忍,终于开口说出了真相……事情弄清楚了,富商急忙去找捡到钱袋的穷人,年轻人则匆匆离去,生怕赶不上当日的航船。这时,真正的天主再次现出真身,指着神台上的看门人说:“你下来吧!你没有资格坐那个位置。”

“我把真相告诉他们,主持公道,化解误会,有什么不对?”看门人很不服气。

天主说:“你错了。那个富商并不缺钱,他那袋钱不过是准备嫖妓的;可是那些钱到了那个穷人手里,却可以拯救一家老小;最可怜的是那个年轻人,如果富商一直纠缠着他,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他还能保住一条命,而现在,他所搭乘的那条船正在沉入海中!”

生活中有谁没犯过看门人的错误?连造物主都懂得保持沉默,顺其自然,我们却总是在身不由己的幻想着改造人生的不完满,到头来,事与愿违、自讨苦吃、心不能平又怪得了谁?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些事我们根本避不开,有些事或许只是我们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相信,不论顺境、逆境,都是上天对我们最好的安排,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地虔诚接受,平静面对。

静静等待花开,静静等待圆满

瓜熟了以后,自然它从根蔓那里就断下来了,如果还没熟,你别急着去摘,那就叫“强扭的瓜不甜”。你扭了半天大力士都上去了,不行得动刀往下割,那样的瓜还没有熟,不会好吃的。最好你晚一点,你那么急干什么啊!它熟了以后就蔫了脆了,你稍微一碰甚至你不碰都掉下来了。

——王蒙(著名作家、前文化部部长)

著名学者吴稼祥在《把海倒进杯子》中讲述了一件小事:由于飞机延误,机场方面为旅客们提供了一些方便面,大家排着队等着接开水,一个姑娘抱怨道:“这水怎么还不开!”一位大妈回答:“因为你在等。”

的确,因为等待,所以漫长。但漫长的并不是等待本身,而是我们的耐心不够。

《百喻经》中有一个寓言:

从前有一个国王,希望自己的女儿能立刻长大。于是他把太医召集来,问他能不能找到一种药,使公主吃了以后立刻长大。太医回答说,良药是有的,我一定办得到,但是这种药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采集。请国王答应我一个条件,那就是在我采药期间,您不要去看公主,等我回来给她吃了药,你才可以再见她。”国王答应了,医生就到远方去求药。

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太医入宫求见国王,说是采到药回来了。国王非常高兴,让他立即去给公主吃药。不一会儿,太医领着吃了药的公主来见国王。国王见昔日绕膝嬉戏的公主“瞬间”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很是欢喜,赞叹了一番太医的本事后,又命左右侍臣赏赐了他很多的财宝。事情传开后,人们都笑国王无知,竟不知道算一算他女儿的年龄。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凡事只需平实去做,自会水到渠成,功德圆满。那些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希求速效,满脑子成功招牌的人,正像寓言中的国王一样可笑。

比如,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某些家长或老师抱怨:“这孩子,真是屡教不改!完了!”其实,不是孩子不争气,“不是那块料”,而是老师和父母太急切,没耐心。“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是需要耐心的事业,就像我们播下一粒花种,必经时间的催化,它才能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待到花期时,它必会开花。需要我们做的,就是静静地守候,而不是效仿古人拔苗助长。

再来看一个国产寓言,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