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5027100000015

第15章 相时——不拘于时,随机应变(1)

多少年来,我的座右铭一直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到了现在,自己已经九十多岁了。离人生的尽头,不会太远了。我在这个时候,根据座右铭的精神,处之泰然,随遇而安。我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态度。

——季羡林(国学大师、原北京大学副校长)

不能一味因循守旧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杨振宁

法国心理学家法伯曾经做过一个着名的“毛毛虫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与此同时,在距离花盆周围6英寸远近的地方,撒了一些它们最喜欢吃的松针。于是,这些毛毛虫开始一个接着一个地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呀,毛毛虫天生有一种“跟随”的习性。就这样,时间慢慢地过去了,一小时,一天,两天……日子就这样过去了,毛毛虫还是很固执地兜着圈子。

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必定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喜爱吃的食物。可是让人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直到法伯把其中一只毛毛虫拿开,使原本的环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缺口,这才使位于缺口头的一个毛毛虫开始自动地离开花盆的边缘,最终得以找到自己最喜欢吃的松针。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的盲从,在于毛毛虫总是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结果。其实,如果有一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寻找食物,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上演。

做人做事也是如此,有时候要打破常规,不按常理出牌,也就是灵活变通一下。

思维枷锁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形式化结构和强大的惯性。当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开拓创新的时候,它就是一只“拦路虎”。

着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每天晚上都站在一个台子上,请台下观众中的随便哪位给他出题。这位天才心算家还从来没有被任何人难倒过。

这天晚上,一位先生走上台来,坐到这位心算家的对面,开始出题:“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这时下去87人,又上来65人。”

阿伯特·卡米洛很轻蔑地笑了。

“在下一站下去49人,上来112人。”这位先生又作了补充。

心算家付之一笑。

“在下一站下去37人,上来96人,”主考人说得飞快,“在再下一站下去74人,上来69人;再下一站下去17人,上来23人;再一站下去55人,仅仅上来7人;在再下一站下去43人,又上来79人。”

“完了吗?”心算大师很同情地问他。

“不,请您接着算!”主考人摇着脑袋接着说,“火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又下去137人,上来117人;再下一站下去22人,上来68人。”这时,他用手敲着桌子叫道:“完了,卡米洛先生!”

心算大师不屑一顾地咧咧嘴角,问道:“你现在就想知道结果吗?”

“那当然,”主考人点着头,微笑着说,“不过我并不想知道车上还有多少旅客,我只想知道,这趟列车究竟停靠了多少个车站?”阿伯特·卡米洛,这位着名的心算家呆住了。

着名的心算家也有失算的时候,因为他给自己的心灵戴上了一具枷锁,按照惯常的思维来准备主考人的提问,谁知主考人考的却是另一个简单得让人忽略了的问题。

大多数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沿着以往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会另辟新路,这叫思维定式,它是创新思维的头脑枷锁。

习惯性思维就像一堵挡在前面的墙,留给我们发挥的余地实在很有限。如果坚持朝前走就难免碰壁,但如果我们能转个方向,试着向旁边跨几步,说不定就能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有一个女人,她每天都要赶早市卖花。这个工作既辛苦又赚不到多少钱,因为卖花的人实在太多了。有一天,一个老人在买花时,不高兴地说:“你们哪,只顾自己搬运方便,就不考虑买花的人!你看花盆土铺得这么薄,回头我还得到处挖土。这城里又不是农村,花盆土哪那么好找啊!”老人的话给了她一个启发:“为什么我一定要跟这么多人抢着卖花呢?我可以改卖花盆土啊!”第二天,她和丈夫挖了一车黑土,又把它们装到一个个塑料袋里,每袋两元,结果早市上,那车土被一抢而空,所得的利润比她卖一个月花所得的还要多!

这个女人实在很有眼光,她没有一直跟在别人的身后,而是动脑筋另辟蹊径,结果找到了另一条更宽的生财之道。另辟蹊径就是突破思维的惯性,想别人未曾想,用创新的精神为自己开拓新的领域。

不论什么难题,如果按照习惯的模式去解决,肯定只能得到习惯的答案,但如果你能独辟蹊径,找出问题的关键,便会豁然贯通。

天地日月,自然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大到山川河流,小到细尘微芥,宇宙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生存的空间是一个永远运动、永远变化着的大系统。生存在变化的环境中,我们也在不知不觉地变化着。

纵观历史演变,恰似一泻汪洋,浩瀚泛波奔涌不息,一刻不停地向前方奔流。只有螺旋式的上升,没有倒退式的往复。

春秋更替,寒暑易节。日升星沉,花开花谢,雁去雁归,草长草灭,雨洒雪飞,月圆月缺,自然万物无不更替,无不变换。

时代在一步步发展变化,社会在一天天向前进步,思想文化、政治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居其中,不变可为?

有些人在思想中是很反对变的。在他们看来,变就意味着不坚定,变就是背叛,变就是变坏,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特别是为人处世更不能有这种想法。

俗话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何谓识时务?就是能够认清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能够跟着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因时制宜,顺势而动。无论古今中外,只有识时务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俊杰。反之,如果不识时务,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和限制,逆势而行,盲目蛮干,其结果只能是以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或被时代的车轮远远甩在后头,最终一事无成。

执着与变通

由于有所共鸣与传承,人类才不至于过分地迷失和绕圈子走老路,由于有所区别,人类才会有发展。

——王蒙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在变,时势在变,事态在变,生活在变,人类每一个个体也都在变。要适应环境、时势的更迭,应付事态、生活的变化,就得学会随机应变之术。荀子曾说:“举措应变而不穷。”能够随着时势、事态的变化而从容应变,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建功立业不可或缺的本领。尤其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生活千变万化,更需要人们学会应变、善于应变、精于应变。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浙江有一个姓邵的老爷子,因为历史的原因在他年轻时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然而。邵老爷子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一生都没有放弃过考大学的努力,但总是屡战屡败。近年政府取消高考的年纪限制后,他又开始报名参加高考,63岁的他,参加高考,成绩当然无法和应届生相比。他立誓不考上大学不结婚,所以至今孤身一人。为了考大学他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复习,没有时间去挣钱,至今他家里还没有电灯,那微弱的烛光是他唯一的光明。执着地追求大学梦伴随他走过一生,但这显然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了。

过去的教科书里,有一课叫做“猴子捞月亮”。我们不能指责邵老爷子的执着,但我们可以嘲笑猴子那无知的执着。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邵老爷子的执着并不是值得敬佩的,因为不懂得放弃的执着,有时就是悲剧产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