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会说话也要懂礼仪
5026900000003

第3章 用“脑”说话,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2)

财主又问另外一位客人说:“依你之见我的儿子将来会怎么样?”这位客人回答说:“看这孩子的面相,即是大福大贵之人,将来肯定能发大财!”财主听后,又是欣喜万分,当场奖赏了这位客人。

财主又问第三位客人说:“你看我的孩子将来会怎么样?”这位却毫不客气地说:“将来他肯定会死。”财主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气急败坏地命人把他毒打一顿,赶出大门。

由此可见,一些真话,说出去会遭人白眼,令人讨厌;而说假话又是违背良心的一种行为,许多人都不愿说。从而就产生了另一种倾向,那就是含糊其辞应付了事。

既然不愿说假话,又不愿令人讨厌,最好的办法也就只有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对待了。

人,总是要面对生活的。生活中,真实是重要的,真诚更加重要,这对人生、对社会无疑是有更大价值的。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大家都是凡人,都期望能出人头地。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和念头,不加选择、不分对象、不分场合地把什么都和盘托出,那只会招来祸患。只有把握一定的原则,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你才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灾祸往往出自于口,许多是非往往是我们多嘴多舌造成的。所以说话之前一定要三思,这样才不会引火烧身。

7待人需真诚,实话有时不能实说

实话实说固然可贵,但要分清情况,找准场合。有时候,老实话也会招人厌烦,破坏气氛,所以,在某种场合下,说老实话是愚蠢的做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他不管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他变得一贫如洗,简直无处栖身。

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修道院长见过他问明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热爱真理,喜欢说实话的人”。于是,让他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

修道院里有几头已经不中用的牲口,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这人在买主面前实话实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怎么会把它们卖掉呢?”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走了。这个人的大实话在集市马上传为笑谈,所以没有人前来问他这些牲口的价钱了。

于是,这人只好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听完这人讲述卖牲口的过程后,修道院长发着火对他说:“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对的实话!所以,老兄,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

就这样,这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待人真诚、实话实说”是前人留下的做人准则,要求人们照此去为人处世,固然没错。但是,说假话不能说全是错误,有时说假话也是安身立命的一种手段。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这样一个“指鹿为马”的故事:

秦始皇死后,担任中车府令的宦官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串通起来,并且威胁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由胡亥继位,史称秦二世。

赵高立了大功,被秦二世封为郎中令,成为二世最亲近的高级官员,但他的职位仍在李斯之下,后来他设计害死李斯,当上了丞相。然而赵高的野心很大,他想当皇帝。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赵高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摸清敢于反对自己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把一只梅花鹿牵到朝堂上,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这是臣刚寻找到的一匹骏马,特献给陛下。”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

赵高坚持自己的意见:“陛下,这是马不是鹿,不信陛下可问问大臣们,让他们说说它究竟是马还是鹿。”赵高的一派胡言让大臣们莫名其妙,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这时的赵高,脸上流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转动,在每个人脸上掠过。有些聪明的大臣忽然明白了赵高的用意,他们立刻赞同赵高的说法,对秦二世说:“陛下,丞相所言不假,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不愿说假话,不接受赵高说法,坚持认为它是鹿。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大臣一一治罪,有些大臣甚至被满门抄斩。

在强大的恶势力面前,斗争要讲究策略。暂时地说假话,为的是避免以卵击石的厄运,为的是保留有用之身而已。而刘备的“口是心非”的一番托孤之言,似乎是恩宠,实际是警告,是十足的说假话。

公元222年,刘备兵败彝陵,蜀国元气大伤,刘备一病不起。自知来日无多的刘备,对蜀国的命运颇为忧虑:这时的蜀国,关羽、张飞已逝,儿子刘禅无能。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儿子刘禅,但儿子能力不及,恐怕皇位难保;凭着诸葛亮的才能与威望,完全可以废掉刘禅而自立,那么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岂不就落到外人手中?

思来想去,刘备临终前还是主动召来诸葛亮,以国事相托:“我得丞相辅助,幸成帝业。只可惜我不听丞相的劝告,导致今日之败,现在悔恨成病。我儿刘禅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我和你说心里话,你的才能必能安邦定国。阿斗可辅则辅,不可辅的话,你可以自立为帝”。此话一出,诸葛亮感动不已,向刘备承诺,自己一定尽心辅佐幼主,以报其知遇之恩。此后,诸葛亮为蜀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刘备非常了解诸葛亮,知他做事磊落,为人重感情、讲义气;面对江山难保的窘境,自己无须正颜厉色地警告诸葛亮,要忠于刘禅,永无二心,而只要把自己的担忧通过“正话反说”的方式向诸葛亮道出即可。以诸葛亮的为人,一定会顾及君臣之礼,感念“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不但不会觊觎阿斗的皇位,而且还会尽心尽力,忠心耿耿地辅佐他的儿子。

8说话要讲天时、地利、人和

说话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另作长谈,这才是通达世故的人。

要说话,先要看准对象,他是愿意和你说话的人吗?如果所遇非人,还是不说为好;这个时候,是你要说话的时候吗?如果时候不对,还是不说话的好。这个地方,是你说话的地点吗?说话的成功与失败,诚然与你的说话技术有关,但是要得其人得其时得其地。

当年赵高要陷害李斯,对李斯说秦二世的行为不端,劝李斯进谏,并约定趁秦二世有闲之时,代为通知李斯。这一天李斯应约进宫,秦二世正与姬妾取乐,看见李斯进来,心中很不高兴,而李斯却茫然不知,仍正言进谏,秦二世只好当场敷衍一下。等李斯一退出,秦二世便开始发牢骚,说丞相瞧不起他,什么时候不好说,偏在这个时候来啰唆!

李斯的杀身之祸也就因此而起。如果你要与对方说话,应该注意什么时候最适宜。对方正在紧张工作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焦急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盛怒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放浪形骸的时候,也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悲伤的时候,更不要去说话。只要有上述几种情形之一,你去说话,大多会碰一鼻子灰,不但说话的目的达不到,而且遭冷遇、受申斥也是意料中的事。

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与失意的人谈得意的事,不但是不知趣,而且简直是挖苦、讥讽他,他对你的感情只会更坏,不会变好。和得意的人谈你失意的事,他至多与你做表面的应付,决不会表示真实的同情。有时还可能引起误会,以为你是要请他帮助,他会预先防备,使你无法久谈。所以你要诉苦,应找相同情形的人去诉,同命自会相怜,不但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亦可稍去胸中不平之气。你要谈得意事,应该向得意的人去谈,志同道合。年轻人涵养功夫不够,稍有得意的事,便逢人就说且自鸣得意,结果招人骂你器小易盈,笑你沾沾自喜,无意中还会惹起别人的妒忌。偶有不如意事你便满腹牢骚,如有骨鲠在喉,不免逢人就诉,结果惹人讨厌,说你毫无耐性,甚至笑你活该。

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涉及对方的事,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国家大事,你没有搞清对方的立场就高谈阔论,这样更容易招灾惹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