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文明解密
5022800000019

第19章 成就辉煌的欧洲文明(1)

最早的文字起源于欧洲吗

一直以来,有关文字起源于哪里都存在着诸多争论。近期,两位欧美考古学家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文明摇篮”是欧洲,而非西亚地区。

古代欧洲的神职人员早在古代苏美尔人使用文字前数千年,就已经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文字。曾在过去的7000年中,我们人类煞费苦心地在搜寻和创造能够记录以及存储信息的图画、符号,使660种语言形成文字;而无文字的语言则要远远大于这一数字,达到数千种。

文字起源仿佛一部侦探小说

为了弄清文字的真正起源,定居芬兰的德国语言学家哈拉尔德·哈尔曼,他从总体上观察和探讨了语言文字史,并将其划分为成百上千个语言分系统,再按不同专业归类,以便能分门别类地加以阐释。哈尔曼献身这一巨大工程的力作就是卡普斯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字史》。这部厚达570页的着作将所有文字体系集于考证,是迄今为止极为详尽的一部珍贵文献。这位史前史专家在其着作中所描述的内容读起来非常像一部侦探小说:要缄默数千年的“证人”开口;就得理顺各种文字之间的横向关系;用充分的理由修补它们之间短缺的环节;迄今为止,形成一幅将被教科书一直采用的文字起源学说彻底否定的生动画面。

在他的着作中,哈尔曼提出了诸多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体系并不是出自古苏美尔人之手。此前的2000年,即公元前5300和3500年之间,在古代欧洲的一个文化区就已经使用过一种至今尚未破译的文字。这种历经数千年漫长岁月的文字的残迹如今才被发现。

其次这里的书写也并非源于某个史前高度文化的地区,然后输出到其他文化区。这些文字和符号乃是由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书写者,彼此都是独立地创造的。

此外他还认为,最早一批不流畅的文字符号是由神职人员刻画在书写材料上的、而不是由世俗官吏所作。这里起草的各种公告均涉及到上界诸神。书写在经过若干世纪之后,才逐渐为世俗百姓所采用。

温察文化的惊人发现

专家学者们历来都认为,在西亚一些文化地区才是“文明摇篮”和文字的发源地。而美国一位女考古学家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她有力地还原了文字史的本来面目:在历史文物被挖掘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种古代欧洲残存下来的文字符号,这种残存下来的文字符号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至公元前6000年。基于这一发现,自巴尔干中部和东部山脉到乌克兰西部,再由多瑙河中游到亚得里亚海南部,这些地区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形成地。这种文明是由操着印欧语的农民创造的,他们当时已拥有占地10公顷以上类似城市的居民点。古代欧洲人在该地区以其鲜明的宗教观念、特定的制陶技术以及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是区别于欧洲的其他地区。在他们的冥冥天国中,生活着乳房硕大、臀部凸出的女性神祈。除了金牛神外,他们的宗教观念中没有其他男性上帝。由此看来,这些人当时正处于母权制时代。

考古学家沿着这位女考古学家的足迹,先后发掘出在公元前5000年时,曾繁荣一时的5个古欧洲文化区遗址。因这些人类最古老的文字的见证,是发现于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以东14千米的温察城,便被命名为“温察文化”。

19世纪,科学家们在古欧洲局部文化区就曾不止一次地发现过潦草难认的字迹。尽管如此,他们仍固执地认为,古苏美尔商人不但给巴尔干地区的居民运去商品,还为他们提供了第一批文字。但近20年来,由于确定绝对年代的科学技术不断得到改进,这种说法才开始受到冲击。温察文化的符号与古代苏美尔人的象形文字在借助于确定绝对年代法证明下,得出它们之间存有一个长达2000年的历史空隙。由此研究人员认识到,温察文字决不是从外域传入的,而是“土生土长”形成的。在残存的陶土上,研究人员还找到了200多个包括数字和度量衡在内的单个字符。

经研究人员发现,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首批文字应该纯系宗教文字。因为所有写有文字的大宗出土文物,都是在宗教寺院和祭祀场所被发现的。这很清楚地表明,用这种新颖的方法,来记载宗教礼仪与祭祖活动、殡葬仪式和丰收祭典是神职人员最早的试验。显然,这种书写秘密一向被他们严守着,书写也一向被宗教界人士所垄断。

欧洲原始文字的遗存

尽管上述发现令人兴奋,就在公元前4000年中叶,宗教文字突然无处寻觅了。当时,来自南俄草原的另一支操着印欧语的游牧战士野蛮侵入欧洲农民居住区。在其残酷统治下,再度陷入长达2000年之久的欧洲将是无文字时代。

不过,在最近的研究成果证明,所有的古欧洲文字并非都在历史上消失了。在古代欧洲宗教文字被毁了1000多年以后,在白垩上,仍有人潦草地刻画类似于温察文化中那样的女性偶像。人们还发现,公元前2000年至今,但是克里特岛宗教文字尚无法解读——“线条A文字”,它还留下了60多个古欧洲单个符号。这也说明古欧洲文字,有近三分之一的文字的不曾毁灭。

古代欧洲人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残存的部分在苏美尔文字中也曾有出现,比如一些螺纹形花饰、生命之树或乌头神仙等。文字专家们还发现,从一开始就很合乎文体的古苏美尔人象形文字,在其初级阶段,人们则从未发现过所使用的自然主义符号。因此他们推测,古代欧洲人很可能曾在苏美尔人的诞生地生活过,但是此推测尚无法予以证实。

当他在谈及文字何以多元时称,第一批符号是在“古代欧洲文化区、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文化区、中国、中美洲等地在各自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彼此独立地形成的”。  在上述各地区中,显然神职人员才会使一切文明的关键方法取得进展的。在经过神职人员沉默数百年之后,他们终于揭开了一向被垄断手写体文字的秘密。这种象形文字以及符号草拟的法律条文、还有签订购货合同或撰写编年史从此才得以被世人使用。

事实上,神职人员也并非轻而易举地就掌握了这种书写技艺。他们的祖先早在1.5万年前,就在松脆的山崖上刻画过第一批带文字性的连续图画。这种古欧洲刻画符号的发生和发展时间大体相当于我们中国的仰韶时代。在当时,中国也有类似的刻画和符号,但也同样没有得到破译,而只有古苏美尔文字是破译了的。

新知博览——腓尼基人

在历史上上,腓尼基属于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曾经建立过一个高度文明的古代国家。腓尼基人曾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

腓尼基城邦的繁荣时期是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在古代世界就有最着名的航海家和商人之称的便是腓尼基人,他们狭长的船只踏遍地中海的任一角落,每个港口都能见到腓尼基商人的踪影。

有关腓尼基人消失在历史的烟波云海之中,都是出自他们的记载,大多都出自曾吃过腓尼基人苦头的希腊人和罗马人。所以,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关于腓尼基人的材料是少之又少、很不全面。据说,“腓尼基”是古代希的腊语,意思是“绛紫色的国度”,缘由是该居住地区的地方特产是紫红色染料。经常会有奴隶被腓尼基人强迫潜入海底采取海蚌,从采取的海蚌中提取出鲜艳而牢固的颜料,再用紫红色染成花色的布匹运销地中海各国。

就如当时的埃及、巴比伦、赫梯以及希腊的贵族和僧侣,他们都特别喜欢穿紫红色的袍子,但是这种颜色不足之处是容易退色。然而他们发现,在地中海东岸居住的一些人,也穿着类色他们的鲜亮的紫红色衣服,可他们的衣服似乎不会退色。即使衣服穿破了,它们的颜色却跟新的时候一样。所以,大家把这里的居民叫做“紫红色的人”,即腓尼基人。

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欧洲最早发明字母文字的就是腓尼基人。因为他们觉得楔形文字很繁难,需要一种书写简便些的文字。这样,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有人就参照埃及的象形文字,创造出了用22个辅音字母表示的文字。现如今欧洲各国的拼音字母,差不多它们都来源于腓尼基字母。因此,腓尼基字母文字也算得上是欧洲拼音文字的始祖。

后来,古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元音字母,创造了希腊文。他们更没有忘记发明字母的功劳应归于腓尼基人。希腊人传说:从前有一个聪明的腓尼基木匠,叫卡德穆斯。有一次他在别人家干活,急需一样工具,但是他忘记给带了。他顺势就劈了一片木头,在其上面写了点什么,便让一个奴隶送给在家中的妻子。他的妻子看了木片后,什么话也没说,就递给了奴隶一件工具。奴隶非常惊讶,认为木片是用一种神秘的方式说出了主人需要的东西。据说木片上面所写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现的字母文字。

当然,字母文字非卡德穆斯一人发明的,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腓尼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集体创造、逐渐形成的。

爱琴海边的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源自公元前20世纪至前12世纪,因围绕着爱琴海域而得此名,它是存在于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岛、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西部的欧洲青铜时代的文明。爱琴文明早于希腊文明,是最早的欧洲文明,也是西方文明的源泉。

爱琴文明主要包括米诺斯和迈锡尼这两个大阶段的文明。同时,爱琴文明也有兴旺的农业和海上贸易,宫室建筑及绘画艺术在当时是相当的发达,它更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

克里特岛文明

最早的爱琴文明起源于克里特岛,后来才逐渐被传播到希腊大陆和小亚细亚。克里特文明在公元前1700至前1400年间发展到了繁盛时期,但不久却突然衰退了,爱琴文明的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了希腊半岛的迈锡尼。

公元前6000年,克里特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约便始于此时。此时的居民多居住在洞穴当中,后期发展较平稳。当时的铜器、青铜器逐渐增多,匕首在公元前2500年后占据很大比重。这时大概由小亚和基克拉迪斯群岛传来了冶金术,而石瓶、印章、黄金饰物等的制作,也颇为引人注目。从大量的私人印章、豪华炫目的金银首饰以及东克里特发现的大型L形建筑来看,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才导致了进一步的劳动分工、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化。就在公元前3000年末,愈演愈烈的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已经相当发展。

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便有来自北非南迁的移民迁至南克里特,与当地居民相混合,其间这些人还从埃及输入了大量的蓝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装饰品等。但是,这里的克里特文化从一开始就没有复制和模仿外来文化,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它自己的风格。

克里特文明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宫殿的修筑,在每个城市,国家多围绕王宫而形成,因为宫廷是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不过,由于克里特容易发生地震,所以各地的王宫大多都遭到过破坏和进行重建。许多学者们给予这一特点,将克里特文化的发展划分成:前王宫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古王宫时期(约公元前2000至前1700年)、新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700至1450或1380年)和后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450或前1380至1100年)。

在古王宫时期克里特文明便有了初步的形成和发展。从现今发现的遗址看,最初兴起于克里特岛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国家主要,有克诺索斯、法埃斯特、马里亚、古尔尼亚、菲拉卡斯特罗和札克罗等。其中,以克里特岛中部北岸的克诺索斯和中部南岸的法埃斯特最强盛,各为较大的城市,并拥有海港。两者之间还有道路相通,纵贯克里特岛。在古王宫的末期,大概克诺索斯已统一全岛。据希腊神话传说在克里特岛有米诺斯王,学者们认为,克诺索斯的王朝为米诺斯王朝,因此克里特文化也被名为米诺斯文明。

此时,克里特还出现了欧洲地区最早的文字,初呈图形,后来字体逐渐简化为线形,并向音节符号演进,人称“线形文字A”。但是这些文字至今仍未被释读。

克里特岛的东部平原适于农耕,农业以种植谷物、橄榄、葡萄为主,此外还大宗出产橄榄油和葡萄酒。因此,王宫存储油和酒皆特置贮藏室以巨瓮,往往库房连接成行,瓮缸数以千百计,可见当时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油以及酒的重要性。

克里特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工商业和航海贸易。其手工产品以精巧秀丽而着称,以及日用品和工艺品都是铜器和金银制作的,其相当精美。尤其以陶器最为突出,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就是古王宫时期生产的一种称为卡马雷斯的彩陶,它秀巧可爱,彩绘优雅。

当时的造船业也很发达,其商船主要来往于地中海,还有相当数量的海军舰只,成为当时各个城市的主要防卫力量。所以,在克里特的城市和王宫都不会设置厚墙高垒,这有别于其他古代文明重视城防建筑。

克里特主要还是用自己的农工产品与地中海各地进行贸易活动,尤其和当时的埃及联系最为密切,所用就有后来的黄金、象牙、皂石印章和高级奢侈品等,这些大都来自埃及。埃及中王国第12王朝的文物在古王宫时期曾流传到克里特。其工商业和海运的发达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兴旺,这也是与日后希腊文明形成共有的特色。但是,一开始克里特就是以王宫为政治中心的,统一后王权自然加强,其建筑也越来越富丽豪华,这也标明了它的城市是王朝统治的中心。这也成为它与日后希腊奉行共和政治的城市国家的一个最大差别。

这里由于克里特的线形文字A还没有释读成功,所以我们对其政治历史和社会结构知道得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创造者与日后的希腊人不是同一种族;此外,米诺斯王朝统治无疑奴役大量奴隶和农民,与古代东方各国有相似。近年还发现,在克里特保留着以人作牺牲祭神的习俗,更进一步的反映其社会的奴隶制实质。公元前1450年左右,克诺索斯王宫被操着希腊语的人占领了,克里特文明从此标志的便是衰落。从这以后,爱琴文明的中心便从克里特转移到了希腊本土的迈锡尼地区。

迈锡尼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