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生物天堂
5022700000004

第4章 生物的起源与进化(3)

其二,认为每个物种的设计都非常完美。这种观念被当时自然神学的支持。1836年,在达尔文随小猎犬号归来时,一位剑桥哲学家仍认为:“整个地球从一极到另一极,从周边到中心,总是把雪莲放在最适合它生长的地方。”在这种表述中,他强调的不是生物的适应性,而是造物的神奇。但这种思想在60年前就曾受到怀疑论者休谟的质疑,他在《关于自然宗教的对话》中说:“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适应状况良好,就去否认以前可能存在的不理想状态。”

人类起源和进化

人是万物之灵,有发达的大脑,能制造工具,能劳动。但说到底,人也是从动物进化来的。从生物学的视角看,人依然是动物。在林耐的分类系统中,人、猿、猩猩等,都是属于灵长目的物种。

人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人属于灵长目,同猩猩、黑猩猩、大猩猩有很近的血缘关系。在分类系统中,三种猩猩属于大猿科,人属于人科,而它们又同属于人猿超科。本来,这个超科的动物主要生活于热带森林,而人却成为一个例外。因为智力上的高度发达,人类已经遍布地球的各个角落。

在白垩纪,生物界发生了一次大绝灭,包括恐龙和很多哺乳类动物都绝灭了。而灵长类正处于早期上升阶段,迅速发展,并和其他保存下来的哺乳类物种一样,发生了一次适应辐射。

最早期的灵长类,特点是体小、树栖、夜间活动的,善于跳跃、攀援,以昆虫为食。“手”很发达,拇指和其他四指相对,这样就便于捕捉、握执食物。爪逐渐发展为甲,而手指的感觉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眼也不再位于颜面两侧,而是并列于颜面前方,这就使感知距离和立体视觉的能力有所加强。经过辐射适应,出现了大型的灵长类。而且,大多数灵长类开始从夜间活动发展为昼夜活动,并且也吃植物性食物,视力进一步发展,大多数还有能力对颜色进行分辨,手指的感觉能力也得到提高。借助这些进步,它们有能力从树栖生活扩展到陆地生活。

人的手非常灵巧,可以制作工具;人的脑非常发达,有语言能力,也有社会组织。这些特点其实在灵长类中都可找到源头,而人无疑是灵长类物种中最高级的成员。

人的起源和进化

100多年来,几代人类学家的努力,已经把人类历史向前推到300~400万年前。现在,人们已经重建了400万年来人类从南猿到现代人几乎没有中断的进化历程,这其中包括了南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人阶段。

南方古猿(400~100万年前):人科不同于猿科,其中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人科是灵长类中唯一能两足直立行走的动物。大约5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中的一个小系将指节离地而起,采取两足直立的姿势,与之相适应的身体构造也发生了变化。从此,这个灵长类的小系就开始了向人科进化。已知最早的一类人科成员是生活于400~100万年前的南猿,它们虽已能直立行走,不过脑量还处于猿的水平,只有约450~500毫升,犬齿变小。

迄今发现的最早人科化石大约在400多万年前,而最晚的古猿化石大约在1000万年前,在两者之间的化石记录的空白长达500多万年。而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确定,人与猿的分化大约是在500~600万年前发生的。力求在考古发掘上有新的突破以填满这段空白,便成了当前古人类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要确定新的化石人类的物种并不容易,在这个猿与人转变的关节点上存在更大的困难。随着这个空白的被填补,人类起源之谜也可以进一步得到破解。

能人或早期猿人(200~175万年前):1959年,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M.Leakey找到了近乎完整的粗壮的南猿头骨,同时他还找到了石器和破碎的骨片。但从头骨判断,要做这些高级的技术行为,脑量(530毫升)仍然太小。在1961年末的奥杜韦,M.Learey终于找到了另一种更进步的人种化石。这些人的脑量很大,都在600毫升以上,拥有了与人的性状相似的总形态和沟回,他们可能已有语言能力。这些人的颅骨和趾骨更接近于现代人,他们的牙齿也小于粗壮的南猿。1964年,他们把这一更进步的人归入人属,全称是“Homohabilis”,即能人。

以后,人在进化过程中又分出两个世系,一个世系从纤细南猿到粗壮南猿,另一个世系进化到人属,从能人到直立人,最终到智人。

直立人(200~20万年前):直立人最早是由爪哇人和北京人的化石所确定。如今已查明,非洲、亚洲和欧洲均有直立人化石的广泛分布,这些直立人身高约1.5米,有着和现代人很相似的骨骼支架。但颅骨仍然带有原始的性状,头骨低矮,眉脊粗状,牙齿比现代人粗大等。他的脑容量大约为800~1100毫升,高限已和现代人脑容量衔接了。直立人创造了旧石器时期的早期的主要文化,他们代表的工具是大型砍砸器(亚洲)和手斧(欧洲),除此还有小型的尖状器和刮削器等。

尚不清楚人的语言是何时出现的,能人可能已经具有了语言。有迹象表明,直立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现代人的语言中心在大脑左半球。正是由于语言中心的发育,大脑的两半球出现了不对称性,周口店第5号北京猿人头骨的两半球已有明显的不对称,这是直立人具备语言能力的一个直接形态证据。人在具备语言能力后,才可能发展出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这个刻有抽象符号的肋骨足以说明直立人已具备语言能力。直立人必须运用一定的语言,因为他们要制造出比较复杂且对称的手斧和尖锐的尖状器,要对火进行有效地控制,通过协作方法使用一定的谋略,围猎大型食草动物,等等,而这些有目的的活动又反过来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智人(25万年):在直立人阶段之后,人类开始步入了智人阶段。智人阶段分为早期智人(或称古人)和晚期智人(或称新人)两类。两者同属一个种,他们的差别只是在于亚种水平上。早期智人生活于大概25~4万年前(更新世中期至晚期,旧石器时代中期)。亚、非、欧许多地区都有早期智人的化石分布,尼安德特人是发现最早的早期智人,简称尼人,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河谷(1856年)。

早期智人统称为尼安德特人,尼人的形态特征是介于晚期猿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他们身高160厘米,眉脊突出,额明显后倾,脑量平均可达1400毫升,这表明他们已经具备相当发达的智力。以前有人认为尼人愚蠢笨拙,但实际上,尼人不仅能制造较先进的石器工具,还能人工取火。

晚期智人又被称为新人,他们是在距今约4万年前开始出现的。晚期智人的前部牙齿和颜面都较小,盾脊降低,颅高增大,这是晚期智人和早期智人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这些特点在现代人身上更为明显。最早发现的新人化石为法国克罗马农村的克罗马农人,其形态非常接近现代人,身高180厘米,眉脊不突出,额宽大,脑量与现代人接近,可以制作复合工具,并具备原始的绘画和雕刻技术。

在这个能人到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体质的演变和文化的演变也在同时进行着。体质的演变的结果是脑容量日益增大;文化的演变的结果是石器愈来愈多样、锋利和标准化,石器和天然石块的形态间的差别变得愈来愈大;从单一石器发展到复合工具;从利用自然火发展到人工取火等。比较特别的是,人类体质的演变,不是像其他动物那样专门去适应一种特定的生活条件,而是适应人类所特有的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劳动。人类凭其劳动能力制造出不同的工具,获取生活资料,适应不同的生活条件。劳动也成为人区别于猿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文化适应的基础。

从能人到晚期智人都是属于旧石器时代。这段时间的人类统称为现代人,体质上变化不大,但文化上的变化却巨大而深刻。在新石器时代,人类不但有了磨光石器,还能制作陶器。畜牧业和农业便是出现于这一时期。目前的大多数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都是在新石器时代被驯化的。大约9000多年前,人类开始使用金属工具,开始是用红铜(纯铜),然后是青铜(铜与锡的合金),最后是用铁,考古学分别称为红铜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而5000年前发明的文字,成为推进文化交流和积累的有效工具。这时,人类就跨进了文明时代。

相关链接——人种

人种,是根据体质上可遗传的性状而划分的人群。依据肤色、发型等体质特征,通常把世界上的人划分为4个人种:蒙古利亚人(黄种人),特征是肤色黄,头发直,脸扁平,鼻扁,鼻孔宽大;高加索人(白种人),特征是皮肤白,鼻子高而狭,眼睛颜色和头发类型多种多样;尼格罗人(黑种人),特征是皮肤黑,嘴唇厚,鼻子宽,头发卷曲;澳大利亚人(棕种人),特征是皮肤棕色或巧克力色,头发棕黑色而卷曲,鼻宽,胡须及体毛发达。

人们划分人种时所依据的体质特征,主要是由于对气候的适应而产生的。

其中造成肤色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血管的分布和一定皮肤区域中黑色素的数量。黑色素多的皮肤显黑色,中等的显黄色,很少的显浅色。

鼻形也是如此。生活在热带森林的人,一般有较宽阔的鼻孔,因为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所以鼻子的功能不很重要。而生活在高纬度的白人鼻子往往长而突,这有助于对进入肺部的空气起到暖化和湿润作用。

黄种人的眼褶大概与亚洲中部风沙地带的气候有关系;另外,黄种人的脸型扁平、脂肪层半满,能够保护脸部不受冻伤。

这些种族特征大约形成于化石智人阶段,现在,由于人类物质文化水平的进步,大多数种族特征已失去适应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