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聪明才智
在大自然中,无论是体型庞大的动物,还是身体微小的动物,都有一些令人吃惊的“壮举”,令人惊讶不已。人们不禁会问:动物也有如此高超的智慧吗?
会使用工具的动物
英国研究人员简·古多尔很多年以来一直在坦桑尼亚从事有关大自然中猩猩的研究。她在高温的热带森林里连续守候数小时,观察猩猩群体的觅食行为。最终发现:大猩猩也会使用工具。它通过细树枝伸进白蚁巢口来捕捉巢内的白蚁,然后津津有味地舔食爬在树枝上的白蚁。
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大猩猩能使用工具,就证明它会思考,它们明白如果要伸进蚁巢,就需要用一个细长的工具,最终它们也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有关研究人员还发现,黑猩猩同样也会寻找一些工具。比如,当一个黑猩猩想摘取香蕉却够不着的时候,它就会找来一根树枝,将它折断剥去树皮,然后用它去摘香蕉。
人们也曾看到一些雌猩猩制造类似海绵的东西,然后用它们弄水喝。它们先将树叶扯碎,在手中揉搓,然后团成瓷实的“海绵”球,再用这种“海绵”球蘸取如树凹处等嘴巴够不到的水,再将“海绵”球拿到口中按压,这样就能喝到水了。有时,它们还用这些“海绵”球来清洗粘在小猩猩的毛皮,让小猩猩看起来更加卫生。
不同的猩猩群体不仅会制造出不同的工具,而且使用工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为了捕捉白蚁,有的猩猩会将小树枝放在白蚁穴里,有的猩猩会将小树枝放在白蚁通道上来回移动,等待白蚁爬到小树枝上。
当大猩猩找到一些解决麻烦的办法后,它们会将这个好办法传给小猩猩。其实在自然界中的动物个体就群体而言,是不会表现出创造性的。然而有时某个动物个体会比其他动物表现得奇特些、灵巧些,能够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就会对它进行模仿并接受它发明的办法。比如在日本,有一只雌猕猴找到甘薯后,将甘薯浸在海水中清洗,很快它那个群体的其他成员就都开始模仿这个做法了。同样,自从一只贪吃又大胆的蓝山雀发现了获得新鲜奶油的最佳方法(将每天早上放置在英国人家门口的奶油瓶的铝膜包装皮啄破)后,所有英国的蓝山雀都能像它那样做。幸好它们没有飞越英吉利海峡,法国蓝山雀还不知道这种办法。
组织严密的动物
一些动物之间的组织也非常严密,在一个蜂群中,3~5万只蜜蜂工作时可以互不干扰:年轻的蜜蜂负责养育蜂王和幼虫,制造蜂蜡或制作容纳蜂卵和储藏蜂蜜的蜂房;年老的蜜蜂外出采蜜,寻找花粉与花蜜。另外,采蜜的蜂天热时还要带水回来,吐在蜂房里从而让幼虫的生活环境更加凉爽舒适。
蜜蜂的组织怎么能如此严密呢?很久以来,我们知道蜜蜂之间是通过化学信号进行交流的,它们会分泌出的一种液体,可以起到给其他蜜蜂传达命令的作用。
大约在1960年,奥地利一位专门研究动物习性的动物生态学专家发现,在传递信息时,蜜蜂会采用一些类舞蹈动作。一只蜜蜂可以靠这些动作向其他蜜蜂指出许多信息,如供采蜜的花丛在什么方向,以及有多远的距离等。
然而,出色的组织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反常现象:所有的蜜蜂并不完全服从它们所接到的命令,比如采蜜的蜜蜂给蜂群带回的花粉和花蜜过多,最终阻塞了蜡蜂房,以致蜂王无法入蜂房产卵。
森林棕蚁也像蜜蜂一样,具有相似的组织,比如一些工蚁会负责照管蚁巢;采集工蚁则负责外出采集蚁群所需的食物。但事实上,这些采集工蚁会将它们所能搬运的东西(比如碎玻璃、小石子、小树枝等等)全部搬回巢内,其中只有一少部分是有用的食物。因此,蚂蚁和蜜蜂都经常会犯一些错误,它们不算是“辛勤的劳动模范”。但它们会立即改正这些错误的:当一个蜂巢太满时,一部分蜜蜂会出走去建一个新的蜂房;在一个蚁穴里,一些工蚁会给采集的东西分类,并扔掉没用的东西。
会使用语言的动物
红嘴鸥也叫笑鸥,因为它们的叫声就像笑声一样。雌鸥在海边群居,常在悬崖峭壁上孵卵,雄鸥捕食回来时总会发出一种被称为“长啸”的叫声。虽然雄鸥叫声不断,听起来又很相似,但雌鸥仍能分辨出哪个声音是自己“丈夫”的。这不禁让我们猜想:难道是那些雄鸥在飞回巢时呼唤了它们“妻子”的名字,所以雌鸥能够区别它们。然而,人们常常以为鸟类在大自然中的歌唱是简单、重复的,以为所有同类鸟鸣叫声相同呢。
红嘴鸥的长啸同样也能进行“家庭”识别,可以召集自己的雏鸟,并能排除外来的雏鸟。并且有时候,有时候,当它召集一窝新出壳的小鸟“讲话”时,大些的雏鸟就会自觉离开,显得漠不关心。
有些鸟比如鹦鹉还模仿人类的声音。只要稍做调教,鹦鹉就能重复一些单词,甚至一些句子,但它们能理解自己“说”得是什么吗?
一位美国研究人员曾饲养了一只很厉害的加蓬灰鹦鹉:亚历克斯。它会叫出20多种物品的名称,还学会了辨别5种颜色和4种不同的形状。当它发现人们给它的东西不是它所要的时,它就会说“不对”。此外,亚历克斯还会做别的,比如能说出人们放在它面前物品的数量,即使给那些物品变换位置,或它还不认识那些物品。
有许多生物学家也曾试图教黑猩猩和一些似乎很聪明的动物讲话,但没有获得成功。因为猩猩和猴子模仿不好声音,虽然它们对动作模仿特别好。
1970年,两位美国人曾用哑语教过一只雌性黑猩猩,她名叫沃休,4年中,沃休学会了132种手势,并能用这些手势组织有2~3个单词的句子。另外,还有3只黑猩猩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它们之间甚至能用这种哑语交流。
当沃休生了一个“儿子”路利斯时,它也同样向路利斯伸出手指,像人们教它那样教路利斯哑语,不过路利斯只学会了55种手势。
点击谜团——海豚的语言系统为何特别发达
生物学家发现,海豚的“词汇”非常丰富,它们发出的一系列声信号(类似哨声),这是它们的通信交流信号。美国科学家发现,大西洋海豚和太平洋海豚能发出32种叫声,除两者通用的9种外,大西洋海豚经常使用的还有8种,太平洋海豚经常使用的还有7种。海洋学家们认为,不仅同种海豚可以利用声波信号进行通信联络和交流,不同种的海豚之间也可以进行对话。
那么,这种聪明的海洋生物的表达能力是否类似于人类语言呢?
美国生物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向一只名叫凯伊的雌海豚提出了20个问题,凯伊前有两个圆球,它推红圆球表示有,推蓝圆球表示没有。厄尔把一物体放入水中,这些物体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然后问凯伊:“那里有什么东西吗?”经过一番探测,凯伊很快地做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随后,生物学家又提出关于形状的问题:“这个物体是不是圆的?”其实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凯伊都能做出准确回答。
不仅如此,海豚还有很强的学习英语的能力。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教给海豚1~10的英语数词,几周后,海豚竟能模仿人的声音表示出来,而令人惊奇地是,刚同它认识的另一只海豚竟然也说出了这些数词。原来,几秒钟之内海豚就能把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了同伴,而它的同伴学会这些知识竟然也只用了几秒钟的时间。
今天,科学家们仍在坚持不懈的研究海豚的“语言”,我们希望海豚将来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动物之间的交流
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人类就是通过语言来进行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的。那么,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们,是如何在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间进行交流的呢?
长期以来,许多中外语言学家和动物学家对动物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揭示了很多令人惊讶的动物交往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神奇。但同时,要想真正破译动物“语言”,目前还是有很大的困难。
动物的主要语言
根据生活常识,动物的语言主要有听觉信号、味觉信号、嗅觉信号和视觉信号。
听觉信号如乌鸦用鸣叫声来呼唤异性,或对竞争对手发出警告等;像狮子、老虎等凶猛大型食肉哺乳类动物会发出味、嗅觉信号,用尿液和体味来表明自己的活动领域及“势力范围”等;而狗会竖直耳朵、尾巴、脖子上的毛,通过视觉信号来表示自己的攻击意识,在想讨好主人、表示服从时,它会对主人摇头摆尾。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信号是我们不熟悉或无法感知的,比如蚂蚁会在路上留下同伴所熟悉的化学信号,以便把同伴引到自己发现的食物处。
科学研究发现,动物所使用的信号非常简单,只有“开”、“关”之分,其中一部分信号能够长期维持,甚至有些能够持续一生成为动物身体的一项特征。众所周知,鸟类大多用斑斓的羽毛来显示其性别,相对来说,雄性的鸟类羽毛更加华丽醒目;而通过头部的大小或形状的差异,大猩猩则可以显示自己的性别。此外,大多数鸟类甚至可以用羽毛来显示自己的年龄,黑背鸥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它在雏鸟l岁、2岁、3岁、4岁和5岁以上这些不同的年龄段,分别用不同的羽毛来标识不同的年龄。
每个动物家族之中都会有独一无二的叫声、音调、动作、姿态和气味,且各有各的含义,这是为了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比如当发现空中的飞鹰时,长尾鼠会用单调而冗长的声音报警;如果长尾鼠每隔8秒钟报一次警,说明老鹰飞到了地面;而如果发出急促的叫声来提醒同伴,则说明它发现狐狸在地面上;而母鸡能用来报警的声音多达8种。南极半岛的海豹找寻配偶时,发能出多达21种的叫声,听起来声调短促而低沉;而麦克默多海峡的威德尔海豹与同伴沟通的洪亮叫声有34种,持续时间也比较长。
据研究,威德尔海豹可以丝毫不受外来语言的影响,只学习本地区同种海豹的“独创语言”。日本科学家也发现,一种在太平洋海域生活的海豚,和大西洋海域的海豚是同一种类,但它们之间却不能有效沟通,就是因为它们“方言”不同,而通用的语言仅有50%。
动物之间的无声语言
动物语言中除了各种有声语言外,还广泛存在着如超声语言、气味语言和声波语言等无声语言。通常不同动物之间都会采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语言来满足彼此交往的需求。
超声语言就是动物利用自己发出的超声波进行沟通的语言,比如海豚就能用超声波与同伴进行交流。而且当一只海豚在“讲话”时,其它海豚轻易都不会去打扰同伴的“讲话”,都显得非常有礼貌,静静地在一旁“听”着。
利用气味来作为交流方式的是气味语言。自然界中昆虫传达信号时使用气味的有100多种。比如当遭到敌人袭击时,有一种雌性害虫会释放出一种气味来通知和掩护同伴逃命。而哺乳动物(尤其是雌)则几乎全都在一个充满气味的世界中生活着,借助于它们之间不同的体味来区别自己与其他动物的子女。
声波语言是蟋蟀和大象等动物特有的传递信息的方式。研究表明,在种类繁多的蟋蟀中,有几种雄性蟋蟀不能鸣叫,虽然它们不具备发音器,但它们向雌蟋蟀传递信息时仍有自己特殊的方法,那就是震动身躯,利用震动发出的声波来传递信息。当然,人类是听不到这样极微弱的声音的,即使其他蟋蟀也不可能通过听觉器听到。
大象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的方式与蟋蟀是完全不同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象交流方式极为复杂是通过地震波向远方同类传递信息的。比如它们会震动地面(通过跺脚或用嘴发出声音的方式),并使震动传播很远。在佯装进攻时,大象往往会煽动耳朵并跺脚,这实际是它在觉察到危险到来时采用的一种防卫机制,同样还能产生震动。此外,大象也是通过地震波来区别同类发出的警告和问候信号,即使当时并不能听到同类的声音,也会对相应信号做出反应,且雌象的感知更加敏感。研究发现,大象发出的地震信号不仅能表明它的方位,还能反映出它是愤怒还是恐惧,或是其他情感。
动物的声音与人类的关系
动物声音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提高玉米产量,会播放模拟出的蝙蝠叫声,以驱逐夜蛾;要想判断鱼群的位置、数量甚至种类,可以通过控制海洋生物声场:利用电子发声器引诱鱼群定向聚集可以提高捕鱼量。
再比如,动物的异常表现可以预报破坏性较大的地震,因为很多动物在地震前都会反应异常,这些异常反应很可能是由地下岩石剧烈活动时发出的次声引起的;在水母耳的启发下做出的台风警报器,可以提前15小时准确地预报台风的强度和方位;能帮助盲人辨认出前方不同的障碍物的“眼镜”,是仿照蝙蝠的声音系统制成的。另外,为改善飞机飞行的安全状况可以安装驱鸟器;安装驱鼠器可使粮仓中的粮食免受老鼠的祸害;为使害虫的行为发生混乱,破坏害虫的繁殖能力,有的昆虫学家会根据昆虫气味语言分等特性,用一种强烈的气味来冲淡和扰乱害虫的气味,这样即可减少农业虫害。
总而言之,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人类通过研究动物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可以极大地推动发明创造新技术的科学进程。
相关链接——有趣的动物交流
同人一样,自然界的动物需要相互传递信息,交换思想感情,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在遇到危险时,蚂蚁就从颌的分泌腺里分泌出一种强烈的气味,只要经过13秒钟,这种气味就会在蚂蚁周围扩散,产生一个12厘米大的气味圈。闻到这种气味,邻近的蚂蚁就会赶来救援。
在婚配前,彩蝶需经一番恋爱飞行,结成良缘前还需要用“动作语言”来交流感情。
萤火虫腹部未端的发光器会发出一种“求爱信号”的光,雄萤先发出闪光信号寻雌萤,愿意成对的雌萤就会发出回答闪光。凭着这种奇特的闪光语言,它们便在夜幕中默默地成双成对地恋爱了。
鹿的眼睛旁分泌腺能散发强烈气味,要想写一封通知同伴们的信,只要它把脸在树干上擦几下就行了。这封信能告诉伙伴们:“此路平安无事”。
蜜蜂可以利用气味传递警报,当与敌人交战时,它就会分泌出一股发出特殊气味的毒汁。这种气味的语言就是求救警报,告诉伙伴们:“快来帮助,这里有敌人!”
蝙蝠虽是瞎子,但却能以耳代目。它从喉咙发出超声波穿过口和鼻孔产生回声,回声由耳接收,大脑根据信号可极其准确地判断出反射物的大小、形状、质地和距离。即使几百万只蝙蝠一起生活在山洞中,却能够互不干扰的从洞口飞进飞出,靠的也是超声波。
动物冬眠的奥秘
每当春天到来,青蛙、蜥蜴、蛇等两栖类动物以及爬行类动物,便会从漫长的冬眠中醒过来,纷纷爬出洞外开始新的生活。动物为何需要冬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