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技探秘
5022400000014

第14章 解密人体科学(6)

原来,被追打的老者是年轻女子的儿子。所谓“年轻女子”,已有百余岁了!她长年服用家传秘方配制而成的一种药丸,所以容颜不老。虽已百余岁,仍然身轻如燕,体态姣好。而她的儿子不听她的劝告,屡屡拒服她配制的药丸,结果70多岁就须发皆白、老态龙钟了。为此,她十分生气,常常追打儿子,逼迫他服用药丸。

路人听到这里无不惊诧,奉“年轻女子”为神仙,纷纷请求赐予药丸。于是“年轻女子”将家传秘方告于众人。众人用之果然均收到奇效。后人便将这种药丸称为“神仙训老丸”。

“神仙训老丸”此后名声大振。但汉代的名医华佗却嫌该药尚有缺陷,便在原配方的基础上增减了几味药,将该药壮阳滋阴的作用加以突出,并改名叫“仙姑打老儿丸”。

经华佗调理后,“仙姑打老儿丸”更是不同凡响了,不久便进入宫廷成为皇帝和皇亲国戚们的专用药品。到了宫廷,出于“打老儿丸”这名称不够雅训的考虑,在不同的年代便有了不同的名字,后来传到明代,太医院把“仙姑打老儿丸”改成“延年益寿丸”。明代末年,中原名医郭敬海将家传的“不老还童挂骨丹”合并改为“延年益寿补肾丸”。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大大有名的“冰玉散”。传闻神农时期有个人叫赤松子,因为服用“冰玉散”,可以入火不化,随风雨上天入地。后来他成了掌管祈雨的神,炎帝的小女儿追随他,也得道成了仙。

这三个药方一直流传至今,临床上还在使用。但是,这些方子可以延寿,但不会长生不老。

现代科学的长生不老术

既然人的极限年龄为120~130岁,那么人类可不可以突破这个局限,从而实现“长生不老”呢?英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他们认为衰老是一种病,像心肌梗死和癌症一样是可治的。

生物学家其实早就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实:在人工培养条件下,每一种细胞的寿命都有一定限度,而在接近这个限度时,即使用最好的培养方法也拯救不了既定的命运。比如说人体的成纤维细胞最多只能繁殖50代,然后便趋于死亡。老鼠的成纤维细胞只能分裂18代;而龟的成纤维细胞也只能分裂110代;如此等等。

研究发现,端粒是控制细胞分裂次数的时钟。作为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片断,端粒经常被比作鞋带两端防止磨损的塑料套。这些不含有基因的小颗粒可以保护染色体免受伤害。不同个体的端粒有着不同的初始长度,但对每个个体来说,它们可随时间流逝而变短。在新细胞中,染色体顶端的端粒会随着细胞分裂逐渐缩短。这就像磨损铁杆,当磨损得只剩下一个残根时,细胞就接近衰老。细胞分裂一次其端粒的丢失约30~200bp(碱基对),鼠和人的一些细胞一般有大约10000bp。当端粒不能再缩短,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了。

这一发现似乎也告诉人们,细胞内存在一口衰老钟,它限定着细胞分裂的次数,也就限定了生物的寿命。高寿生物由一个受精卵细胞分裂而形成,它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从而逐渐增殖,组成胎儿,再分裂而成青年。当出现衰老现象时,就意味着细胞不能再分裂了。最近又有研究发现,患有一种可加速衰老的遗传疾病的人具有异常短的端粒,进一步表明端粒在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此,端粒被一部分科学家们视为“生命时钟”。

那么,这是不是就是衰老的真正起因,我们从此就找到了一条“长生不老”之路呢?毕竟只要有一种方法保持人类端粒完整不受损伤,人类就能永远活下去。

科学家还无法做出肯定的答复。最新研究表明,癌细胞居然就有这种复原的能力,生生不息。曾有科学家宣称,如果能破解癌细胞一边分解一边复制的奥秘,那么人们活到1000岁也不是难事了。不过,众多科学家对此观点还是持保留意见。

相关链接——劳动者长寿

我国传统中医养生学认为:“劳其行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也就是说,我们能通过劳动促进生命的运动,延年益寿;相反,过于安逸的生活反而会对健康不利。

在对我国1000多名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后,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些老人中体力劳动者占95%,脑力劳动者占5%,他们中的大部分在90岁、100岁时还参加劳动。而年轻时多从事各种体力劳动,更是能为长寿奠定体质基础。

从医学角度上讲,长期参加体力劳动的人之所以能锻炼身体是体质增强,就是因为他们总是手脚不停;而且干活容易饥饿,也就增强了食欲,吃饭自然也香,睡觉也甜;另外,劳动通过促进消化功能和心血管功能,还有助于心肌跳动有力,血液流动畅通,从而降低血压和血脂,新陈代谢也旺盛。

一个人如果阳气足,免疫功能就能得到增强,人体不易受外邪侵袭,对身心都有好处,有利于保健、养生、防病。长期参加体力劳动,可使人的心脑血管衰退过程推迟10~20年。

有人说得好:“人是动物,就要多动,多动才能不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那些勤快好动热爱生活的老人常常能健康长寿。英国有一句谚语:“没有一个长寿者是懒汉。”现在很多人虽然老想着健康长寿,但就是因为一个“懒”字。懒于起床,懒于锻炼身体,懒于做家务劳动,懒于参加社会活动,懒于学习,满足于整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看报纸,甚至一有空就躺到床上。事实上,一个人一旦沾上一个“懒”字,很多慢性疾病会向他袭来,当然也就难以实现健康长寿了。

胎儿在母体中怎样生活

妈妈们怀着宝宝时经常能感觉到胎儿的动弹,而幸福的爸爸们也会常常贴在妈妈的肚皮上倾听宝宝的动静。那么,在妈妈的肚子里面宝宝究竟都在干什么呢?都有些什么“娱乐”活动呢?

一个人一生的开始常常是从婴儿的出生开始算起,其实作为一个生命,胎儿阶段就已经是真正的起点。但长久以来人们却一直没有弄清楚,胎儿在母腹中是怎样生活的。如今,这一切已不再是秘密了。借助于超声扫描技术,科学家完全可以直接从荧光屏上观察胎儿的生活,从而更好地研究胎儿在子宫内的运动和情感变化。

胎儿的听觉与视觉

妊娠期间,母亲的腹内并非是一个安静的理想场所,而会有大量的声音会传入胎儿的耳内,胎儿不断地“凝神细听”。一般说来,最为嘈杂的是母亲胃内发出的咕噜咕噜声。此外,胎儿还能听到母亲与他人轻微的交谈声。但是,只有母亲那富有节律的心脏搏动声才是支配胎儿所处环境的声音。如果心脏的节奏正常,胎儿就会知道一切正常,并且感到安全。

此外,胎儿还可以听音乐,特别喜欢每分钟60拍左右的慢节奏音乐,这个节奏与母亲的心跳速度非常接近。这时,他会转过头来,用耳朵来收听外界的声响。

视觉在腹内是不重要的,但是,当在孕妇裸露的腹部加一道明亮的光线时,胎儿就会睁着眼睛,把脸转向了有光的地方,并睁大眼睛。

胎儿的味觉与触觉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仅仅4个月左右的胎儿就有了灵敏的味觉,并能食其所好。当在羊水中加入味道苦涩的脂醇,胎儿就会减少吮吸的次数,甚至会出现皱眉的表情。与此相反,当把糖等带有甜味的物质加入羊水中时,胎儿吮吸的次数就会剧增。

此外,胎儿还有触觉反应。如果他的小脚丫被碰到了,就会把脚丫张开,像把小扇子;如果小手被碰,就会握起小拳头。如果母亲不小心重重地跌了一跤,胎儿虽然在羊水等缓冲保护作用下不会受伤,但还是会被惊醒,并开始躁动不安。母亲的疼痛和紧张,也会使体内肾上腺素和其他与紧张有关的激素分泌增加,此时供给胎儿的血液量会相对减少,这时胎儿就会感到烦躁不安,并且哭起来。但由于子宫内没有空气,所以胎儿哭时并没有声音。当母亲平静下来,激素分泌恢复平衡时,胎儿又恢复到原来平静的状态。

勤奋的“胎儿”

胎儿具有排尿功能在三四个月大时,会有尿液积存在他的小膀胱里。7个月大的胎儿每小时大约会排尿10毫升。跟其他的代谢废物一样,胎儿排泄尿液的通道也是母亲的胎盘。当胎儿长到8个月大时,就已经非常“能干”了。他会在无意识中打呵欠、抓东西、吮吸手指、伸胳臂、蹬腿和伸懒腰,还会微笑、皱眉头,甚至做鬼脸。

总之,胎儿在出生前的一些生理活动,是为其出生后的生存打基础。胎儿虽然不需要呼吸,但横膈也要跟呼吸时那样上下运动。胎儿的营养由母亲供给,但自己也要“进食”(吞一些羊水),吞咽时还会引起打嗝。这时,细心地母亲能感觉到胎儿在进行一系列小的、有规律的跳动。

相关链接——胎儿在子宫里有记忆吗

实际上,当一个新生儿呱然坠地时,面对的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因为他在妈妈的子宫时就已经有很长时间用来听声音、区别不同的嗓子、熟悉音乐及其它声响等,习惯四周环境了。母亲是生命之舟,但她的作用不仅仅在此,她和胎儿之间在整个怀孕期间都存在着持久的、强烈的感情交流。有些在母亲子宫里留下的无意识记忆,甚至到孩子长大成人时还记忆犹新。

胎儿的耳朵在妈妈怀孕24周以后便开始起作用。他首先听到的声响来自腹部和子宫内,其次是母亲的胃鸣和嗓音,当然还有父亲的说话声和其他声音。虽然对他来说,这些声音不算太响,但完全可以听到。

胎儿到第六个月或第七个月时,就能分辨母亲感情和姿态的微妙差别,而他也会随之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母亲爱护和保养好自己的胎儿,那么她生下的孩子会很乐观;反之,在恐惧和焦虑的气氛中成长的胎儿,再加上出生后又得不到帮助和爱护,成年后往往会比较忧虑和脆弱。

母子之间的感情往往是深厚的,但应把它看作是产前母爱的继续。从孕期开始,母亲就要知道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感情传递给孩子;同时也要随时倾听孩子在“说”些什么。

人有“第二大脑”吗

为什么人在生气时,常常会觉得胃疼、肚子疼呢?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我们的肚子里有还有一个大脑。

据德国《地球》杂志报道,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都认为,肚子是人类的“第二大脑”,也被称为“腹部大脑”,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源于肚子。人的肚子里有一个十分复杂的神经网络:包含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骨髓里的细胞也比不上它多),与大脑的细胞数量相等,并且细胞类型、有机物质及感受器都极其相似。

“腹部大脑”的功能

最新研究表明,心理过程与消化系统紧密相联的程度非常之高,几乎超出人们的想象。对喜悦和痛苦等情感,腹部大脑(简称腹脑)会产生很显着的作用。内脏疾病也往往也联系着心理反应,其中有一个最有力的证据:40%的肠功能紊乱病人都同时忍受着恐惧症和经常性抑郁的困扰。之外,对老鼠的实验同样证明了:当人们让它的神经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内脏也将会出现与类似于肠功能紊乱的特征。

在德国,流行着一句俏皮话:“在肚子里选择最佳方案和做出最佳决定”。事实上,肚子里的神经系统可以下意识地储存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每当有所需要,就能将这些信息调出,并传输入大脑,这或许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理性决定。

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格尔松教授指出,神经细胞综合体这个“组织机构”存在于人体胃肠道组织的褶皱之中。在神经传感器的帮助下,它独立于大脑工作来进行信号交换工作,甚至,它还能同样参加学习等智力活动。

为肚子提供营养的是神经胶质细胞,这与大脑是一样的。此外,肚子拥有专属于它的负责免疫、保卫的细胞。像血清素、谷氨酸盐、神经肽蛋白等神经传感器的存在也加大了它与大脑间的这种相似性。

第二大脑的起源与工作方式

这个所谓的人体内第二大脑也有着有趣的起源。古老的腔体生物体内都拥有着早期神经系统,这个系统可使生物在进化演变过程中变成功能繁复的大脑,而早期神经系统的残余部分则转变为控制内部器官(如消化器官)的活动中心。在胚胎神经系统形成的最初阶段,细胞凝聚物首先分裂出一部分,形成中央神经系统,而另一部分继续在胚胎体内游动,直至落入胃肠道系统,变成独立的神经系统。从此之后,该系统在专门的神经纤维——迷走神经作用下,与中央神经系统建立联系。

以前,人们只是将肠道视为带有基本条件反射的肌肉管状体,而几乎没人关注它的细胞、构造、功能之类的特点。直到最近几年,经过科学实验,人们发现胃肠道细胞的数量约有上亿个,而单靠神经根本无法保证这些复杂的系统同大脑间进行密切联系。那么,胃肠系统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呢?

通过研究,科学家发现胃肠系统可以独立地工作,原因即在于它有自己的司令部——人体的第二大脑。第二大脑,它的主要机能就是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分泌。非常有意思的是,像大脑一样,人体的第二大脑也需要休息、甚至沉浸于梦境,甚至,第二大脑在做梦时,肠道也还会出现一些波动现象,如肌肉收缩。在精神紧张情况下,第二大脑也会像大脑那样分泌出专门的荷尔蒙,其中有过量的血清素。人能体验到那种状态时,会有一种“猫抓心”的感觉,而在特别严重的情况如遭遇惊吓、胃部遭到刺激时,还会出现腹泻。俗语“吓得屁滚尿流”就是指的这种情况,在俄罗斯这被称为“熊病”。

医学界曾有神经胃之类的术语,这主要是指胃对灼热、气管痉挛这样的强烈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当存在进一步的不良刺激因素,胃将会根据大脑的指令分泌出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的物质。同样,第二大脑的活动也会影响大脑的活动。例如,它可以将消化不良的信号回送到大脑,这样就会引起恶心、头痛或者其它不舒服的感觉。有时人体会对一些物质过敏,这也是第二大脑作用于大脑的结果。

虽然,科学家已发现了第二大脑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现象等待人们深入研究。科学家至今还没有弄清第二大脑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到底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低级动物体内是否也存在第二大脑等问题。

相关链接——男女大脑有所不同

虽然男性和女性的大脑有许多地方一样,但男女大脑发育还是存在差异的,其主要原因是男女两性的性激素不同。研究表明,性激素对大脑和脊髓都有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从胎儿在子宫中发育时就开始了,而且会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有关科学实验结果显示,在新生儿出生前,雄性激素睾酮异常活跃,在出生后则换作雌激素。这种激素决定了人体大脑中被称为海马的海马状结构(被认为是与记忆和情绪相关的大脑部位)的发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