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
5021800000032

第32章 格局:成大事者不拘小节(2)

李渊对突厥人俯首称臣,历来为后人所不齿。从本质上来说,这与吴三桂当年的作为没有任何区别。批判卖国贼不是我们本节的主题,我们要说的是,为什么吴三桂没有成为李渊?原因或许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吴三桂是迫不得已,而李渊是早有预谋。什么叫做格局?用网友们的话说,格局就是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作为主帅,该冲时要冲,该退时要退,该忍时要忍,该牺牲时要牺牲,该合纵连横时也要合纵连横。事实证明,李渊的这手棋下得确实不错。至于其是否无耻,历史的棋坛从未禁止过此类人参赛!

人生如棋,历史亦如棋,但历史很少有和棋的时候。历史的残酷性,决定了历史的对弈者们只能有一个人笑到最后,其余人等至多能做陪衬。不过,这个人之所以能笑到最后,往往在于他能在对弈过程之中对内对外不断地和棋。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汉高祖刘邦,对外,他曾几次与劲敌项羽握手言和,或者委曲求全,保存实力以待时机,或者兵不厌诈,打项羽个出其不意。对内,他也曾屡次以自己的高姿态化解集团内部的危机,确保自己的棋局不至于崩盘。

如果把刘邦的集团比做一个公司的话,韩信无疑是其中最有才华的员工。然而这位超有才的员工,也没少给刘邦找麻烦。比如公元前203年,刘邦命韩信移兵攻齐。韩信率大军行至齐国边境时,得到消息说,刘邦的谋臣郦食其已说降了齐王田广。在这种情况下,韩信本应即刻回师,助刘邦攻打项羽。但韩信却出于私心,听信了谋士蒯通之言,非得要用武力降伏齐国不可。虽然他取得了成功,但也害得郦食其被田广烹杀。

韩信平定齐地之时,也是楚汉相争最艰苦的阶段。刘邦在荥阳眼巴巴地盼着韩信率兵回援,韩信却派人给刘邦带了一封信,要求做代理齐王(假齐王),刘邦气得当场就要爆粗口,好在一旁的张良及时踩了他一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阻止不了韩信称王。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刘邦立即明白过来,及时改口道:“韩信这小子真没出息。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的?”说完便派张良亲自带印绶前往齐地,封韩信为齐王,同时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韩信得了额外的福利,满心欢喜,此后不管外界诱惑多大,他也没再背叛过刘邦。然而他毕竟只是历史的棋子,公元前197年,在刘邦的默许下,吕后设计擒杀了韩信。

韩信不是历史上唯一被杀的功臣,刘邦也不是历史上唯一卸磨杀驴的老板。英布、臧荼、韩王信、卢绾、张耳、陈豨、彭越,都是韩信的同事,也都是被刘邦打着叛乱的旗号诛杀的。比刘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朱元璋在平定天下前,也是颇有胸襟、颇有格局的。只是当功臣的使命已完成,功臣在他们的眼中就不再是功臣,而是必须防范的人。因此,打天下时以格局吸引人才、定鼎江山,坐天下后却越来越小家子气,甚至动辄以莫须有之罪杀人杀到不眨眼的帝王,一直是历史的普遍现象。都说中国人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然而即使是胜者,又有几个结局完满的?所以,尽管“格局决定布局,布局决定结局”,但不得不说,很多结局不是我们希望中的结局,与之相关的格局也绝不是我们提倡的格局。

3.要容得下宇宙,也要容得下沙子

我希望你们学习辜鸿铭先生的英文和刘师培先生的国学,并不要你们也去拥护复辟或君主立宪。

——蔡元培(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关于汉高祖刘邦,晋人阮籍曾有一句著名的评语: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应该说,刘邦虽是最后的胜利者,但的确不符合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但若说世无英雄,那未免太过。抛开刘邦的老对手项羽是不是英雄不谈,至少二人共同的前辈陈胜便是一位大英雄。

所有上过学的人都知道,陈胜的社会地位比刘邦还不如,刘邦再差也是个小官,而陈胜一出场则是与人佣耕,说白了就是现在的临时工。但这位临时工胸怀大志,借着休息的功夫说出了名垂千古的六个字——苟富贵,勿相忘。面对工友们的讽刺,陈胜再吐豪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后来,陈胜这只鸿鹄终于腾飞,腾飞的同时还打出了一条更有魄力也具号召力的宣传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不仅有种,也有一定的智谋,让人扮狐狸在树林里喊“大楚兴、陈胜王”就是明证。

如果仍有人不同意陈胜是英雄,那我们不妨再举个例子:你认为林冲、武松等梁山好汉是英雄吗?相信大多数人都认为是。那么,同样身为农民起义军领导人的陈胜为什么不是?

不过,陈胜虽是个好汉,却不是个好领导。史书上说,他在陈县称王后,一个早年和他一道与人佣耕的同乡特意前往投奔,却被狗眼看人低的侍卫以“衣冠不整”为由挡在宫外。同乡开动脑筋,趁陈胜出游时在路旁高呼其小名,总算入得宫门。因是故友,同乡表现得比较随便,时常在公众场合讲些陈胜在家乡时的旧事,估计其中不乏糗事。有人建议陈胜:“您这位同乡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您的威严。”这话说得有道理,但当年誓言“苟富贵,勿相忘”的陈大王竟然一刀结果了同乡的性命!这下威严倒是有了,故旧们却一个个寒了心,先后离他而去。仅半年,众叛亲离的陈胜就死在了车夫庄贾的刀下,黯然走下历史舞台。

用现在的话说,是“面子问题”害了陈胜。与之相类似的古代的帝王将相们,动不动就杀人,往往并不是因为对方犯了多大的错,而只是一不小心触犯了他们那颗敏感而又残忍的心。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代人则说,如果你能容下500人,你就可以做个连长;如果你只能容下5个人,那你顶多能做个代理班长。一个人容不下别人,别人自然也容不下他。而最终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反过来说,一个人只有容得下人,才能赢得他人,成就自我。当然,能做到这一点,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成就。

受一些热播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都知道唐代有个叫狄仁杰的宰相,并且提到他就会想到“神探”两个字,以及那句“元芳,你怎么看?”其实狄仁杰真正留名青史的地方并不在于他的智慧,而在于他的人品。

武则天执政时期,狄仁杰曾被任命为宰相。有一天,武则天心血来潮,在朝上问他:“爱卿,你在外地做刺史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是个难得的地方官。可你知道吗,当时朝中有人跟我说你的坏话,现在我把他们的名字告诉你,你以后小心为妙。”谁知狄仁杰却说:“陛下千万别把他们的名字告诉我。如果我有过错,我应该改正。如果我没有过错,那是陛下圣明。至于别人说什么,我不想知道。人最怕私怨,有了私怨,好人也会被看成坏人。一旦我知道了谁弹劾过我,难免心生怨恨,从而难以公正地对人对事,就会辜负陛下的厚望。如果不知道,大家仍是好友,还能心照不宣地合作。所以,希望陛下不要让臣知道。”武则天听后,愈发觉得他光明坦荡、宽容豁达,从此更加倚重。公元700年狄仁杰病故时,不仅朝野俱皆悲恸,武则天也哭泣着说“朝堂空也”。

看惯了中国历史,我们不妨看一段外国历史,调剂一下口味:

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年)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除此之外,亚历山大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富有智慧,也富有戏剧性。

比如有一次,亚历山大去一个地方微服私访,他走来走去,最后迷了路。这时,他看见一家商铺门口站着一个军人,便走上前去问道:“朋友,你能告诉我回城的路吗?”

军人嘴上叼着一只大烟斗,头一扭,高傲地把身穿普通衣服的亚历山大上下打量了一番,傲慢地答道:“朝右走!”

“谢谢!”亚历山大又问,“请问离××客栈还有多远?”

“一英里。”军人生硬地回答,并瞥了他一眼。

亚历山大抽身道别,刚走出几步又停住了,他转回来微笑着说:“请原谅,我可以再问你一个问题吗?请问你的军衔是什么?”

军人猛吸了一口烟——“猜嘛。”

亚历山大风趣地说:“中尉?”

军人的嘴唇不屑地动了一下,意思是说不止中尉。

“上尉?”

军人摆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说:“还要高些。”

“那么,你是少校?”

“是的!”军人高傲地回答完,转过身来,摆出对下级说话的高贵神气,问道:“假如你不介意,请问你是什么官?”

亚历山大乐呵呵地回答:“你猜!”

“中尉?”

“不是。”

“上尉?”

“也不是!”

军人不由得走近了些,仔细看了看亚历山大,说:“那么你也是少校?”

“继续猜!”

军人取下烟斗,用十分尊敬的语气低声询问:“那么,你是部长或将军?”

“快猜着了。”

“殿……殿下……是陆军元帅吗?”军人结结巴巴地说。

“我的少校,再猜一次吧!”

“皇帝陛下!”军人的烟斗从手中一下子掉到了地上,猛地跪在亚历山大面前,忙不迭地喊道:“陛下,饶恕我!陛下,饶恕我!”

“饶恕你什么?朋友。”亚历山大笑着说,“你又没有伤害我。我向你问路,你告诉了我,我还应该谢谢你呢!”

我们总是说,做人要有境界,对己要严,待人要宽。其实宽容主要是针对那些有些瑕疵的人而言的。人要容得下宇宙,也要容得下沙子。要亲近君子,也不要把小人都逼到墙角。别人对你好,你也对别人好,那是正常现象。别人对你不好,你仍对别人好,那叫伟大。每个人都应拥有一颗王者之心,像亚历山大那样,多些宽容,少些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