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
5021800000021

第21章 平和:上善若水,平以求真(1)

1.心平气和,笑傲人生

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季羡林(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会受情感的影响,或喜或悲,或苦或甜,或宠幸或落寞,或荣耀或屈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旦受到情感因素的冲击,就会心理失衡,甚至导致神经系统紊乱,这时就需要自我调节,维系平衡,保持平和。”当一个人能够保持平和时,他就能够坦然面对一切。

北宋人富弼,年纪轻轻便成为文坛翘楚,人称“洛阳才子”,很是招人嫉妒。有一天,富弼走在大街上,有人过来悄声说:“某某在背后骂你!”富弼说:“大概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人家指名道姓骂你呢!”富弼想了想说:“怕是在骂别人吧,估计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如此气度,连令那个骂他的人都“闻之大惭”,赶紧向富弼道歉。一个人“不认骂”,反而成就了两个人的美名。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却往往相反:你骂我我就骂你,你再骂我就打你,最终成为血淋淋的反面教材。

平和来自于强大的内心。生活中那些动不动认为别人不尊重他的人,其实质往往是他们过于自卑。

平和源于智慧。只有那些没有智慧的人才会火冒三丈,怒发冲冠。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在于智慧。真正的智慧是知识和思想的叠加,是对事物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全盘考量。当然,性情粗暴的人也会有智慧,但任何人的智慧都离不开平和的心境。

谁是《三国演义》中最有智慧的人呢?大家都知道是诸葛亮。诸葛亮的智慧从哪里来呢?应该不是从平和中来,但诸葛亮却曾经说过: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果在关键时刻,诸葛亮做不到心无杂念,凝神安适,怎么开拓思维,想出如许妙计?

谁又是《三国演义》中最鲁莽的人呢?很多人认为是张飞。其实张飞固然是个粗人,但很多时候也是个粗中有细的人。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一见到马超,便生了爱才之心,非常器重他,不仅将他与“关张赵黄”并称五虎将,还任命他为平西将军。马超见刘备对自己很器重,自己做过老板的他就忽略了君臣之间应有的礼节,因此与刘备相处时往往大大咧咧,说话时还张口闭口“玄德”,而不是叫“主公”。旁人不说,刘备的二弟关羽最是看不过眼,气愤的他几次借故请求刘备允许自己杀了马超,刘备当然不会同意,但又说服不了关羽。张飞看在眼里,便找了个机会劝二哥道:“马超虽然可恼,但终究是些小节。我认为咱俩不如给他做个样子,让他明白如何去遵守礼节,何必一定要杀他呢?”关羽表示同意。第二天一早,刘备召集部将时,关羽和张飞便都持刀站立在刘备身旁,并显出很严肃的样子。马超进来后,发现二人并没有像往日一样坐在席子上,而是直挺挺地立在刘备身旁侍候,当即大吃一惊,并迅速想通了其中的微妙,此后,他再也不敢大意,每每以君臣之礼小心侍奉刘备。

除了巧妙地教导马超,张飞还曾有过义释严颜之举,并且懂得用自己喜欢饮酒的弱点麻痹敌人从而赚取了关口,这些举动都需要过人的心计才能办到,而后人却一味地将他视为粗人,实在是太冤枉他了。

北宋的宰相文彦博也是个深谙平和之道的人。文彦博早年曾做过成都知府,有一次,文大人在大雪天里与客人观饮达旦,夜很深了还没有要停下来的迹象,一直在外面站岗的亲兵们非常不满,竟将府中的一些木柱拆掉,升火御寒,并且围着火堆大声发牢骚。当军校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文彦博时,客人们听了都吓得发抖,害怕发生兵变,项上人头不保,文彦博却轻描淡写地说:“这不是挺正常的吗?天这么冷,就应该拆点木头烧火取暖。”说完,他神色自若,饮酒如故。亲兵们见里面没有任何反应,便找不到继续闹事的理由,再说他们也烤上了火,不久气便消了。但文彦博的气可没消,第二天,文彦博不费吹灰之力就查出了那个最先拆柱子的士兵,打了几十军棍,然后将其革职。

文彦博的故事告诉我们,怒气如同火气,挑动它,就像火上烧油,只会越烧越旺;而平心静气则如釜底抽薪,没有了柴草,火自然就熄灭了。现实生活中,平和的最大敌人便是愤怒。就连那些平日里一贯胸襟开阔、修养极高的人,也会偶尔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怒从心起。人一愤怒,平和便飞到了九霄云外,智慧和冷静也便不复存在,把人际关系搞僵、把事情搞砸也是显而易见的。

平和并不是对激情的否定,恰恰相反,激情是平和最好的诠释。因为平和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激情就是这种人生态度的外化。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最高追求。保持平和,我们就会不因一时的失意而放弃理想和追求;保持平和,我们就会在身处绝境之时,想到的不是绝路而是出路;保持平和,我们就会在平凡生活中怀着激情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2.生气不如争气,争气还要顺气

很多年轻人习惯于把自己的平庸归咎于先天条件的不足,喜欢跟人斗气,惹一肚子闲气。事实上,输在起点并不意味着就会落于人后。命运是自己掌控的,所有的不凡都源自于平凡。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便可以跑到最前面!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

清末著名学者辜鸿铭学贯中西,精通9国语言,先后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号称“清末怪杰”,以至当时西方学术界均称“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之所以享誉全球,与其年轻时的闻耻发愤分不开。28岁那年,辜鸿铭从欧洲归国,做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1896年,适逢张之洞六十大寿,嘉兴大儒沈曾植前来祝寿。宴会上,辜鸿铭高谈阔论中西学术,沈曾植却始终一言不发。辜鸿铭觉得奇怪,便问:“先生为何沉默不语?”一向自视饱学无匹的沈曾植当时根本瞧不起这个没什么国学根基的小伙子,当即冷冷地说:“说了你也不懂。你的话我都懂,但你要懂我的话,还须勤读20年中国书。”

辜鸿铭受此羞辱,并不生气,只是从此更加发愤,潜心研读中国典籍。两年后,沈曾植再次前来拜会张之洞,辜鸿铭听说后立即叫手下将张之洞的藏书搬到客厅,沈曾植不解地问:“你让他们搬书作什么?”辜鸿铭说:“没别的,就是请教一下沈公,有哪一部书你能背,我不能背?又有哪一部书你懂,我不懂!”沈曾植大笑说:“今后,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落在你的肩上啦!”干脆挂起了“免战牌”。

辜鸿铭既是圣哲,也是怪杰和狂儒,坊间关于他的段子非常多。比如有一次,一个外国人嘲笑他用饭菜祭奠祖先,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亲人的墓地上摆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香吗?”他曾经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贵妇,在美国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德国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时特别想见辜鸿铭,但请了很多次,辜鸿铭也不肯赏光,毛姆只好自己找到辜鸿铭的小院。一见面,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便非来不可。”一句话,便让毛姆陷入尴尬境界,不知所对。

对待他看不对眼中国人,辜鸿铭也很狂。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做了“贺诗”一首: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羞愧而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热闹了三天。

然而上述都不是真正的辜鸿铭。辜鸿铭的狂放,是一种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就像他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所说的那样,他本质上也是一个温良恭谨让的中国人。辜鸿铭曾经在给学生上外语课时说:“让你们学习英文诗,是为了你们将中国人的平和、宽容去晓谕那些四夷之邦。”辜鸿铭还曾将中国人与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过对比: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