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康熙帝国的那人这事
5011100000006

第6章 通往宫阙的路上(1)

火树银花不夜天,这座当今世界东方的最大都市,严寒和风雪并没能关住喜庆气氛在京都的流荡。一个胡服骑射的部族,能建立起全国性的政权恢复战争创伤,让黎民百姓有饭吃,这种业绩确乎也是不寻常的。

关于小玄烨为什么不居大内,而被抱出景仁宫,历来史家、文人墨客多有张扬、渲染说法不一。一日,小玄烨接到传旨,要他进宫。

“平临星斗三千丈,下瞰燕云十六州”。1660年隆冬,是大清帝国顺治皇帝一统天下,入主中原的第17个年头。

这个东临浩瀚的渤海,北靠广阔的内蒙草原,西接连绵不断的太行山,南面是辽阔的华北大平原,附山带海,龙蟠虎踞,人们称为神京、燕京、幽州、大都、天府的北京城,飘起鹅毛似的大雪,足足下了两天一夜,永定河和潮白河已经封江,到处一片银装素裹,好一派北国风光。

一进入腊月,举国上下头等大事不是别的……忙年。

福临登基以来,转瞬十多年间,相继歼灭南明几个小朝廷,江南、云南已初步大定,那种由于长期战乱,使得田园荒芜,人丁锐减,庐舍残破,饿殍塞路,百业凋零,粮价腾贵,民不宁居,因改朝换代引起的动荡和社会混乱的状态,已趋于平缓、沉静。

平时肃穆的京都,显得冷清,现在一下热闹起来了,不知从什么地方涌来这么多的人,从崇文门到前门,从菜市口到鼓楼、隆福寺,结棚列肆,陈设什伙,街上黑压压一片,各地的老客,南方的、北方的,以及周遭几百里的贩夫贩妇、香客、艺人、文人墨客,还有京畿附近的农民,都来办年货。同过去来比,现在,日用百货充集,年下所需要的吃的、穿的、敬神的都可买到。

游人如织,劳瘁不辞。有买有卖,人们进进出出,熙熙攘攘,各个喜气满面。

孩子们在玩冰猴、甩斗嗡子(空竹),高唱着:

有个小孩上井台,

不撒水桶尽贪玩。

摔个跟头拣两个钱儿,

又娶媳妇又过年儿……

顺治皇帝作为一国之君,他十分懂得稳定秩序、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因此不断地颁发诏书、命令,进行调整巩固,社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出现了初步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物价平稳的好局面,人丁与耕地都有了一定的增长,这样也给商家创造了发展自己的大好时机,建立较为稳定的统治,国内一片康乐景象,出现了繁荣的曙光。

这京都自辽金,历代都建都于此,从顺治定鼎中原以来,更是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经济从明末的衰败到现在的初步繁荣,最能看出北京的变化,这个城市原来做生意的人并不多。明朝永乐七年这里设立官店,以后逐年增多。到了明朝中期,已经多达200多家,后来这些官店逐步演成“皇店”、到了明武宗时,这位天子对寂寞的深宫宝座已生厌烦,对游宫、狎妓、耍猴、斗马、斗鸡、赛狗之类也已不感兴趣,他放下朝政,头戴瓜皮小帽粉墨登场,到宝和、延和等六家皇店同顾客讨价还价,舒心惬意,做起买卖来,着实过了“客串”当掌柜的瘾。

现在年味更浓了。正阳门外大街、珠市口、内城的东单、四牌楼、地安门外宫墙绮陌,金碧辉煌,华灯宝烛,霏雾氤氲,城内各主要过街、夹道,都搭起了彩坊,宝榭、层楼,可以说是成于俄顷,一改常观。

时至“五九”,天寒地冻,从西北燕山脚下刮过一股冷风,夹带着雪粒尘暴,阴霾笼罩着京都,人们冒着严寒仍在街衢上逛荡,采购着祭神、过年一应什物。

现在,朝廷吉日良辰已经择定了,礼部奉旨宣谕:腊月二十三日封印,新正之后元宵节开印。于是,尚宝陈案,教坊奏韶,锦衣设帜,光禄受肴,黄麾明扇,杖鼓排箫。宫廷内外,从最高的政务机构……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到保和、文华、武英三殿,从军机处到各部衙门、各院、府、国子监,从京师顺天府到各省、道、州、县、厅,可谓上之郊庙朝廷,次之候王郡邑,下之闾巷州党,到处一片忙碌,喜气洋洋,准备过年。

在京都紫禁城西华门外,北长安街路东,有一座府邸,看来并不是十分显赫的官府大宅院,后来到了雍正朝改名为福佑寺,并且由这位君主亲笔题写了四个大字:“泽流九有”,作为门匾悬挂其上,这里从此出了名。

当年,这里只能说是一个不甚寻常的地方,因为一代圣主康熙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而成为“龙潜旧邸”,里面供有祖牌:“圣祖仁皇成功德佛”,背面有五言诗一首,按照满族的规矩,皇帝住过的地方,别人就不能再住了,闲置起来,空荡荡的大殿,后来改称为福佑寺,成为人们乞求幸福、平安的地方了。

现在,人们聊起宫闱秘闻问:“小玄烨为什么不居大内,而被抱出景仁宫?”有人说“是因为佟妃不受顺治宠爱,小玄烨是庶出,恶屋及乌,总之偌大的宫内,没有给他安排一席之地。”

就这件事情,历来史家有很多的说法,把本来很清楚的史事,拖进云里雾里,热闹倒是很热闹,可是究竟距事实很远,玄烨自己暮年后回忆他的童年时代,他不无遗憾地说:“钦惟世祖章皇帝,(顺治福临)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确实没有任何文件记载他的出生、成长给顺治以欢心和喜悦,并且寄以希望。原来在顺治只有十四岁的时候,这位来自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利用她的政治经验和成熟的手段,在她的主持下,娶了她的侄女立为皇后,这个用意当然很明白,这是为了笼络蒙古、同时也是为了巩固发展她和她家族的地位,累世结姻,成为国戚第一家。

但是,这个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就在“合卺之夜,意即不合”,两年之后,以当时为多尔衮包办为名,还有皇后本身虽然长得很美,也很聪明,但“僻嗜奢侈,多猜嫉”,“淑善难期,不足仰承宗庙之重”,下诏“降为静妃,改居侧室”。老百姓管这叫“打入冷宫”。天子的老婆,富有四海,吃穿奢侈算什么毛病,中国有皇帝始,是从来没有宫廷生活节俭,举行过评选“节俭皇后”什么的,其实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原来他爱上了襄亲王博穆博古的妻子,也就是他的弟媳董鄂。

大伯子尻上兄弟媳妇,这让不懂满族“治栖”习俗的汉人,要耻笑三天的。

一个外国传教士,后来作了顺治朝臣钦天监正的汤若望,他的日记是记录有顺治同董鄂的爱恋的趣闻的。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训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所训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是自杀而死,皇帝随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1660年产生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日之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然甍逝。皇帝陡为哀痛所攻,竟致寻死觅活,不愿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太监与宫中女官一共三十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

孟心史《为世祖废后而作》一诗是这样的:

争传娶女嫁天孙,

才过银河拭泪痕;

但得大家千万岁,

此生哪得恨长门。

“应该说,这首诗记事多于抒情,他说的东西是可信的。”

豆蔻梢头二月花,

十三出入万年宫;

可怜目望西陵哭,

不在分香卖履中。

这位被打入“冷宫”的静妃,幽居别宫,无人问津,何年谢世,都不知道。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后来的历史有记载:孝庄文皇后为了亲上加亲,又把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姑娘,勿论行辈,纳入宫来,封为恭静妃、淑慧妃、端顺妃、赠卓妃……顺治一大帮媳妇,一时都来自一个家族。这时一个汉人出身的妃子佟氏给皇帝生了一个儿子,这无异于宫中多了一个丑小鸭。因为顺治这时爱着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董鄂妃,可以为皇帝开眉解意,爬背喻痒,这样的美人,还有高贵的修养和品质,除了她,心无旁顾,疏远了佟佳氏以及其他各妃,对这个小皇子,他怎么能放在心上?他成了宫廷倾轧的牺牲品。”

是啊,一个孩子,在他的童年,不能得到双亲的关爱、抚养,得到的是漠视、冷淡,这真是一件不胜凄凉的事、可悲的事,说来这位小皇子小时候是怪可怜的。

小玄烨多亏有一位很有政治头脑而且足智多谋,富有政治远见的祖母孝庄文皇后。没有这位祖母的照拂、安排、抗争也就没有玄烨的光辉、灿烂、显赫的未来。

这位蒙古族出身的博尔济吉特氏,其父塞桑受封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在她两岁时,她十五岁的姑姑哲哲嫁给皇太极为侧福晋,在她十三岁时,又将她嫁与大她二十岁的亲姑父皇太极,九年之后,她二十六岁的姐姐海兰珠又嫁给皇太极,成为姑侄三人共嫁一夫,可谓亲上加亲。这是为什么呢?中原人们很难理解。是这个民族的婚姻文化的一种传统延续吗?还是出于政治原因?应该说都有。

当年盛京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曾为大清帝国入主中原神器、平定朝廷内外风雨稳固江山,立下不朽的功劳。在皇太极死后,曾经联合两皇旗大臣,挫败了多尔衮觊觎皇位的企图,拥立自己的儿子福临继承帝位。

她是很喜欢这个小皇孙的,看出他不论天赋和气质,都是福临诸子中,最突出的一个。她接受了前朝的教训,为江山社稷长远之计,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对这位皇孙的精心培育未雨绸缪,保证王业后继有人。

玄烨的祖母,精心安排了他的生活和伴读。她把自己身边最优秀、得力的贞容苏麻喇姑、还有张、林太监、几个保姆,其中孙氏,她的丈夫是正白旗汉军包衣曹玺,另一个是瓜尔佳氏,组成一个为皇孙服务的小团体。

这位贵为天子的小三皇子学习起来,兴趣大增,教他满文的是苏麻喇姑,在博尔济吉特氏当年下嫁到后金,成为皇太极的福晋时,苏麻喇姑是她的陪嫁女。

这个出身穷苦蒙古族家庭的孩子,聪明伶俐,勤学好思,悟性很好,她陪伴博尔济吉特氏左右,忠心耿耿,除了出色的完成一个侍女的工作,还熟练的掌握了满语、满文,有幸参加了崇德元年的“国初衣冠饰样”的制定,可以说她是旗袍、马褂的创造、制做者,毫无疑问,这是对各族妇女的一大贡献。后来,外国人都把这种漂亮的服饰称做“唐装”。

小三皇子在她的传授下,满文、汉文进步很快,后来人们说,康熙大帝的字也透出他启蒙老师的功夫、文采。教他历史和儒家典籍的是张太监和林太监。他俩都是明朝的遗民,原来就在宫中舞文弄墨,学识渊博,为人品行端正。

总之,在博尔济吉特氏的精心设计下,她把宫内她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送到小三皇子的身边,苏麻喇姑、张太监、林太监、孙氏乳母、瓜尔佳氏这些人,不但照顾他的生活,而且还教他宫廷、贵族礼仪。他不讳言,这些良好的习惯、风度,整洁的仪表,是从小就养成的。

看来小三皇子对弯弯曲曲的满文的学习,有时兴趣不大,而对学习汉文却情有独钟,张太监刚为他讲完“左传”,又同苏麻喇姑练字。每天的课程完成后,这时保姆说:“该出去玩一玩了!”

晚上,他还喜欢面对蓝蓝的夜空,闪烁的群星,饶有兴趣地数来数去:“俄木克、都韦列、依拉韦列、堆韦列、孙扎韦列、宁温韦列……”

苏麻喇姑在一旁说:“您再用汉人的话数一遍。”

“一、二、三、四、五、六……”他数得十分认真,而且汉语发音也很准确。苏麻喇姑只纠正其中一个地方:“六——溜;不是——漏。”她告诉他,要用平舌音,不用卷舌音,小三皇子十分聪颖,很快就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