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康熙帝国的那人这事
5011100000030

第30章 海氛波浪何年靖(3)

姚启圣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非常艰难时期,库银空虚,但我们又不能向朝廷伸手,朝廷有朝廷的困难,整个八旗大军分别在各个战场作战都需要银子,必须借银子来用了,我们大家都要献出力量,共同筹措,我既做了总督,义应破家捐献,我希望全省官员认清形势、困难,与我同舟共济,渡过难关。忧国忘家,捐躯济难,我相信大家都有这种雄心壮志的”。

现在,姚启圣的《招抚赏格十款》和“修来馆”,吸引了郑军大批将校兵士投诚,他认为在这种形势大好的情形下,继续对郑经进行招抚工作当为有利。他把整个想法同赖塔将军和耿精忠商量。

耿精忠火气很大,说:“郑经这个小儿,我只有宰了他才解恨。”

姚启圣说:“我向康亲王请示了,再同郑经接触一下,坐下来谈谈,有一线可能和平解决,我们都要争取。准备派泉州的乡绅黄志美再去厦门一趟,去年,他作为议和代表同郑经打过交道的。”

赖塔将军和藩王耿精忠都表示这样做较为有利,体现皇上对解决台湾问题一贯的宗旨。

黄志美作为泉州的知名乡绅,在本地及至全省到台湾岛,他的威望高、名气大,影响力也大,他与郑氏家族一代又一代,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和联络,作为和谈代表去见郑经,应当说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黄志美一行进入厦门,得到前来迎接的冯锡范、陈绳武的欢迎,接到演武厅。

他们寒暄一气,落座。

黄志美说:“老朽去年曾来厦门,只因一言未尽,所以再来叼扰而见贵藩。当年令先王振臂奋呼,震动天南,其实最终还是认识到顺逆之势,愿意息兵安民,也曾与我朝议和,只因左右之人摇夺,和议未成。令先王又不忍再现生灵涂炭,于是静处台湾。要是贵藩能体会先志,解甲释兵,让数千万子弟还渔耕之乐,身享茅土之封,岁时祭器陈于寝庙,那么,天和人顺,永垂世界,岂非千百年巩固之业。”

这位黄志美,作为名绅,他的智慧和雄辩口才在福建也是无与伦比的,一席话把和谈的成败厉害说得淋漓尽致,并且滴水不漏。

沉默了半天,郑经才期期艾艾地说:“前几天贵朝有使前来,本藩本应遣使到漳州奉教,但贵使之缆未解,泉州等地已在兴兵,准备南下欺我海澄,所以未敢奉命。”

“我藩主拳拳以生民为念,却是远甚于贵朝。修矛整甲,也是为拯民于水火之中。”冯锡范老谋深算,他本人就是坚持和谈的障碍和绊脚石,他抓住新任总督姚启圣,遵循皇帝解决台湾问题的谕旨,进行指责,说:“令人不解的是去年贵朝还提出,可照朝鲜例,不剃发不登岸的‘两不’政策,受封爵,惟愿;不受封爵,亦唯愿。对此,你们的姚总督却只字不提,口口声声要我们受‘藩封’,这又作何解释?”

怎样对付这块和谈的绊脚石,在黄志美出使厦门前,姚启圣同他作了几次密谈,向他交底,不违背皇上的意志,收回康亲王去年对他们的让步政策,不再松口允诺郑经“不剃发登岸,照朝鲜例”,因为你郑经是中国人,从中也体验到,作为康亲王很想把福建沿海的事办好向皇上好交代,而姚启圣则坚持皇上的意志,祖国要疆土要统一,台湾要收复,而且寸土不让。

“福建乃贵藩的父母之邦,即使静处台湾,也总是血肉相连的,”黄志美语重心长地说:“去年老朽来厦门宣布朝廷德意,已识贵藩仁明。数月以来,徒苦士卒,涂炭生灵,亦何益于贵藩呢?在贵藩既不惜此方之民命,则国家亦安得不调兵售马、劳师动众?沿边之岛屿材用民力,能与寰宇之生众较长短吗?与其波涛,争尺寸,不如归乡闾、受朝爵。只要贵藩让回海澄,即可永享藩封,息兵安民。”

谈判进行到这里,郑经已经完全领略到朝廷的真实意图,那就是“藩封”,让他放弃手中的王权,他怎么会同意呢?郑经说:“天心厌乱,杀运终回,如何休息,何不如命。兵戈相向,实有万不得已于其中啊。贵朝其实并没有安民之实心,要我们让出海澄,是责人以难行之事。”

陈绳武在谈判中仍然扮以黑脸,他看郑经态度坚决不予让步,便冷笑一声,道:“事欲图其可久,言当慎于当初。去岁黄老先生来使,曾以肝胆相告,前言犹在,如何能出尔反尔?”

“最后,我要说,”黄志美一脸正气对其警示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各位审时度势,自行其便吧!”

和谈又一次破裂。

姚启圣深知郑经的伎俩,不会妥协,他一面执行皇上招抚的谕旨进行和谈、招抚瓦解郑军的工作,一面从军事上作渡海准备,加速建造船舰,训练水师,等待皇上的召唤。

康熙十九年二月,郑军派出的密探,急急向郑经禀报危情:“不,不好……了!”

“你倒是说啊!”郑经见探子面如土色,战战兢兢,很生气。

“万正色率水师向福州开拔了!”

“就这些?”

“还有,姚启圣率满汉大军,还有赖塔的部队,分路而奔向我们来了!”

郑经大为惊慌,手中的杯盏一抖,茶水溅了他的衣袍,他担心害怕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清军开始转入了反攻!”

水上,大清水师迎风破浪,军旗、彩旗飘荡,鼓乐震天,就像节日竞发的龙船,顺江而下,船舰上的八旗健儿各个精神抖擞,摩拳擦掌要同郑家军拼个你死我活。

陆路上,姚启圣骑着高头战马,全身戎装,飞骑在前,他的身后是一支骁勇的绿营兵,大地上留一片疾行的脚步……

清军的反攻,势如破竹,出师皆捷。

郑经派林升为水师提督,率江胜、朱天责等部军将领率水军北上,迎战万正色;让刘国轩部署陆上防御,对付姚启圣的绿营兵。

林升与万正色交手后,一仗就把他打得落花流水,一直退往宴门料罗湾。

“这个林升,庸劣无能,应该正军法!”郑经十分惊慌,他没有料到,局面一下变成这样。

姚启圣在初战告捷时,他对将士鼓舞乘胜前进,他说:“贼兵不过三万,袭其聚而势雄。今既得诸邑,必当分兵把守。众分,则势弱;势弱,则破之易也。此兵法所谓‘兵多贵分,兵少贵合’者。”

姚启圣看到了未来的形势发展,果然郑军各个陷入困境。刘国轩怕他的将士投诚,赶快用船强行把其家属运往台湾。他这一作法,弄得民怨沸腾,骂声、叹声一片。

皇上在他的乾清宫不断接到福建的奏报:郑军刘国轩撤出泉州,退往长泰。

耿精忠四面出击,郑军不抵,逃到云白英渡,无船渡河,淹死者达一万多人。

刘国轩退往海澄,深壕高垒,坚守不出……

康熙皇上览奏完了一件又一件福建的捷报,高兴地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对姚启圣表彰说:“闽督今得人,贼且平矣!”

郑家军队民心已失,军心已散,纷纷归降,兵员锐减,且无斗志,郑经只好夹着尾巴开溜,退回台湾。

……

康熙面对大学士们说:“朕对郑氏集团采取了众议,以抚为主的策略,清、郑之间共举行了五次和谈,这个过程大家是清楚的,朕不断让步,除世守台湾、岁时纳贡、通商贸易外,还承认郑氏可以‘如朝鲜故事’,那就是‘不剃发,不易服’,他对我们这种让步,宽容得寸进尺,又横生枝节,郑经还利用对他有利的局势,或提出漳、泉、潮、惠四府为交换,或则坚持海澄为双方往来公所,或则要求郑军粮饷由福建供给,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统一版图,不弃故土,朕是不能放弃进行武力攻取的准备的。”

关于台湾问题,十多年来,议政王大臣会议多次进行研究论争过,开始是攻打和招抚两派激烈的论争,其后是放弃与攻打的论争,现在的情势下,三藩叛乱经过八年的征剿已平,进取台湾已提出日程,议政大臣会议已经上奏,康熙这才召集大学士们,想听他们的意见,大家对于皇上的决策,关于用武力收复台湾,现在再度有异议了。

在讨论收复台湾的具体问题时,明珠坦直地奏道:“海贼数十年来,所以扰乱不休,就是因为海贼一副精神全在船上,以水为家,以船为命。他们所用的篷桅橹器具火炮等项,件件精详。海贼识有风报,见某方某色云起,便知有何等风色,以此确定进退日期。操驾行风,起止合分,不约而同。这并非海贼有独长,只因他们饮食坐卧于斯、岁月日夜于斯,即使生死婚嫁亦于斯。上至大帅将弁下至小兵,尽在舟中,所以服习熟练而战阵称强。今我兵见海贼犯界,马步奔驰,劳累整天不过四五十里,贼坐船逍遥,顷刻而至,其间劳逸已自不同。我兵既有船只,不过副将统领,调集各营之兵,凑成一师,操舟水战,既无久练之功,官职相同、又无总统之任,所以海贼得以独擅其长而狂逞不休……”

康熙对于明珠所说,郑军“以水为家,以船为命”十分重视,没有一支强大的训练有素的水师,战胜郑氏集团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这里福建总督姚启圣先后上奏,提出:“水陆万难兼顾”,要求“另设水师提督,令其专练水兵,熟悉贯战,以便水陆夹攻……”。这些主张很好,只是在当时,全力以赴平叛吴三桂,朝廷无力解决,他深知水师提督的人选,是直接关系并决定海战胜败的关键人物,万正色熟悉水师,但他对收复台湾持反对态度,他以为把郑经赶跑了,祖国就统一了,天下就太平了,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收复台湾的重任?只有才略杰出,又善于海战的人才能担当此任。而这个人选用谁呢?

早在康熙十七年、十八年,姚启圣曾先后两次推荐过施琅这个人,“堪任水师提督”,康熙予以驳斥,这并不是康熙不了解施琅不具备这方面的才干,而是忌讳他与郑氏集团的关系,不便启用。现在,姚启圣上奏,已经了解清楚了,施齐、施亥密图擒拿郑经,因内有叛徒出卖,两家七十三口人全被郑氏在海滩磔杀,尸首抛入大海,这时康熙积压在心头的各种疑虑全消。

康熙问李光地:“施琅果有什么本事?”

李光地说:“琅自幼在行海经历得多,又海上路熟,海上事他也知得详细,海贼甚畏之。”

康熙又叮问李光地,道:“你能保其无他乎?”

李光地回奏道:“海上世仇,其心可保,再者他熟悉海上情形,海上所畏唯此一人,若论才略实无其比,至成功之后,在皇上善于处量耳。”

晚上,康熙到慈宁宫向太皇太后请安,太皇太后正在苏麻喇姑的陪同下,在院中散步。

“吉祥!”太皇太后高兴地说,“我吃了皇上送来的龙虾,真是极上珍品。”

“李光地说我们台湾那里所产龙虾比东海的还要好,孙儿已经许下,待收复台湾后,我要请几位大学士共开龙虾宴。”康熙得知皇祖吃得高兴,心情无比慰贴。

孝庄皇太后微笑着说:“我与皇上想到一处了,我今天就把龙虾分成段,送往两宫,让他们也尝尝鲜,我还说等皇上收复台湾,那时我们可大开口福了!”

接着,康熙把议政王大臣会议奏请收复台湾,他又召集大学士们谈议的情况,向皇祖母进行了奏报。

孝庄皇太后听后沉默一下,说:“台湾的事该解决了,只是带兵的人要选好,我们八旗长于骑射,怕无这等将才。”

“福建总督姚启圣多次上奏荐施琅这个人。”康熙说。

“唯才是举。”孝庄皇太后说:“我看姚启圣和李光地等不会看错人。”

康熙说:“朕已决定任用施琅。”

“别忘了,到时候让施琅带我去宝岛看看!”孝庄皇太后笑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