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康熙帝国的那人这事
5011100000026

第26章 雄才大略的“海上之王”(1)

康熙一宿都没有睡好,躺在龙床上,脑子里一会浮现出一片大海、大船,还有手持弓箭的郑成功——他想像是这样——杀向红毛,在鹿耳门港登陆,恢复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38年的宝岛台湾……他恨不得马上天明,他好去南书房询问关于台湾的事情。

南书房位于乾清宫斜对面,偏西向北,也就是说,在乾清门的石阶下,东为懋勤店,殿南是“批本处”,出月华门转南向北就是南书房了。

在内庭设立南书房,起源于太祖努尔哈赤时候,内设秀才若干,助其读书,兼管文墨。到了太宗的时候,将“书”改译成“文”将“房”改译为“馆”,命儒臣入值,成为国家正式机构。

清入关以后,顺治帝为加强自己的权力,在景运门内建造值房,选翰林院官员值班值宿,以备有什么问题随时顾问。到了康熙时代,才正式定名为“南书房”,因为位置在懋勤店之南,故称“南书房”。

在南书房入值的,后来大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人。沈荃,江南华亭人,中进士,授编修,自幼酷爱书法,与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是同乡。他把沈荃召来授侍讲,值南书房。后来康熙在讲自己学习经历,教子说:“及至十七八……更耽好笔墨,有翰林沈荃素学明时董其昌字体,曾教我书法。”

南书房入值的还有励杜纳,是《世祖实录》的主编,还有经筵日讲起居住官、翰林院掌院学士熊赐履、高士奇、李蔚、杜立德、冯溥、张英、叶方蔼、王士祯及至陆续入直的张玉书、孙在丰、朱彝尊、徐乾学、王鸿绪、陈元龙、戴梓等人。总之,在康熙时代,这里荟粹着高水平、才品兼优的儒臣。这些大学者的任务是辅导皇帝读书写字、讲求学业、时备顾问,还代拟谕旨、编辑典籍、吟诗作画、讨论时政、剖析经文还有钓鱼赏花。

康熙皇帝要了解的郑成功,是由高士奇介绍的。高是浙江钱塘人,家贫,幼好学能文,以监生就顺天乡试,工书法,由明珠推荐入内供奉,充日讲起居注官。他这个人有个特点,不论是谈论古今、时政、学问,他都能深入浅出,讲得有趣,颇得少年天子的喜欢。他对皇帝提出的郑成功了如指掌。他说:“提起郑成功,还得从他父亲说起。”

这个被康熙皇帝指为才智敏捷、“好学能文”的高士奇,一次在狩猎中看到皇帝心中不快,郁郁寡欢,他故意从马上摔在泥沟里,然后趋于侍侧,康熙看到他这般狼狈相,问道:“师傅何以弄得这样?”高士奇谎称:“臣适落马坠入潴中,衣未及浣也。”康熙不等他说完,哈哈大笑说:“你们南人竟至如此懦弱,适朕马屡蹶,竟未坠骑也!”康熙与之相比,觉得自己确为勇武之君,不快之感顿失。

现在回到皇帝的提问:郑成功是谁?

“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子……”高士奇慢条斯理向皇帝介绍了郑氏家族的情况。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明末清初鼎鼎有名的大海商,也是一位英勇反抗荷兰侵略者的英雄。

1604年郑芝龙出生在福建泉州。这里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大港口。他的父亲郑绍祖是泉州知府叶继善手下一个小吏,郑绍祖知道在中国做官的甜头和油水多肥,希望芝龙到私塾好好学习,从仕,不去经商,可郑芝龙生性好动,不喜欢摇头晃脑去苦读四书五经,念书对他简直是受罪。

一天,郑芝龙同学友在路上抛石玩耍,岂知一下误中太守叶继善的乌纱帽,当即被捉,拿到衙门。太守一看,竟是一个总角学童,进大堂也无惧色,觉得这个少年英俊、好玩,不禁哈哈一笑,挥手让他离去,说:“小淘气,玩球去吧!”

时光很快就混过去了,郑芝龙的学业毫无长进,可他醉心于舞刀弄棍,他父亲对他很失望,成为家中不受欢迎的人,再也呆不下去了,就像长硬了翅膀的鸟儿,一天他远走高飞,跑到广东香山舅舅家去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他舅舅一看外甥一副堂堂面孔,英俊身材颇为高兴。但他也知道这个外甥性情豪放,不服家中管教,就是让他回去,他的姐夫和姐姐也对他无力管教,就把他留在了身边。“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郑芝龙舅舅问。

郑芝龙说:“我想跟舅舅干一场,也去做买卖。”

他舅舅思忖半天,捋着山羊胡子肯定地说:“我看你行。”

他的舅舅黄程是本地有名的大海商,经营商业,需要各色各样人才,他看出郑芝龙是个朝气勃勃的青年,是干大事的样子。1623年,黄程进了大批白糖、奇楠、麝香、鹿茸等商品托李旭运往日本,让郑芝龙随同押运。

一出珠江口,商船就遇上了大风,船像一片柳叶随波逐流,荡在波峰浪谷中,头脑晕晕,眼前金光迸射,五脏六腑在翻腾,可郑芝龙并没有被风暴所吓倒,他战胜了风涛。船终于到达东瀛岛国日本了。他们的商船是在九州西海岸长崎入港的。

这座城市是沿着狭长、崎岖的海湾和山谷展开的,浦上川河由此向南从城中穿过流入大海,稻佐山便是这个城市的屏障。城市不大,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人口也只有几万人,房屋和店铺鳞次栉比,从山谷建到山坡高地,石板铺路,那上面永远湿漉漉的,人们只有赤脚穿木屐。这个城市充满了异国情调,据说是来自西方的葡萄牙人发现的,于是商人、传教士接踵而来,使这里很快热闹,繁华起来,西方的文化从这个窗口流入日本。

随着日本锁国政策的实施,长崎是日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但只允许荷兰和中国船来航。

长崎是中日友好往来的桥梁。早在开港之初,就有中国船队往来,中国船带去生丝、丝绸、棉织品和书籍,日本则主要出口金、银、铜、鱼翅等矿产和海产品。这些中国船队的商人和水手们,到了长崎总是住在日本人家中,后来在南郊近海处修建了一座专门供中国人住的“唐人馆”。唐人指的就是中国人,如今你去长崎仍可寻到“唐人屋敷迹”。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庙,所以这里很快又建起了土地庙、天宫、观音堂和福建会馆,接着又有崇福、兴福、圣福、福济四寺的建成。

郑芝龙初到异国他乡,一切都感到陌生、新鲜、好玩。这样,他每天都出去玩、逛,时间一长,他与街坊翁川家的女儿产生了恋情。因为日本女子同中国女子“养在深闺无人识”是不一样的,她们个个活泼、开朗、举止大方,但又楚楚动人。男女之间爱情这种东西一旦萌生,就像吃了蜜糖,越咂摸越甜,越有味道。辗转反侧之余,他求助和他友好的朋友三木,请他帮忙向翁川家去提亲。开始,他的父母并不十分愿意,觉得中国人总不是日本人,风俗习惯饮食起居多有不同,怕女儿受苦,适应不了,便征求女儿意见,她的父亲问道:“那个中国商人郑芝龙你认识?”

他的女儿微笑着点点头。“我很喜欢这个中国青年。”

翁家在天草料里店安排一次同郑芝龙的会面,两位老人一看郑芝龙,相貌堂堂,潇洒倜傥,年纪轻轻,一表人才,又熟稔商务,这门亲事就算订下来了。

郑芝龙初到长崎,正是日本幕府时代,闭关自守,对于海洋文明同清政府的“海禁”差不多,对于外国商人限制、歧视、多有刁难甚至迫害。生意越来越难做,街上挂着长刀的武士常常故意找碴,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而吃亏的又是中国商人。

一天,郑芝龙同旅居长崎的几个商友在酒馆喝酒,其中他的福建同乡说:“在长崎做生意太难了,官方把我们的货估价太低,而把他们的货提得太高。我们白忙活一场,无利可获。”

有的说:“这里的官员心都是黑的,每次验货、评估时,先伸手向我们要银子,不给就刁难你。”

大家借着酒气臭骂了一下长崎官员的贪污、腐败,出出怨气就过去了。

一年之后,郑芝龙在酒馆设宴招待福建同乡和唐山来的兄弟,他妻子生了一个胖小子。

酒席宴间,大家又谈起生意难做,有的商家货物押了三年还没脱手,数说这里的贪官污吏多么可恨,有人主张用武力占领长崎把这里的贪官打跑。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一种发泄,可郑芝龙马上响应,说:“我们就这样干一场吧!”

经过一阵计议、密谋,大部分在长崎的中国商人都表示响应,其中有很多是长崎著名的大商户,大家推举郑芝龙为群龙之首。

1626年1月15日,郑芝龙在众商家的拥戴下,树旗建军。他当众宣布说:“我今承接统领大军,除佐谋、督造、主饷、监守外,另选十八位先锋,三弟芝虎、四弟芝豹、五弟芝鹤,徒弟芝鹏,余者芝燕、芝彪、芝麒、芝孚、芝豸、芝鹄、芝熊、芝蛟、芝蟒、芝鸾、芝麟、芝鹗。号称“十八芝”,还有加盟兄弟,封杨天生为参谋,陈表纪、张弘为总参军,陈勋为督造,林翌为监守,洪升为谋士,杨经、李英打理一应粮饷物资。”

这支海上武装力量在郑芝龙的率领下就这样诞生了。

郑芝龙的这支队伍跟我们所说的“海盗”尚有所不同,他们不是从事海上掠夺、抢劫、图财害命,而是从事海上贸易,对过往船泊收取一定的“税金”。他的这些做法,有明确的政治主张,想通过武力对抗政府、对日本幕府施加压力,解除海禁。一时中国沿海出现了“官不忧盗而忧民,民不畏官而畏贼,贼不任怨而任德”。这样,许多海商都向郑芝龙靠拢,力争取得他的保护。

郑芝龙带领他的海上武装力量礼贤下士,仗义疏财,劫富济贫,抗击侵军,活跃于东南沿海,势力强大,沿海官员或明投或暗结,无一敢出战迎击。

1625年,郑芝龙攻金门、中左,得到福建家乡人的支持,官府眼睁睁看着却又无可奈何,接着他率队又攻外湾、海丰、美屿、浯屿、东碇,抓获明军游击芦毓英。

1628年,郑芝龙同福建水师提督、抗倭名将俞大猷之子俞咨臬的进剿交战,结果是福建水师全部被歼。

明政府对于郑芝龙一次又一次地招抚终于得到响应,1643年郑芝龙被明朝任命为福建总兵,成为明朝保卫东南沿海一支强旅。

正在这时,福建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大旱灾,千里哀鸿,树叶都被火炭般的骄阳灼干了,饥民遍地,福建巡抚一筹莫展,胸无良策,郑芝龙提出了一个有历史性的建议:移饥于台湾,他认为那里是个宝岛。巡抚熊文灿当即表示同意,称赞郑芝龙不仅是百战百胜的大将军,还是一个远见卓识的政治大家。

按照郑芝龙的安排,他集结了几百艘船只,招饥民数万人,去台湾者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让他们到台湾开荒种地。这样,郑芝龙的海上武装也受益不小,因为他的根基主要在台湾。

这是中国政府有记载的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郑芝龙的这个策略,不但解决了饥民温饱,还把大陆的封建生产关系带到台湾。

郑芝龙经营台湾时期,也是荷兰人往来台湾进行贸易的活跃时期。这帮荷兰红毛商人是无耻、卑鄙的海盗,同郑芝龙的矛盾当然是不可调和的,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要把郑芝龙赶出台湾。

于是,双方的交战便是不可避免的了。而每次战斗,郑芝龙都取得一定的胜利,但是他没有收复台湾,只是保证海上通道的顺畅,贸易往来没有障碍。

1644年4月,农民起义军李自成进入北京,崇祯皇帝从后宫逃到煤山,在一棵歪脖树上自缢。明朝从此走下历史舞台。接着明将平西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大门,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带领十几万八旗大军进入北京入主中原,一个新的王朝开始了。

这时候,郑芝龙一看明朝大势已去,决定降清。

1646年,郑芝龙率500人向清政府投诚,从此他与他的儿子郑成功各择其主,分道扬镳。

高士奇有声有色讲到这里,停顿了一下,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的事,皇上是很清楚的了。”

康熙说:“我知道的是这样几件大事。”

郑成功是郑芝龙与日本人田川氏所生。

1624年7月14日这天,在日本的长崎千户海滩上,郑芝龙陪同他的爱妻在散步,忽然他妻子感到肚子疼,这个信号告诉郑芝龙,他的妻子要分娩了,可是海滩距市区很远,前不靠村,后不靠店,哪里能找到接产婆。郑芝龙扶着妻子往回走去,到了一棵大松树下她再也走不动了,于是躺在一块大青石上,不久一个小生命呱呱落地,他就是后来成为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我国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1624年~1662年)原名森,字大木,是郑芝龙的长子。他七岁的时候,由日本长崎回到父亲的身边。郑芝龙看到他的儿子眉清目秀,聪慧健壮,这一点很像他,而又庄重、温雅,又像他母亲,郑芝龙把他视为掌上明珠,希望他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一个有用的人才,所以起名为森。

作为“海上之王”的郑芝龙,他有能力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最好的教师。

森回国后,很快就掌握了汉语,先在家乡福建南安启蒙,八岁时就会背诵四书五经,15岁考中秀才,成为禀生,入南安县学。为求深造,他不远千里北上浙江拜钱谦益为师。钱先生也很希望他的弟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他取名字为“大木”。他在这里打下了儒学基础,又通读了左传、春秋、孙子兵法,业余时间习武,很快掌握了十八般武艺。

1645年,郑森进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展现在他面前的学而优则仕的路,但一下被李自成的起义军给拦腰斩断了。他回到福州,得到南明隆武帝的赏识。隆武帝朱聿键是明太祖九世孙,他于崇祯五年袭封唐王。作为南朝皇帝,他倒是一个有思想、胸怀大志,励精图治之人,他曾竭力克服面对的重重困难,但败局已定,无力回天。在他登基的当天,所封的四位侯、伯,全是郑氏一家囊括。对郑森赐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他被称为“国姓爷”。

后来,郑芝龙降清,郑成功牵衣顿足,埋怨不该走这一步,作为“海上之王”的人,怎会听他儿子的这种劝告。

郑成功劝而不成,他写信谴责其父,说:“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大人不信儿言,倘有不测,儿只有穿着丧服去看你了。”

郑成功不但不随父降清,而且表示:“不受诏、不剃头,其意如山。打出“背父救国”的旗帜,坚持抗清斗争。在广东南澳招兵买马,组织义军,先奉隆武后奉永历的年号。

康熙对高士奇笑笑说:“这个郑成功好厉害,在我未出生的年代,就已经率军与我们交手了。”太皇太后跟他讲过,那时他在海上从福建登陆,连破同安、海澄、漳浦接着攻下泉州,进据金门、厦门。厦门在明朝称中古所,郑成功占据后改名为思明州,设立“六官”分理庶政,团结各方面的抗清力量。各地商民齐聚思明州,抗清义师也迅速壮大,东南沿海的潮州、囊来、揭阳一带的一些反清、抗清人员,都向其投奔。

1652年,也就是玄烨出生的前三年,郑成功率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攻进海澄、长泰、漳州、漳浦,接着又南下潮州,与鲁王旧臣张君振合师北上进入长江,驻军崇明岛。

郑成功抗清的意志十分坚决,这还与清军将领博洛部将污辱了他母亲有关。用他的话说,是“国仇家恨”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