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女人明白要趁早之米字路口问答
5006100000004

第4章 当热血涌上心头——环宇梦想(3)

灰零:今天和朋友聊创业项目,说产品一定要锁准市场的刚需。我就突然想到了您创立的“趁早”品牌,那么“趁早”的产品以及它代表的理性和自律,是刚需吗?

潇洒姐:人性的需求,我觉得有两个大层级:第一层是底部的,以饮食男女的吃穿住行为主,围绕日常生活展开;第二层是往高处走的,包括克己、自律、文明和高效等一系列有助于建构精神家园的元素。第一层需求从本身出发派生出来,更接近祖先和动物的;第二层需求则是在第一层上进化的结果,当一个人对第二层的东西需求越多,他就越接近“高级”的人。这有点儿像旧时文章里经常提到的“低级趣味”和“高级趣味”之分——人群因他们乐趣的不同而被定义和区分。“趁早”的使命是给那些追求克己、自律、文明和高效的人们提供产品与服务。

按照这个思路,当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越趋向于文明和进步,第二层需求面积就越大,那么“趁早”的理念和产品就越接近刚需。

以上是大而化之且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的聊法,哈哈。

要是说大白话呢,我就这么说:每个人都拥有时间吧,都有天性吧,都有愿望吧,都希望找到方法实现愿望吧,只要时间在、天性在、愿望在,管理时间、审视天性与实现愿望的诉求和探讨就不会停止。时间和饮食男女一样,都是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紧紧相连的东西,掌握它、用好它,只要人们都认同用积累是可以达成结果的,“趁早”的理念及其产品线就是刚需。

刚需和刚需相比也有区别与逼格,要真比较起来,在一堆刚需里,“更高、更快、更强”就是比“吃得刚饱,穿得更美”更高级的刚需呢。

MagicPill

艾宁宁:看您的微博,说到美国马拉松运动员Joan Benoit(琼·本诺伊特)说每天跑10公里是她的Magic Pill。您的Magic Pill是什么?

潇洒姐:台北马拉松赛前,Joan Benoit接受媒体专访时说了一些体验和观点,Magic Pill是其中瞬间打动我的一个词。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Magic Pill,她的就是每天跑10公里,这个Magic Pill能让她感觉好。这个感觉好包括有力量感、有希望,觉得自己还不错、世界还不错。10公里跑完,就像服了一粒药。听到这个说法的第一瞬间我就觉得这个比喻到位无比,点头如捣蒜,我想我懂那感觉。

《英汉词典》把Magic Pill翻译成“仙丹”,但在我的词典里,它叫作“猛药”。我把《女人明白要趁早之三观易碎》的广告语改成“是猛药,不是鸡汤”,可见对它的迫切程度。

虽然是到台北参加半程马拉松,但我明确知道我的Magic Pill不是跑步,甚至不是任何一种具体运动,但好像也不是哪一种能让我恒久坚持的日常活动。看书好像有时候是,锻炼偶尔是,写作偶尔是,聊天偶尔是,签个合同也可能是。这些都有过“有力量感、有希望,觉得自己还不错、世界还不错”的治愈和激励作用。可是我至今没有发现一种恒久认定的东西,一低落犹豫没信心就可以拿来服下的东西,我其实一直都在寻找它。

这么看,我的Magic Pill有点儿分散,经常分时间分情况地附着在各种事物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发生作用。比如我今天感觉比较Low(情绪低落),看书也不管用,完全不想写东西,但运动就还不错;明天我又感觉比较Low,运动又不管用了,但学习后就觉得好很多。这里面能找到的共同点就是:保证一段时间专注在有利于自己变得更好的事上,无论具体是什么事。嗯,我的Magic Pill就是——#每天专注三小时。

如果你能找到像Joan Benoit那样恒久唯一的猛药,就比我幸运。因为那样更符合10000小时原理对人的决定作用,你更容易成长为一个你喜爱领域里的专家,同时获得知识和尊严。如果你和我一样不确定,至少可以试试把#每天专注三小时#当作猛药服下。你想想,一天三小时,不吃零食,不看手机,不是费体力就是费脑子所以睡得香,想学的也学了,梦想也复习了一遍,必须感觉好多了啊!

跑在路上

Supreme Lin:很多人对跑步这事的观点听着挺虚的。潇洒姐,您一向说话比较坦诚,您参加两次马拉松了,除了锻炼身体之外,到底从跑步里得到了什么?

潇洒姐:就拿上海和台北这两次女子半程马拉松来说吧,时隔半年,地点不同,体验差别也很大,这里面确实有些心得,终身受益也说不定。

第一次是参加上海国际马拉松女子半程赛,我又兴奋又怕怕的,一切都是未知,所以准备得郑重又卖力,把科学表格打出来贴在墙上,和马拉松专家做朋友,赛前恪守睡眠和饮食计划,该做足的都去做足,基本上就是要去完成人生遗愿清单的意思。

开赛以后自己一直在做心理建设,还配合学来的战略战术做调整,始终把敌人想得很强大,但是由于特别痛苦的难熬时段并没有出现,完赛后我出现膨胀感达三天之久,觉得这也行那很多事我都行。

台北国际马拉松女子半程赛我也完赛了,没错,但我要说说全程都发生了什么。

有了上海半程马拉松的体验,我觉得自己掌握了过程里的感觉,依据经验展开想象,恐惧和好奇的部分消失了。这导致没有一个比上次坚实的目标鼓舞我坚持锻炼,所以练得不好。体育锻炼,练得充分与否差别很大,台北这趟半程马拉松下来我累得半死。不好好练,累得半死是自找的。

上海的赛事,出发处几万各色参加者,无论从气势上还是视觉上都非常壮观,站在队伍里基本就等于泡在肾上腺素里,造成热血上涌;台北赛事是和七八千个身着同样背心的萌妹子一起参加,多数白又软。环境很重要,在一条汹涌的江河里随波逐流和在一条静静的河水里随之流淌是不同的。

台北赛事跑起来之后,确实是静静的,妹子们跑步声又轻,还有就是赛事规模小,台湾人民夹道加油者很少,这就与上海21公里几乎连绵不绝的围观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可见,是否受到鼓励比我想象的重要,跑一直是靠自己的腿,但是心念是和场外接通的。路上一寂寞,累的感觉就更真切了。

格外累也是由于台北天气热、湿度大,全身湿透数次,但极其幸运的是, 比赛中一直是阴天或小雨,赛后才出现了酷暑直射的大太阳,烧灼后背那种的。 路上甚至因为中暑抢救了几个人。我想,如果大太阳的酷暑早出现一小时,我就绝对没能力跑完全程了。这是运气,最不可知的部分。

上海赛事,我是一个人参加。这次赛事我和塔塔一起,她是第一次参加半程马拉松 。路上塔塔出现了突发状况,我们不得不几次减速或者停下。一个人和一个Team是不一样的。Team里同伴的状况和速度,就是整个Team的状况和速度。Team 里除了守望相助也没别的招儿。这是跑起来才意识到的。

然后就是最刺激的一个体会了——上海赛事,我起跑后除了喝水就几乎没停过,这次由于各种原因我停下来或步行了若干回。我不回头还好,我一回头,就看见一大帮白又软、平均年龄小我15岁的妹子刷刷地扑面而来,又迅速离我而去只剩背影,一秒钟就把我甩在后面。我当时就觉得,这才是我参加这次马拉松最核心的隐喻。

那么多人之所以都迷跑步,也许是因为除了锻炼身体之外,跑步就是个最直白的隐喻。人们常说“出发、旅程、奔跑、在路上、人生没有终点之类”的比喻词汇,而跑步就是这一切本身。跑与不跑,这种方向、竞争、速度、寂寞和坚持都一样存在,对有质量的生命都一样重要。

就像现在我坐在电脑前,如果我不思考、不写作、不向前,分分钟就有至少几百万个白又软的萌妹子超过我。即使我思考、写作、向前,几百万个萌妹子们也许一样会超过我。这里面最大的隐喻是我知道我是跑着的,和所有的萌妹子一起跑着,做一件关于方向、竞争、速度、寂寞和坚持的事。我们要知道,在这条路上,跑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了。

我的事业

ZYX:Sheryl Sandberg(谢丽尔·桑德伯格,Facebook 首席运营官)有自己的事业,她用自己的事业来做例证,鼓励女性lean in(向前一步)。没有冒犯的意思,您把鼓励女性自律等的趁早精神的宣扬当成了自己的事业,那您的例证是什么呢?我觉得那一部分我没看不到。潇洒姐是在一边喊着趁早的口号,一边以此为事业吗?我真的是因为崇拜关注您这么久,有些好奇您趁早品牌的运作。一边励志一边以励志赢利,对否?除了励志,您像Sheryl一样的另外的事业是什么?我很好奇。还是励志是媒介,打造品牌赢利才是重点?我不想做讨厌鬼,还是觉得您超棒的,只是好奇励志能不能作为终极目标。

潇洒姐:在2013年8月之前,你以上的问题也正是我自己确定事业方向时最大的困扰。

我从2006年创业之初,业务核心都是做公关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一直到2013 年 8 月。其中有的案例,比如说巴菲特、比尔·盖茨中国行,算是业界著名的案例,我们会把它写在公司介绍里最重要的位置。对于我来说,也算公关活动事业的里程碑。

在工作之余的几年中,我把成长的教训写成了文字,整理成书出版时,没有预料到书会成为励志类的常年畅销书。我其实一直反感“励志”,我从没喜欢过成功学、培训课和所谓培训大师。因为在我迷惘的时候,我不想听到没有根据和不负责任的“你一定能做到的”,我一直想听到的是“你目前××的条件够,××的积累不够,你接下来需要××××,第一步是×××”这样的中肯建议和解决方案。

后来,我们需要把公关团队给客户定做的效率手册的剩余数量处理掉,就开通了网店,没有预料到的是,效率手册成为一个连续三年都很畅销的产品。

再后来,从2009年第一本书出版到2013年5月,我已经收到了几千封来自读者的关于成长与改变主题的邮件。当我在上海的读者见面会上见到了“面包”,被她的故事震动后,才真正决定接受自己的使命。这个使命不是“鼓励”像我一样迷惘成长的年轻女性,而是给她们提供有效的方法论工具,给出切实可行的“怎么办”。价值观是一切事物的基础,但是离开方法论,最终都会沦为虚妄无用。内心接受了使命后,2013年6月,我正式注册了“趁早”。

严格来说,趁早的诞生并不是我经过思考与寻觅找到的,它的到来是顺势而为、应运而生的结果。

趁早对于我,相当于二次创业,同样是运营公司、组建团队,但与我之前的B2B运营模式区别极大。抛开使命不谈,完全从商业角度考虑,就是一切关于用户需求、产品计划和营销渠道的考量。加之正在开发的趁早APP和与之打通的PC端和移动端平台(也就是人生任务管理工具平台),所有工作内容都是围绕为用户提供线上或线下、免费或收费的人生任务管理工具。有市场、有产品、有用户,这便是一个完整的创业项目。

“宣扬”趁早精神并不是我们团队的事业核心,它是蕴含在做事格局中的天然价值观。包括运营Motionpost目后佐道顾问有限公司,我们秉承的也是同样的精神和思考方法,比如把作为人的意义放在性别之前,强烈靠谱、逻辑、复盘、目标和结果导向,强调自我了解,尊重天性,保持率真。无论我们做什么,这都将是产品精神和烙印。

创业精神和创业项目是两件相关联的事。举个大些的例子,我的超级偶像维珍集团 (Virgin Group)董事长兼总裁理查德·布兰森的冒险与游戏精神从未变过,使得维珍集团旗下有200家跨越无数行业的公司都带有冒险与游戏的烙印。一个团队可以用冒险的游戏精神做一个游戏公司,也可以用务实勤劳的农业精神做一个农业公司,也可以用励志精神做一个励志类产品的公司。

而从2014年7月开始,我真正的事业与使命标志,是成为《时尚COSMO》中国版主编,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人,肩负起引领和书写一代女性成长的使命。

特别感谢你问我这个问题,也帮助我再一次梳理了思路。无论是《时尚COSMO》还是趁早,我内心深处认为,我的使命和真正事业是——通过传播精神,提供好的思考方法和工具,帮助和影响一代年轻女性的成长。这一代年轻女性会成长为妻子、母亲、各行业的中坚力量和领导者,她们会影响这个世界的现在和未来。